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可以预报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0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自然的星球。地震、火山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那么经常发生这样的破坏现象又是为了什么呢?传统的地震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地球内部产生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使岩层慢慢地变形,一旦达到极限,地壳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发生严重的断裂和错位,引起局部地区的强烈震动,同时地球内部的溶融赤热的岩浆也会跑出来,这就是地震或火山地震。 那么,推动地壳发生运动的力量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呢?很多人认为可能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物质导致而成。还有人认为,绝大多数的地震发生是地下的岩石产生了新的断裂、错位或是原来就有的裂缝再次发生错动。许多强烈的地震都发生在地下存在这样断裂的地方。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破裂时,加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和水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都可能促成地壳断裂的发生,酿成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时,大量炽热的岩浆从地下喷出,体积迅速膨胀,冲击地壳,使地壳断裂或错位,造成局部地区的震动,因此引起地震。 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约有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发生一万多次,几乎每分每秒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人类能够感觉到的地震只有1%次,99%的都是微震,对人类不能构成危害,这样小的微震,只有十分灵敏的仪器才能探测出来。 有关地震的解释,还有很多,但大体的理论依据没有脱离这样的框架,也是当今有关地球科学研究主流派学家的共识,也是最权威的理论。那么,地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截止目前,还无法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关地震的种种解释又似乎让人感到有些勉强和难以理解。我们是否能够从自然的方面、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找出能够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呢? 从许多迹象表明,地震并不像是地壳发生断裂和错位导致产生的,也不像是因为地表上的重力改变而导致的,而可能是地壳上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但是,在分析地震的成因上,我们不妨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设想一下,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能够让人心悦诚服。 地震的孕育产生,应当是因果关系的产物,既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也必须存在外部因素的条件,即内因是基础,外因才是产生地震的必然条件。也就是说,根据地震产生的种种迹象判定,地震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地球内部要具备极高的温度使内部的物质具备流动性,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这样的基础,地球内部确确实实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二是,地壳的部位上必须具备储存大量的高热值的能量物质或放射性物质这样的外部条件,地球也同样具备这样的条件。简单地说,地核(地球核心)具备巨大的热能条件后,这个巨大的热能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移动),这是内因基础;外因的条件就是在地壳或地绵中必须具备足够数量的能量物质,具有流动性能特征的地球内核边缘是地幔,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部的能量物质接触,内外结合,产生变化关系,只有这两者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震才能产生。 如果地球如同彗星或巨大的陨石一样,内部没有巨大的热源动力,即使外部有足够的能量物质,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有热源的动力,而外部没有能量物质的接济,也不会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内部的热能来源就会中断。 从地震的震源上讲,绝大多数的地震是发生在地球的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70千米以内,特别是集中在6-20千米深处。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拔很高的陆地上,震源距离地面可能很远,如果地震发生在海洋,其震源距离海平面也只有几千米。也有科学数据资料表明,有的地震深达200-300公里处,而且威力巨大。如果说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一种推动地壳深处岩层运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断裂和错位,那就不一定只是发生在地球的某一个点上,而应当是在相当大的长度,就如同鸡蛋的外壳破裂一样,应在地表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也不能发生像火山爆发一样的火山地震。因为从火山地震喷发出来的大量火山灰尘物质的现象上分析,它是地球内部储存的大量能量物质燃烧爆炸所产生的碎屑等物质。 每当地震发生之前,地下的温度、磁性、导电性和传播地震波的性能都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仪器测量出来。这时地下水的活动规律也会改变常态,出现不规则的异常现象,如井水水位下降,翻花冒气泡,而且变味变色等等。如果地震是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导致而成,那就不一定会产生上述那些的现象,因为坚硬的地壳如果发生断裂和错位,应当是在暂短的时间进行的,不一定有提前或比较明显的?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匙纯觯??换岱⑸?蟮叵滤???捌?荨⒈湮侗渖?庋?囊斐O窒蟆? 强烈地震之前,常有小地震发生,因此,人们总结出了:“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临震前,还可以听到像闷雷一样的轰鸣声;也可以看到从地下突然发出来的红、白、黄、橙、绿和蓝里发白的各种颜色的地光,有的如带状,有的像焰火。 从近期发生在印度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时更能证实这一点。埃特纳火山喷发前山体的上部分,不断地从岩缝和松散的土质中冒出烟尘,这说明地下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不断地加热并开始燃烧,在山底下面接近地壳中储存的能量物质正在发生变化,很快就将接近临界点,一场大的火山地震就要开始了。结果和人们预料的一样,火山真的喷发了。火山喷发即将结束时,灰尘物质才可能结束,这说明了地下的能量物质接近地壳的部分全部燃烧,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只有少量的熔岩仍在继续流淌,已是强弩之末。 再比如,1883年8月26日-27日,苏门答腊和瓜哇之间海峡中的东印度小火山岛克拉陶岛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一声巨响,把二十平方公里的岩石变成碎块儿而被抛向空中,火山灰散落在7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使几百平方公里的天空昏暗无光。同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喷射出的灰尘量大到500万吨,使天空昏暗无光,也曾使当地的气温下降约华氏1度。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次火山喷发就是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喷发,把罗马的两座最繁华的城市—庞培城和赫库尔兰努姆城—整个掩埋了。世界文明的百科全书编撰者普利尼就是在这次火山喷发中丧生的。从火山爆发的这些现象看,都表明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物质燃烧和爆炸的结果。 另外,火山地震因为能量物质燃烧爆炸产生震感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能量,使之地壳及地绵物质熔化,产生岩浆,大量炽热的岩浆就会从地下喷发出来;也可能发生与之相反的情形,岩浆从地下喷出的数量并不多,但振感依然强烈。 如果地震只是放射性物质或者是因为地壳构造发生断裂和错位所致,就不一定会产生如此巨大数量的火山灰尘物质,因为炽热熔融的岩浆,无论怎样的流淌也产生不了那样如此可怕,甚至是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性的大量灰尘物质。 1815年4月5日,印尼的松巴哇岛北部的坦博腊火山开始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火山喷发,喷发出的气体和火山灰持续了三个多月。火山灰连续三天在四百八十公里的范围内遮黑了天空,有时伸手不见五指。其声音远在1600公里以外的苏门答腊都能清楚地听到。有人估计,这次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总体积有150至300立方公里,其中火山灰有80至100立方公里,喷入到大气层中的火山灰总量约为五、六百亿吨。 是什么能量物质燃烧或爆炸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和巨大重量的火山灰物质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就人类目前应用的和已经掌握的能量物质中,能够产生这样巨大的威力效应的,我们可以猜测这里十分可能是一座储量巨大的煤田随着地绵中的物质进行的沉降运动进入到了地壳,在高压高温下进入到临界点后而被引爆,没有被瞬间引爆的或比较稀薄、分散的煤层继续燃烧,因此,火山喷发才可能持续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暂时停止、休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再次喷发的可能性。 在我国的山西省,那里是煤炭储藏量最丰富的地方,素有“煤乡”之称,全省蕴藏煤炭的面积约为599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2%;煤种齐全,媒质优良,烟煤最多;煤炭储藏量约为1977亿吨,约为中国已探明煤炭总储藏量的三分之一;最大的沁水煤田,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大同煤矿截止目前也已经开采了几十年的时间了,到本世纪末,每年仍然以最高产量、最优质的煤炭供给全国各地,成为煤炭工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前不久制定了关于该省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今后几年该省煤炭产业将在大集团化、延伸产业链等方面重点推进,全省煤炭年产量要控制在4亿吨左右。 据国土资源部反复计算和论证,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吨,即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另外,包括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亿吨资源量共计1万亿多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 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将达到十六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位。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8年全世界共计消耗了37亿多吨标准煤,1968年增加到60亿吨,1988年已超过了100亿吨。到1987年底,全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是15980亿吨,可采石油储量是1211亿吨,可采天然气储量是109亿立方米。 假如人类不把这些煤炭消耗掉,统统堆积起来,能够堆积起多少座煤炭的山峰峻岭,谁能计算一下呢?这些煤炭又能烧制多少熔岩或制造出多少座山锥和多大面积的海洋中的陆地呢? 如果是大同这样的一座煤田或是同大庆油田一样的油田及油气田进入到了地壳的年代时,当它们接近临界点的那一刻,能产生什么的情形呢?能够不声不想地依然存在与那里吗?它们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会不会燃烧爆炸呢?如果真的发生了燃烧爆炸会产生什么样的威力呢?会不会产生像火山地震一样的情形和产生如此巨大数量的火山灰物质呢?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下呢? 山西到处是山,山又多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的下面又储藏着数量巨大的煤炭。当大同煤矿进入到地震年代时,这里肯定就会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大同的山又会增多和增高,整个山西及相邻地区等也都将进入到地震高发期。又由于各种各样的能量物质所处的位置、数量、性能不同,产生的燃烧爆炸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在日常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少量的火药点燃后可以瞬间燃烧,如果数量大或制成爆竹、装入炸药包点燃后就会产生爆炸效果。而有的火药即使是数量很少,点燃即可爆炸。油类的燃烧爆炸方式也是这样,利用得好就会服从人们的召唤,利用时出了差错就会造成火灾和爆炸,酿成伤亡事故。放射性物质也是一样的,原子弹、氢弹是不可控制的爆炸,而合理利用核能燃料进行发电、推动核潜艇做动力,又是十分稳定和功力强大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储存的能量物质也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具有巨大的爆炸能力,又有十分稳定性能的燃烧方式。这可能也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区别所在。 人类为何避开地球内部储量巨大的能量物质—化石能源进入到地壳部位就会产生巨大的爆炸力,而这种爆炸力可能就是发生地震的理论呢?究竟是什么理由没有人这样认识呢?是因为有放射物质的存在吗?还是因为化石能源的爆炸力小或产生不了那么多的灰尘物质的原因呢?或者是因为人类目前正在肆无忌惮地掠夺这些能量物质-化石能源的缘故?一旦认识了这些化石能源对地球生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样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受到影响的原因?还是有其它方面的解释? 在化石能源中,煤炭本身在燃烧过程中就会产生爆炸,炸药多是在煤炭中提取出来的。石油、天燃气也是孕育爆炸的产物。这些能量物质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爆炸实例更屡见不鲜。 记得十几年前家住平房,日常取暖、烧饭用的是炉子,烧的是散煤。每天上班前把炉火用散煤压上,下班时只要炉膛有一点温度,用风车一吹就能听到炉膛内噼噼啪啪的燃烧声,继而冒出烟来;这时通常要把煤层捅一个窟窿,炉子很快就会燃烧起来,十分方便。一次,就是因为忘了把煤层捅一个窟窿的程序,炉火没能顺畅地燃烧起来,结果听到“砰”的一声,炉子是燃烧起来了,可卧室里的女儿不知什么原因大哭大闹,跑进一看,火炕面子的砖统统被掀起,炕墙散落一地,女儿满身灰尘,惊恐万状……类似这样的“打枪”事件几乎每个家庭都发生过,小事一桩。 节日里的爆竹,是利用爆炸的响声增添欢快的气氛;燃气管道发生泄漏引起的爆炸,足以证明天然气的爆炸的能力;利用在战争中的先进武器更显示出爆炸过程中产生的无比威力,一座城市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倾刻间变为废墟;种类繁多的武器那一件不是由能量物质缔造的;移山添海,一声巨响,山体夷为平地;利用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进行探测地下的矿藏等等,这些都是能量物质-化石能源产生爆炸的杰作,这更证实了能量物质的爆炸十分可能就是地震或火山喷发这样的事实。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燃烧爆炸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较只是所产生的震感上大小不同而已,而事实上很多的地震是很小的,几乎察觉不到,因此能量物质的燃烧爆炸与地震、火山喷发根本不存在大的实质性的差异。那么为什么化石能源的燃烧或爆炸就不能与地震理论联系起来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解释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我认为必须从地球为什么要储存能量入手。地球不断地吸收、转化、加工、储存大量的能量物质-化石能源究竟是为了什么? 地球的内能来?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诜派湫?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886800'>物质的热核?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Φ穆鄣闼坪跤欣碛芯荩??牵?醋云渌?矫婵赡芄└?厍蚰谀艿囊蛩匾膊挥Φ蓖耆?懦?谕猓?乇鹗敲禾俊⑹?汀⑻烊计?⒂鸵逞业然??茉吹拇⒘恐?螅?植贾?悖??沂鞘凳翟谠诘鼐桶诜旁谖颐敲媲埃?臀颐窍执?死嗄壳吧?钪械囊隆⑹场⒆ ⑿邢⑾⑾喙兀?岩愿钌帷U庑?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004699'>能量物质就储藏在地绵之中,是地球经过吸收、转化、传递和储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产物。如果我们把这些高热值能量物质忽略,抛开而不谈,这些能量物质也必竟存在于地壳之上,“地绵”之中,也必然会随着其它物质一样在地球内部进行着沉降运动,也必然会随着其它物质沉入到地壳,进入到一定的深度。当这些高热值能量物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就会发生从质到量的变化,当能量物质-化石能源继续前进,也必然会到达接近临界点的那一刻,这时的能量物质就会在瞬间被引爆,把储存的能量统统释放出来,巨大的爆炸力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地球表面的陆地就会发生剧烈颤动,许多高楼大厦、排排民房就会顷刻间扭曲变形,甚至倒塌,地面出现裂痕或陷落,而且还会经常发生余震,余震其实是能量物质燃烧爆炸的继续,那是因为还有部分能量物质在接近地壳的部位上继续被引爆、燃烧,能量继续被释放。这样解析化石能源运动的最终结果,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吧?因此说地震十分可能就是这样发生的。 如果地震是地壳的断裂产生的,可能不会有地震前的那些明显的预兆,比如地下冒出烟尘,水位下降,水井浑浊、冒气泡等,按道理说这些现象只有断裂后才可能表现出来。由此判断,地震不一定是地壳的断裂和错位而产生的,断裂和错位的理论猜测的痕迹过多,可信度大大降低。 地震有大有小,有强有弱,这可能与地球内部震源处的化石能源的储量有关,储存化石能源的数量巨大,爆炸的威力就大,释放出的能量也大。反之化石能源的储量较少,爆炸的威力也小,释放出来的的能量也少。 另外,火山地震可能与化石能源的储量过多或地壳到地表厚度较薄有关。由于化石能源的储量过多,而且又十分集中,地壳到地表又较薄,巨大的爆炸力便会把“地绵”一下子炸出一个缺口,没有在瞬间释放完的能量物质还会不断地燃烧,火山还会不断地喷发,巨大数量的火山灰不断地喷吐而出,遮天避日,溶岩也会不断地流淌,直至喷发停止。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的火山都集中在浩瀚的大洋之中,这是由于海洋底下的地绵最薄,能量物质燃烧或爆炸后很容易冲破地绵的厚度有直接关系。火山喷发也是地球造山运动的具体体现,没有火山地震,就没有那么多的绵延峻秀的山脉、险峰。因此海洋是诞生山脉的地方,也是火山喷发最集中的地方。 火山地震会损失掉很多的能量,而且对地球的表面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但所谓的构造地震则能量的损失率很小,除了较大的地震外,对地球表面的伤害相对小得很多,它就如同地下核试验的爆炸一样,几乎察觉不到有能量的外泻和破坏力。 地球如何补充内能的?地震就是地球最有效的补充内能的方法方式,也许是最准确的、最实用的、也是最科学的理论依据。 如果我们把火山爆发时喷发出来的火山灰进行化验、鉴定,看看它到底是什么能量物质的产物,也许还能找出更准确的答案来。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今天的人类,那一座城市的掘起不是化石能源制造的杰作:建造高楼大厦所用的钢筋水泥、一砖一瓦、铝窗铁门等等建筑材料,那一样不是化石能源炼造的,就连垒砌基础的石头而言,它在运输时也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搬运而来的。所有这些与地球的能量物质造山运动相比较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在现代化的工业产生中,炼钢冶铁、火力发电,不知消耗掉多少的煤炭?天空中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中航行的轮船,以及化工制品,又耗尽了多少石油?日常生活的取暖烧饭,又烧掉了多少天燃气?如果把这些化石能源放回原处,当它们进入到地壳的年代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些化石能?B style='color:white;background-color:#990099'>从只岵??嗌俅蔚牡卣穑磕懿??啻蟮绷康恼鸺叮克?苁运阋幌履兀? 地球可能和人体一样,有思维、有灵感,也有血有肉,那黑褐色、粘糊糊的液体——石油,就如同是地球的血液,煤炭、天然气和其它的化石能源就如同地球的粮食,地球就是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等方式补充内能的,就如同每个人一样,需要咀嚼食物来补充身体的热量。咀嚼的过程中会发出声响,会有残留物,经过消化、吸收后还会排泄,火山喷发可能就是地球排泄出体外残渣的具体表现,因为有了这一捕获能量的过程,才使其地球内部不至于逐渐变冷。如果我们人类把地球内部储存的能量物质-化石能源全部消耗殆尽,那么地球以后会怎样呢?会不会因为缺少了“食粮”断炊而缩短寿命呢?如果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开采量不加以限制,后果会如何呢?目前,这一猜想是否成为一道值得研究的课题了呢?也到了应该很好地探讨的时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是破坏力最强的最难之一,如果可以及时预测地震就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可是地震预测却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A.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A我国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是台湾省,其次是环渤海、云南、新疆等地区。(还有日本省)(总有一天的)A.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地震还不能预报。下列有关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D.我国没有地震带分布,所以我国受地震威胁很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也在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A.我国也在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1-20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史以来的地学基础空白,【湖泊与盆地的关系】,获得重大突破:地理学的认知和深入探研,盆地形成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看好了)负地形-湖泊(堰塞湖、人工湖)--沼泽地(湿地)--湖盆内陆地--盆地(因在湖盆内)。这就是说,湖泊沉积可以演变成盆地,湖泊、水域是所有盆地形成的基础,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打破地学多年来一筹莫展的困局,依赖板块学说建立的各种地学理论全部垮塌。这一重大发现,让地球科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也将让中国地学迅猛发展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潜力无限。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破解了地震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郭德胜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地质灾害起了决定作用郭德胜 佳木斯大学数学系 [email protected]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与“碳元素”紧密相关,进行 着周而复始的碳元素循环,生命需要进食含碳的有机物质,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地球也是要吞纳含碳有机物质,在地球内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再经过火山、地震、人类开采与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树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将二氧化碳转化 成有机物质,以植物的形式体现出来,一部分植物被动物消化,一部分通过河流被运移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反复“碳”循环的体系。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论,“煤是树木、植被、动物尸体堆积,以及沼泽地,经过多年的演变形成煤炭”,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思考,陆地上为什么看不到树木、动物尸体的堆积呢?另一方面,煤矿很大,哪来的那么多树木和动植物尸体呢?一,天然气如何的形成的?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终于发现,将含碳有机物质堆积起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通过河水的运移,将树木、植被、动物尸体等含碳有机物质运送到湖泊、低洼地带,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湖泊,低洼地带变成盆地和冲积平原。湖泊,低洼地带,他们形成了聚集各种地表物质的自然条件,地表的含碳物体在水流、河水的冲击、运移,被湖泊、低洼地带沉积下来,经历几百年,上千年的沉积过程后,湖泊的演变成干涸的陆地,也就是,湖泊---沼泽地带—干涸的盆地结构陆地。而低洼地带在多次冲击中形成沉淀,天长日久成为冲积平原。而在这个上万年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要积累无法估量的树木、植被、泥沙,以及鱼类尸体,在多年的积累沉积过程中,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了巨厚的沉积物质,有几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继而形成了盆地式结构的陆地、冲积平原。通过这样沉积的方式,地下储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质,从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质的积累。而这个过程,与生活中的“沼气池原理”完全相似。任何物质,在高温、高压、通电作用下,会发生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地下沉积大量含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同等元素的物质的转化,形成含碳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根据沼气池形成甲烷气体的原理,沉积巨厚含碳物质的盆地、冲积平原,就必然会出现含碳气体,固体和液体,气体很可能就是天然气。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冲积平原内部以及与山体接壤处产生呢?地球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水流运移,雨水、河流将地球表面冲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机物运移汇聚,最后停留在湖盆、低洼地带,盆地、冲积平原就具备了储存含碳有机物的条件。盆地、冲积平原在多年的河水运移,形成一个天然的碳物质储存库,这是一个显著的量变过程,当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盆地、冲积平原条件成熟,就无法避免的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我们清楚,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热能、气体、甚至出现爆炸现象。从这个角度分析,那么,地球上经常出现地震,是不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导致地球的震动?同时,地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地下含碳物质在热能作用下将进一步发生化学变化,将含有碳元素气体物质演变成固体,进而形成煤炭?根据推理分析,天然气和煤应该存在同一位置,存在于盆地、冲积平原与接壤的山系带,而地震也应发生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这个演变过程应该是,沉积盆地与冲积平原--天然气--地震—煤炭。附下图: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确,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1,地球内部出现碳元素物质的堆积,一定是通过河水的运移,经过多年的沉积、叠加,将含碳物质埋入地下,进而形成了盆地和冲积平原。2,沉积式盆地、冲积平原,一定会产生天然气体,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体、液体、气体。3,地震所发生的地域,它的周边一定存在着一个冲击平原或盆地。冲积平原、盆地的面积大小决定了天然气、煤矿、地震的大小。4,在其内及周边,没有盆地、冲积平原的地域,决不会发生地震。5,如果说,盆地、冲积平原形成天然气,分析天然气移动走向,根据地质疏密程度,盆地、冲积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对于山体的密度就大一些,气体移动会顺山体移动,山体结构是岩石,岩石存在缝隙,盆地、冲积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气就会存储在山体内,根据天然气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胀、爆炸可能,产生地质灾害,而震源中心多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6,对于大的冲积平原、沉积盆地,在它的内部和周边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气以及大的煤矿,反之,没有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会出现巨量天然气与煤矿,冲积平原大,天然气储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矿也大。根据上述的结论,用事实加以验证。 根据百度搜索,复制了相关的信息资料。三、大地震与冲积平原和盆地地域的关系1、“汶川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周边地域里?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区是十个最严重震点。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从上面这些地震位置发现,参见下图,这些震区围绕着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网上资料显示,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根据这些发生重灾区的位置发现,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将这些城市依次连接,将成都平原包围了一圈,根据这些城市受到同等严重受灾情况,再根据地图,成都平原的边缘是地震中心地带。2、鲁甸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鲁甸此次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涉及范围面积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总体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区及以上总面积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10个县(区)受灾,包括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昭阳区,曲靖市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宁南县、布拖县、金阳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资料显示, 昭鲁坝子东起昭阳区凉风台大山脚,西至相邻的鲁甸县城稍外。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面积约525平方公里,属云南四大坝子之一。坝子内丘坝相间,地势平坦, 昭鲁坝子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与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接壤,南面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结合部。昭通市境内最高海拔(巧家县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县滚坎坝)267米。昭鲁坝子处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南北纵贯昭阳区与相邻的鲁甸县,故称昭鲁坝子。昭鲁坝子北接壤金阳县,南接壤会泽县,南北穿越鲁甸,昭阳区,西侧对应巧家县。结合上面的陈述和地图,就不难得出,昭鲁坝子处在8.3鲁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带。3、秘鲁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资料显示,亚马逊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滨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面积达560万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内22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该国领土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秘鲁当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4日下午18点左右(北京时间25日早6时左右),秘鲁中东部与巴西交界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大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7.7级,震源深度610公里。秘鲁多个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邻近国家的一些地区均有震感。事实上,亚马逊平原周边地带的智利、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发生过多次大地震。根据地图,这些发生大地震的国家,都处于亚马逊大平原的周边。这些国家的天然气开采量也很惊人。4、台湾大地震是否发生在冲积平原或盆地地域里?资料记载,台湾的台中、南投两县为921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次日有统计数字表明:死亡人数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等地灾情较为严重。台南平原台湾省最大的平原,属冲积平原,其面积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市、彰化县、云林县位于“台南平原”东侧,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处在台南平原地带。另注:百度资料,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1739年1月3日晚8点左右,在平罗、银川一带发生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8级地震,地震位置处在银川平原。银川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埋深极浅,甚至溢积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结合卫星地图,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积盆地、冲积平原,与此地所发生的地震结合起来,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种地震,对于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边,或是在受灾严重地区所包围的地带,都存在各种盆地、“冲积平原”。所有历史大地震,都存在一个共性,每一个大地震都对应着一个大的冲击平原或盆地。我们任意的拿出一个地震事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有地震的地区,就存在这么一个“冲积平原”,反之,没有“冲积平原”的地区及附近周边,就没有地震。四.冲积平原,盆地会产生天然气么?据新闻媒体报道,2015年下半年,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经国土资源部审定,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区、宁201井区、YS108井区,新增含气面积207.87平方公里、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635.3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408.8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石油首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如何实现有效勘探开发,国内没有现成经验。中国石油从2007年进行地质综合评价开始,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创造了页岩气工业气井、页岩气“工厂化”作业平台等10多项国内第一,形成了页岩气资源评价、区块优选、快速钻进、长水平段固井、分段压裂、压裂液回收再利用技术系列,积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钻井压裂工厂化、采输设备橇装化、工程服务市场化、组织管理一体化”为核心的降本增效经验,对我国规模效益开发页岩气资源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储量区内,已有47口气井投产,日产气362万立方米,能保障280万个三口之家用气。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冲积平原或盆地进行搜查,都会存在着这样现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国家地区,煤炭、天然气非常丰富,同时大地震也频发。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来,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不再一一例举。经过上面的分析论证,煤矿、天然气、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清楚,所举的事例和事实完全符合文章所阐述的也找到了。上述观点对于地球的合理开发,保护地球家园,有极其深远意义。按照这个理论观点,地球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灾害,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灾害造成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伤亡和损失。从这个观点出发,还会发现地球的过去,预知地球的未来,一举突破以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