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风"指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8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早春的风,因为我们知道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可以说他们是春的挂号信。用杨柳来形容春天特别是早春是很恰切的。因此杨柳风就指代早春的和风。是指微风.只是能够使一些杨柳轻动的风.这也是在春天特有的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我最全,用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指微风.只是能够使一些杨柳轻动的风.这也是在春天特有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微风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16-4-15 16: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杨柳风”,早春的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选自《千家诗》。志南,南宋时和尚写。 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以不觉得有寒意了。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