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为什么“吃不饱”?——兼驳80年代“一包就灵”及其他种种神话(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4 | 回复14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时代为什么“吃不饱”?——兼驳80年代“一包就灵”及其他种种神话
  
  
作者:打虎上山
  
  
  
右派们攻击毛泽东时代的一个重要说词,就是毛泽东时代如何如何的“吃不饱”,而他们在数落”“吃不饱”的原因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认为这是“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票证”等惹的“祸”。如今这些最科学、最人道的政策措施几乎都被右派们反复抹黑而成“贬义词”了。
  
面对右派的恶意中伤,左派往往需要花很多口水而又收效不大。我认为批驳右派的这些言论只需要两个论点就可以让他们体无完肤。
  
一、毛泽东时代的“吃不饱”是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特定科技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
  
既然右派们说毛泽东时代
  
“吃不饱”,那我们也姑且认为毛泽东时代“吃不饱”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吃不饱”呢?
  
我是搞生物科学的,对于农业科学也可算是半个专家。据我掌握的资料,解放前,我国的粮食,具体地说水稻产量一般只有300~400斤,而且只有种植一季的习惯和水平。解放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通过精耕细作和单季改双季以及“稻-稻-麦”“两季三熟”等措施,粮食产量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增幅始终有限,单产达到800斤都很不容易,那时粮食产量“跨黄河”、“跨纲要”是最常见的口号,这说明当时我国的粮食生产是受到品种等农业科技水平的严重制约的。
  
  
  
  
  
  
小卒
  
  
2007-03-02 00:44:03
  
那么,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如何呢?据我了解,毛泽东时代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毛几乎到过全国所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学院,并为这些单位题写了校名、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看出;二是毛亲自学习《土壤学》等农业科学,并提出了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为内容的“农业八字宪法”,作为最高领导人,对农业科学重视到亲自带头学习并作出具体科学指示的程度,这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三是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国家有关部门在顶住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压力下给予立项支持的;四是我国的农业院校大多是1958年从其他大学院或系独立出来或从头组建的。五是我国农村人民公社都建立有农技推广站、植保站,拥有最庞大的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队伍。以上所有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能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科学的重视吗?
  
既然如此,那么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小卒
  
  
2007-03-02 00:44:57
  
科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任何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主观臆断都是唯心主义的,是站不住脚的。最简单明白不过的道理是,正如不能要求在牛顿时代就造出航天飞机、巡航导弹一样,农业科学的发展也是按其自身的规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
  
决定粮食产量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是种子和化肥,在这里我只说说种子问题。品种改良与其他科学研究不同,它是受生长周期制约的,生长周期决定育种周期。育种工作者知道,即便是水稻常规育种,从杂交开始直到推广应用,一个育种周期至少需要8年,这样一来,一个育种工作者即使从1949年10月1日开始育种,到毛去世时,也只能有三次改良品种的机会。当然,科学研究并不需要这样呆板,实事上,育种工作是由许多专家先后或同时进行的,因此整个看来,我国的品种改良工作是年年推进的,我国的粮食产量也是逐年提高的。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在毛去世前(75年左右)育成的,由于后期推广需要进行几年的区试和解决制种等技术问题,所以真正大面积推广就正好到了“分田到户”的时候。
  
“分田到户”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这是事实,也是右派们证明“农村改革成功”和“一包就灵”的最“有力证据”。然而,农业科学发展的历程证明,所谓“成功”和“一包就灵”完全是右派们欺世盗名的无耻谎言。
  
“分田到户”后的所谓“成功”完全是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农业科技基础正好到了大幅突破提高和全面推广阶段,这主要表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与杂交稻齐头并进的常规稻以及各种农牧优良品种的全面推广应用;二是尼克松访华后,毛主张从美国引进了3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良种和化肥的推广使用才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丰收的真正原因。
  
在此还要说明的是,在流行“一包就灵”的同时,报刊上曾出现不少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不实溢美之词,如什么“要吃粮,找赵紫阳”、“要吃米,找万里”等等。赵紫阳、万里果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
  
  
  
  
  
  
小卒
  
  
2007-03-02 00:45:19
  
应该说,对赵紫阳、万里的这些溢美之词也并非空隙来风,说来还是有一些根据的,这个根据无非是赵紫阳、万里他们领导的地区粮食生产搞得好呗。那么他们领导的地区的粮食生产为什么搞得好呢?这无非还是依靠农业科技或者说就是依靠良种。
  
赵紫阳进中央以前曾在广东任省委书记。广东的一位农业专家曾经跟我说:“‘要吃粮,找赵紫阳’,其实赵紫阳找的是黄耀祥。”
  
黄耀祥何许人也?黄耀祥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水稻育种专家之一,至今已90多岁,仍然健在。社会上大都知道袁隆平名气最大,是“杂交水稻之父”,殊不知黄耀祥比袁隆平成名更早,在育种界被称为“水稻矮化育种之父”。60年代,我国水稻由高杆变矮杆被称为“绿色革命”,
  
黄老先生就是“绿色革命”的代表人物。在这里还必须提到广东的两个农民兄弟,因为是他们在一次台风过后,在稻田里发现了水稻矮杆种质资源,他们俩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育种家。黄耀祥正是利用矮杆种质资源,大胆创新,提出了矮化育种和株型育种等理论并成功地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品种,为我国华南地区的粮食生产,特别是为广东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黄耀祥的成功以及对粮食增产作出的贡献,除了做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努力外,更是毛的农业科技政策和群众路线的胜利,因此,所谓“要吃粮,找赵紫阳”、实际上是一种偷天换日的说法。同样“要吃米,找万里”的说法与“要吃粮,找赵紫阳”具有同样的性质。
  
既然赵紫阳、万里可以利用育种成果搞好粮食生产,其他省不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夺取农业丰收吗?不可以。因为在当时,并不是每个省的育种专家的育种成果都有黄耀祥的成果那样突出,而农作物良种都是有地域性的,即在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选育的良种,一般只能在该地区推广,所以黄耀祥的育种成果一般只能在广东推广,因此,赵紫阳也只有在广东当书记才能“赢得”那样的赞誉。
  
  
  
  
  
  
小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毛时代东西是可以放心吃的........现在的东西,那一样你们是敢放心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现实就是对历史的集体无知否定,这算不算愚昧文化大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昧文化--大革命,好象不怎么搭配。
  革命总应该是好点的词,狼奶也是奶,总比狗屎强。袁伟时这些人
  是宁吃狗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柳问溪春几许
  弦月巡天云九重
    
    
  ------------给自己面子,顶一片白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稻矮化是一大进步(抗暴风雨倒覆、抗涝保收)
  水稻杂交是大幅度增加产量、质量。
  贡献都很大。
  
  “分田到户”是没办法的办法,绝非“一包就灵”,是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水平低的表现,是“一包甩手”不管,让农民自生自灭。
  
  我国农村山区多,很多地方生产方式还很原始;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效率低,需要大量科技、经济投入;必然涉及到全社会的支持
  (政策、法律、组织、管理、经营),小农经济只能让农民安身立命,要再提高很难。
  
  现在,科技歪用(剧毒农药、激素),不敢吃也得吃,听天由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发展必须要工业基础打好后反哺。文革末期,
  地方“五小”工业(主要指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基本普及,农机、农技、农校也遍布农村。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造的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一种说法,多一种认识,也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说毛老头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个说法可跟你们的“要吃粮,要吃米”的说法是两码事。
  我们是重事实,讲证据,你们却是纯粹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
  编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3: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