孩子想要和妈妈亲近就是“恋母情结”?快醒醒吧,别耽误了孩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7 0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闺蜜和我约着去她家见面,顺带让好久未见的两个小娃娃加深一下友谊。我带着小宝赶去的时候,正好还有一个她的同事,带着和小宝年龄差不多的一个小女孩也来玩。
于是我们3个大人在一起随意的聊着天,顺带看着这3个几乎同龄的小娃娃在一起也玩的甚是热闹。一会儿过家家,一会儿做表演,一会儿又去搭积木……
期间,闺蜜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说:“你们两家都是小男孩,就是会好一些,不那么黏人。不像我家的小丫头,简直‘黏我’的厉害,寸步不离,很严重的‘恋母情结’啊!愁死我了。”

我抬头看了看那个正在聚精会神搭积木的小女孩,也没怎么感觉“黏人”啊!可以自己独立的玩,也可以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并非是“寸步不离”的黏着妈妈。
闺蜜的同事继续说:“这是在外面,也有小朋友和她玩。平日里在家里,什么事儿都不让我做,就只能陪着她玩;换成爸爸、奶奶陪她都不行。一不顺心就大声哭闹。你们说,这不是典型的‘恋母情结’吗?”
呃……
我真心感觉,这还真不算是“恋母情结”,而是因为孩子的安全感完全没有建立起来的缘故。

很明显的,闺蜜的同事对于自家的小丫头,说起话来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
刚刚3个孩子玩累了,纷纷到自己妈妈身边来“腻歪腻歪”,这本是孩子们的天性。
闺蜜顺手就把提前准备好的水果沙拉给拿给孩子们吃,我则准备带着孩子们去洗手。
闺蜜的同事却忽然用比较严肃的声音,对自家小姑娘说:“你看,大人在一起说话,你又过来缠着妈妈。这样对不对?”
说实话,孩子们在一起玩了大约快一个小时,中间完全没有打扰到我们的聊天,而且他们3个玩的很开心,也很有主意,不断地变化着游戏来自娱自乐。
如果这样还非说是孩子缠着妈妈,完全是妈妈有些矫枉过正了。
而正是妈妈的这种时刻“高高在上”指责孩子的举动,才会让孩子心生忐忑不安,更难以投入的去参与其他的游戏,也更想要妈妈的怀抱了。

同时,闺蜜的同事对孩子的指责过程,完全无视孩子的存在。
不管是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一直谴责孩子“太黏人”的态度;还是孩子都到妈妈身边的时候,她当面指责孩子“太缠人”的语气……
这些行为,就在不断地加深孩子的印象,让自己对自己产生否定,从而心生疑惑,是不是妈妈不喜欢自己?因此更想要让妈妈多抱抱,更想要“缠”住妈妈啦。
相反,如果妈妈主动地抱抱孩子,鼓励孩子,孩子倒会更愿意去探索一下未知的领域。

对于孩子来讲,并非是在指责中才能进步,相反他们的成长过程,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英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曾经做过一项实验——陌生情景实验。
他们把孩子日常生活的某个场景安置在实验室里,给宝宝提供了三种潜在的难以适应的情景:陌生环境(实验场所)、与亲人分离和与陌生人相处,通过测验来研究婴儿在这几种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的探索行为、分离焦虑反应和依恋行为等,得出三种类型的亲子关系。
1、安全型儿童这类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成长过程中从妈妈身上获取到足够的爱。他们信任妈妈,不担心被妈妈抛弃,能往外探索。他们对人友善,更容易有合作精神。他们是快乐和自信的孩子。
这类孩子的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动静很敏感和关注,妈妈对孩子的哭闹能及时回应,经常跟孩子对话,即使在孩子还听不懂的时候依旧如此;允许孩子探索,不过多为了安全而限制孩子。
2、焦虑-矛盾型儿童这类孩子对陌生人不友好,对人保持警惕、不容易信任别人。大人时常给孩子灌注的是”这里不安全、那里危险“的观念,经常为了安全的考虑阻止孩子探索。
妈妈对孩子的情感诉求不是很关心,在情感上对孩子不亲近。
这类亲子关系经常发生在婚姻欠美满的家庭、或者不被妈妈喜爱的孩子身上。孩子经常生怕妈妈的离开,紧张妈妈的动静。
3、回避型儿童这类孩子的情感在外人看来是冷漠的,不在意旁人的动静。但他们容易生气,一些小事就能引起他们的暴怒。
同样的,这类孩子的妈妈经常会为了孩子的事情大吼发怒,甚至不懂如何对孩子表达爱。即使有时孩子受伤,妈妈只在一旁看着,或者继续忙活手头的工作不理会。
这类妈妈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表达关心和亲昵。

孩子内心的安全和富足,在幼年时期是通过与妈妈的依恋关系建立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愿意和妈妈亲热,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这是他们在单纯的表达对妈妈的爱。
而妈妈,需要的是更多的拥抱孩子,亲吻孩子,给孩子正面的鼓励和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前程;而不是看着孩子“扑”过来,就直接谴责孩子是“太黏人”,“恋母情结”。
我家小宝有那么一段时间,但凡和姥姥去外面玩,到了一定时间,总是会飞奔回家。
姥姥跟在后面累的气喘吁吁还没有上楼,他已经很响亮的在外面敲门,大声的喊着“妈妈,妈妈!”
当我打开门的一瞬间,就像个小子弹一样的直接扑进我的怀里,迫不及待的亲亲我,然后说:“妈妈,妈妈,我实在是太想你了,就忍不住想要赶紧跑回来见到你!”

专家说:“小孩三岁以前最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宝宝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多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宝宝哭的时候要马上照料,使宝宝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
很多父母以为不能孩子一哭就给予安慰,否则会惯坏孩子。殊不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只能用哭来表达需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性格出现急躁攻击或者冷淡孤僻两种极端。
要知道,孩子对父母的爱从来都是如此的纯粹、真挚,让人感动!
作为父母,对孩子回馈以全心的爱,热情的拥抱、凝神的聆听、认真的沟通,才能够逐渐帮助孩子建立他们内心深处的安全防线。
有了这道内心安全的防线,孩子们才有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的勇气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