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峪小学:求解农村和城区小学差距的学校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7 03: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白峪小学是一所泰城西南部连接城乡的一所学校。9月24日上午,学校邀请我为一二年级学生家长做了一场《学习做一名称职家长》的讲座,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家长们聚精会神的听讲记录,几乎看不出与城里家长的区别。几年前,为了求证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差异,我曾到这所学校搞过一次调研,时任校长马振祝给了我一个不错的答案:“农村和城区小学的主要差距在活动数量与质量”。找马校长是因为他担任过南实小的教导主任,又担任多年大白峪小学校长,他对城乡教育的差异应该是有深刻体会的。他的回答是很有道理,很多农村小学一天到晚就是语文、数学,教师教的疲惫,学生学的无趣,应该开设的其他课程又开设不起来,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低水平上徘徊。
一直以来,语文、数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在许多学校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很多校长、老师甚至家长的思维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上,这些学科绝不是唱歌、画画、跑跑跳跳、搞点小制作,它培养的是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组织、协作、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很显然,农村和城区小学的主要差距在活动数量与质量,小城市和大城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差距也是在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大家对常规课程的重视和落实程度没有太大差距。
“学习”是“学”和“习”的组合,“学”是通过教授、效法达到“求知”的过程;“习”是通过体验达到“求能”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生活即教育”、“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等理念虽成为共识,却没有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说实在的,目前的学校教育想做足“习”的文章是比较困难的。受许多客观因素制约,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开展得很不充分,甚至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比如,一个年级几百人或一个学校几千人去参观工厂、农村,这种大呼隆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上是走马观花,什么也学不到。
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在家“学”,“习”的时空大大压缩,实践出真知,不习哪来的实践,又哪里来真知呢?
通过比较研究,我国教育在“学”上不输任何国家,但在“习”上欠账太大了。这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真正原因所在。
大白峪小学黄涛校长介绍了认真开设“科学”课的情况,让我看到了学校在抓“习”方面的有效措施,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附:轻视“小副课”的学校难成气候
在中小学,“主课”“副课”的叫法十分流行。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社会等是“副课”;在初中,一般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称为“主课”,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美术、音乐等称为“副课”。由此不难发现,凡是升学考试课程便是“主课”,凡是不关升学考试的课程便是“副课”。这种分类是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产物。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都是为受教育者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奠基的。从党的教育方针来看,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所谓“主课”只涉及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几乎与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无关。因此,只重视“主课”是片面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对比一下西方国家所开设的课程就会发现,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是没有主副课之分的,每所学校都会开设园艺、电脑、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技术课程与所学知识密切沟通,打通“学”与“习”的联系,使学以致用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在我们国家,虽然学以致用也是我们的教育原则,但在教育实践中落实得并不好。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学,在黑板上做实验,动手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学习几乎变成了一个字——“学”。
中西教育的不同做法,其实是双方对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态度不同的反映。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完整表述的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等方式表示出来的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其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力。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被动灌输、主动参与等形式获得;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最重要的密码就是隐性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多年来,我国教育倍受诟病的一点就是“教师传授有余,学生能力不足”,那些被轻视的“副课”恰恰是一个人成长发展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强调体育和音乐对于形成儿童德行的影响,主张“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西方教育的思想基础。很多思想家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充分发展的人。
总而言之,把课程分为“主课”与“副课”,在理论上没有根据,在实践中极其有害,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这种分类是应试教育思维在作怪,是对教育、学习本质的误读。“副课”承载着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密码,轻视“副科”,学校会步入办学误区,最终成不了气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