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7人消灭日军3500人,可信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7 07: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墙缝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战斗,果真以牺牲7人之代价消灭了超过3500名日军吗?



近日,“墙缝战斗”战绩这一原本属于学术研讨范畴的问题,被搅进了法庭
自2015年以来,“墙缝战斗”频繁成为历史圈的热议话题。先是有媒体刊文称,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队)7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在10小时战斗中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牺牲7人”,故该战斗所属的“镜泊湖连环战”,乃是被埋没的“抗战最大大捷”。此说一出,引起相当多的质疑之声。近日,参与“墙缝战斗”的抗日将领后人,又将质疑者告上了法庭。
那么,“墙缝战斗”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战斗,果真以牺牲7人之代价消灭了超过3500名日军吗?


抗战时杀死一个日本士兵有多难
“墙缝战斗”中方六、七百人参战,没什么争议;但毙伤日军数量的争议非常之大
“墙缝战斗”发生于1932年3月中旬,地点是在宁安县镜泊湖地区。九一八事变后,原吉林步兵第二十七旅第三营起义成立“中国国民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副总指挥孔宪荣,前方司令吴义成,参谋处长李延禄(中共地下党员)。该军自1932年2月起,在吉林敦化、镜泊湖、海林、宁安一带连续与日、伪军交战。“墙缝战斗”是其中的一次伏击战。
之所以叫“墙缝战斗”,是因为该处地形特殊。据当地党史资料,“小龙湾(墙缝)战迹地遗址,位于宁安市镜泊乡湖西村西南四里处。由于地处牡丹江上游入湖甩弯的地方,因此当地人又叫‘小龙湾’。墙缝面临牡丹江,北靠群山,西临东大泡,东面是悬崖峭壁。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是敦化通往宁安的咽喉要道。这里遍地是大石头,东一块马头石,西一块卧牛石,山崖下边是一条弯弯曲曲,长达五、六里长的小山路。”略言之,因道路狭长,巨石众多,隔段即有裂口,故有“墙缝”之俗称。
“墙缝战斗”中方参战部队数量,李延禄的说法是700人,日方资料的说法是“六七百人”,大致无误。惟毙伤日军数量有很多种说法。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百人上下”和“三千余人”两种。下文分别就这两种观点,介绍其核心史料。


2015年,曾有多家媒体刊文肯定“墙缝战斗”7﹕3600的战绩
第一种说法:毙伤日军总计在百余人上下
1、1933年,国民救国军自己出版的宣传材料称:毙敌兵一百二十名,负伤者数目不明
先看中方材料。1933年10月,王德林、孔宪荣等人,以“东北义勇军总司令部宣传”的名义,在关内编印发行了一册《中国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据该书描述,“墙缝战斗”之战果如下:
“(日军进入伏击圈后)混战至两小时左右,敌人阵线混乱,曲团李营(本文作者注:伪军),举旗投诚。日军小川部急遽后退,被马连长从后追袭。日军损失奇重,几遭全灭。……本役计毙敌兵一百二十名,负伤者数目不明。小川大尉阵亡。失却辎重车二十二辆。我军阵亡连长卓景福、连附卢庆各一员,中士李宝贵,负伤士兵九名。夺获给养车十七辆。”
作为一册旨在发动募捐的宣传材料,王德林、孔宪荣等人似乎没有任何理由缩减乃至隐瞒其部队抗日战绩。
2、据日方材料,参加此役的日军部队,在整个“镜泊湖连环战”中,战死26人,负伤39人
再看日方材料。据日军参谋本部编纂之《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一卷),参与“墙缝战斗”的日军上田支队,在整个“镜泊湖连环战”中的活动情形如下:
“独立守备队司令官为恢复敦化、宁安一线的治安,3月11日令在长春待机的步兵第三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到郑家屯附近。派遣原在该地守备的独立守备步兵第六大队去敦化,一并指挥葛目支队。接着,3月17日,以该大队长上田中佐为首编成上田支队,令其在扫荡敦化、宁安之间的匪贼后进入海林,经过中东铁路返回长春。上田支队3月19日从敦化出发,主力经镜泊湖东侧地区,一部分经镜泊湖西侧地区前进。3月30日到达海林。在这期间,该部冒着寒风积雪,越过难行的道路在南湖头、东京城、宁安及海林一带进行了10次战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上述战斗中战死26人,负伤39人。”(注:日军参谋本部编,田琪之/译,《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P43。《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料汇编吉林分册》收录于的《对吉林省讨伐经过》,也“选译自日军参谋本部一九三三年编印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一书有关吉林部分”,内称:“三月十九日,以独立守备步兵第六大队长上田利三郎为队长,由该大队(欠第二中队、第四中队一小队,及机枪队、步兵炮队各半部)和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组成的“上田支队",从敦化出发,扫荡敦化至宁安间匪贼。该支队主力沿镜泊湖东侧,一部(第一、第五大队所部)沿镜泊湖西侧前进,从大山嘴子分手,到东京城汇合,三月三十日到达海林。在此期间,曾在南湖头、东京城、宁安及海林附近与匪交战十次,日军战死二十六名,负伤三十九名。四月三日,上田支队各部从海林返回原驻地。”P334)
此外,据日本《上海满洲事变殉国将士显彰录》记载,1932年3月,上田支队在镜泊湖一带死亡有名有姓之士兵为50名。


被尘封的最早“最大抗战大捷”?
3、据地方志调查资料,整个墙缝沟最多能容纳1000人左右,被打死的日军约70人
再来看实地调察资料。据《宁安县志》的说法,此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共消灭日军70多人。”据编纂者披露,这个数字的来由如下:
“《宁安县志》原来在附录记载的《宁安县军民抗日活动纪略》专章中讲到‘墙缝战斗’一事,最初访问当事人李延禄同志时,据他讲:‘当时在墙缝消灭日军上田支队万人师团’。经实地调查,一些知道情况的人们都说:‘没有消灭那么多的人,整个墙缝沟最多能容纳1000人左右。’最后他们找到了当时被日本侵略军抓去掩埋尸体的老黄头和老李头证实说:‘当时被打死的日本鬼子最多也不过70人’,于是就以这个数字作为‘墙缝战斗’中消灭日军的数字记载入志。”
另据吕永华《试论王德林抗日救国军的兴衰》一文转引之《关于墙缝战斗》(宁安县志办公室访镜泊公社湖西大队黄春亭,1981年8年4日)的说法,此役“打死日军六十余人、炸死三十余人”。
4、抗战期间与王德林和“国民救国军”相关的很多媒体宣传资料,没提过“墙缝战斗”
其他材料。1933年,时敏编著抗日宣传图书《还我河山》,收录有文章《郑兴司令谈王德林作战经过》。郑兴乃王德林所部将领。郑讲述了“中国国民救国军”自起兵至退入苏联境内的全过程,其列举的重要战事当中,并无“墙缝战斗”。1937年《国闻周报》刊文《民族英雄王德林》,也无一字提及“墙缝战斗”。若该役确实毙伤日军3500余人,这些报道似没有理由不提及。


“国民救国军”正、副总指挥王德林、孔宪荣
第二种说法:我军700人以牺牲7人的代价,击毙日军3600人以上
该数据,唯一的出处是“中国国民救国军”将领、地下党员李延禄晚年的回忆资料(2015年的部分媒体报道将其“修正”为“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
1、五十年代,李延禄撰文称“此一战打死敌人三千六百人”
1954年,李延禄撰文《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的组成与活动概况的回忆》,其中写道:
“三月十三日,因攻克敦化、额穆县之后,日军田野少将来追击,李延禄、孟泾清两同志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对策,当时我们所居地势是起伏的森林山地、巍峨的岩石。对我阻击十分有利。由参谋处拟定了作战计划,经总部批准,采取引敌深入双方夹攻,使敌遭到沉重的打击。此一战打死敌人三千六百人,缴获三八式步枪二千支。”
2、七十年代,李延禄解释称:3600人这个数据,是根据战场遗留的枪支推算的,这个推算存在很大的漏洞
李延禄这个“打死敌人三千六百人”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呢?1979年,李延禄出版口述史著作,就此作出了说明。据该书,此役末期,参战的李延禄曾对所部“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故而“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绝对性的胜利,但确切的战果还不知道,部队的伤亡情况也不清楚”。直到日军余部全部撤走,“我们的部队乘空又插回来一部分,到‘墙缝’搜索战场,……在‘零三’阵地前面的开阔地上一敌寇阵亡士兵三处火葬地点,竟发现了敌人不及运走的枪支,可见敌寇当时是怎样恐慌而忙乱了。所有那些枪支都随同敌人士兵的尸体,全给烧毁了。原来敌寇士兵的尸体,被垛成三大垛,底下堆积些木柴、大车厢板之类,进行焚烧。那些枪支木柄有的还没有烧完,有的却只剩了枪筒。我们总计得到了被火烧毁的枪筒残品一千五百余件,另外,还搜索出完整无缺的三八式步枪两千多支。据此可见敌寇伤亡将近四千,最少也在三千六百人以上。”李并称:“我们在‘墙缝’战役中总计牺牲官兵七名。”
也就是说,此役,日军打扫了战场之后,李延禄部才重返战场。“打死敌人三千六百人”这一数据,并不是点数敌军尸体所得出,而是以战场遗留枪支数量为依据所进行的推算。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承认李延禄所说的“总计得到了被火烧毁的枪筒残品一千五百余件,另外,还搜索出完整无缺的三八式步枪两千多支”是事实,也并不意味着这3600条枪,就对应着3600余名日军的死亡。因为1933年出版的《中国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一书中,明确提到了此役“夺获给养车十七辆”。


镜泊湖连环战示意图
《东北抗日联军史》采纳了“击毙日军120余人”这个数据
要将某场战斗的敌我伤亡数据精确到百位数、十位数乃至个位数,当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要判断某场战斗,究竟是毙伤了日军“百余人上下”,还是击毙了日军“三千余人”,却并不难,很多时候只需要常识即可。具体到“墙缝战斗”,可参考2014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中的描述:
“3月,吉林国民救国军在海林、南湖头、宁安、关家小铺等处多次与日伪军交战,打击了日伪军。3月18日,吉林国民救国军在宁安县墙缝一带伏击日伪军,将走在队前的伪军1个营缴械,击毙日军小川松本大尉以下120余人。”
这个数据当然还说不上非常准确,但至少说明《抗联史》的编纂者们也难以认同“此一战打死敌人三千六百人”的惊人之说。(来源:腾讯·短史记2016-06-23第511期)


1933年出版的《满洲上海事变尽忠录》中记载的死于“墙缝战斗”(墙缝即位于“南湖头”附近)的日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