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人,要是当时他不和秦兵作战,让刘邦和秦兵作战,坐山观虎斗,就不会让刘邦白占便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非常喜欢项羽,,,,韩信 英布 彭越 开国三元老都被刘邦杀了,刘邦背信弃义,,最终他是做了皇帝,但他是无耻的皇帝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的一比;大规模屠杀功臣和朱元璋有的一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这个名字第一次听是在一个叫的电影里面听到的.然后又听说他死的很惨,这首琵琶曲,写的就是刘邦与项羽作战时的情景.结果刘邦赢.但是我认为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是很伟大,而且又很好战的人,从这个人里,我已经学到了很多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不认识,哈哈忠厚,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年,围绕楚霸王项羽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文化热点。电影、电视连续剧、电视书场、专题出版物及MTV不一而足,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项羽身后向来不寂寞,宋人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当为其评价最力者,然而只涉及其生其死而不及其它。 待到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直评项羽因不厚不黑而败,这就牵涉到刘项优劣论。时下汹涌的不平之气,或许就是对不黑不厚说的呼应。其实,不论人们对项羽怀有何等情感,事实总是事实。细读《史记》就不难发现,项羽绝非人们心目中的直肠汉,也不可能与厚黑无涉。有关项羽的历史功过得失,学界论之甚详。笔者只想对一些一向为研究所忽略、又关系项氏成败并对后世有启示意义的项羽现象略作归纳。 第一,项羽的个人品质造成了他的失败。首先项羽绝非智力低下,正相反,司马迁认为他才气过人。刘邦也认为在勇悍仁强方面自己非项羽可比,对此韩信亦有同感。但项羽这种过人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帮助,反而使他成为直继暴秦的统治者。项羽的本性是极度自负。陈平对其鉴定为“不能信人”、“意忌信谗”。在项羽眼里,他人均不足道,所以他事必躬亲,弄得自己很辛苦。这使人联想起秦始皇。侯生、卢生有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项羽也是逢战必到,疲于奔命,最后又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更加形单影只,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夫。司马迁评秦始皇曰:“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评项羽曰:“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其次是苛察。苛察大概是项氏家风。其叔项梁起义后不久拒绝一门人求职时指责对方某时未办好某事,是为其证。日后,殷王司马昂叛楚,项羽派陈平等击降之。不久,司马昂降汉,项羽就要追究上述军事行动的参与者,导致陈平归汉。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 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又其次,项羽继承了赵高的一套统治术。赵高曾献计于秦二世,说欲巩固其统治,唯有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项氏在分封时正是这样干的。他将原来的齐燕之王分别贬为胶东王、辽东王,而将齐燕之将分别封为齐王、燕王。正是这种统治术,迅即酿成了不安定因素,并最终断送了项氏统治。经历过暴秦统治的广大人民是绝不能忍受项氏统治的。天份反成事业之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项羽现象提出了历史人物作用的阶段性命题。彼得原理有无能极一说,即某个系统里的人达到其力难胜任的岗位,不称职现象便随之产生。项羽的情况正合此理。可以说,在反秦风暴中,如果没有项羽的摧枯拉朽之力,其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他在夺权前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在救赵时的果敢绝决,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但以此为限,其后的局面就非项羽所能胜任。归降的二十余万秦军,既是项羽的最辉煌胜利,也成了他失败的开端。这些与诸侯联军人数相去不远的俘虏,如果不杀,总是心腹之患。而一旦杀降,项羽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支持,并且无法在关中立足。又如分封,也非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 于是,项羽就从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了反面。对此,项羽本人固然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他以为自己既然在军事上有一套,其它方面估计也差不了。耐人寻味的是,时过两千年,项羽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仍可以大行其道。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情不自禁地要对各种事物指点江山。那么,项羽同时代的人默认了他的自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让天下及项羽本人大失所望。如果项羽当时不去争夺支配权,他肯定不会迅即覆灭。或许应了老子的一句话,“知止可以不殆”(王弼《老子注》)。可惜,项羽及其它情形相类者当时绝不会有这份自觉。人类注定要在错误中成长。 最后,项羽蔑视知识或代表了一定的中国社会情绪。少年时代,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见,知识在其心目中一文不值。项羽抹杀义帝的功绩一事更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社会对知识的情绪。他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话虽说的有力,可却不是事实。 义帝是在项梁败死,楚国受重创之后出面主持大计的,他亲自布署了攻秦的两路人马,完成了陈胜、项梁未能完成的大业——灭秦。设想,如果印刷厂厂长出面否认一本畅销书作者的作用,建筑队长出面否认一个杰出建筑的设计师的作用,一定没有人会信以为真。但项羽的上述言论却能深得人心。甚至司马迁或者都被其骗住,《史记》就没为义帝立传。无独有偶,刘邦定天下论功行赏厚封萧何,遭到武将们的抵制。 深究起来,对项羽的歧读皆源于司马迁的记叙。特别是将刘项二人相互参看时尤其如此。当司马迁着力描摹时,项羽总是威武雄壮,气势夺人;刘邦则平淡无奇,甚或猥琐。于是便有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叹。确实,刘项相争,项羽处处压刘一头。然而,项羽的刚猛无俦恰恰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所以,虽然频频取胜,却最终魂断乌江。欲读通项羽,必须读司马迁为刘项二人各自所下的赞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3 2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习惯上,大家都叫他的字,就像习惯叫陈胜的名一样。在我的这篇文字中都会采用大家习惯上的称呼,必要时加以说明。
项羽是江苏下相人,他和叔父项梁一起生活,项梁的父亲就是闻名于世的故楚将项燕。项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领,“项”这个姓氏也来自于他们的封地。所以说项梁、项羽叔侄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
当年,秦国采用卑鄙的手段欺负楚国,甚至把他们的国君楚怀王骗去囚禁。楚国的老百姓都感到非常愤怒,所以就一直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后来秦始皇派兵灭亡楚国的时候就遇到了非常强烈的抵抗,楚国大将项燕还多次击败秦军,最后发倾国之兵(六十万)并由著名大将王翦率领才达到目的。当时王翦采用了似乎不是那么太“光彩”的战术战胜了楚国大将项燕,所以在楚国老百姓的心中,楚国并没有灭亡,而且,项燕并没有死的说法仍然在民间流传。
项梁对项羽的训练从小开始,结果项羽这个家伙顽劣异常,学什么也学不进去。先学文字书法,学了几天不干了;再学剑法,学了几天又不干了。然后项羽对愤怒的老叔项梁同志说:学文字书法无非就是记记名字而已,学剑法也就能够对付一两个人,我才不学这种没有多少意义的东西,我要学万人敌的本事。——这里要注意,“万人敌”指的是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而不是一个人拿着把西瓜刀(或者别的武器)在一万个敌人中乱杀乱砍而敌人奈何不了的武力。所以在后世的《三国志》中形容关羽、张飞是“万人敌”是指他们兵法了得而不是勇力过人。
项梁被骗了,他开始教项羽兵法,武将世家嘛,学学兵法也很好。结果项羽这个家伙稍微学学又失去了兴趣,把老叔气的干瞪眼没办法。
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项羽并不是一个好学生,他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但是在秦末的战场上,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战神。——军神是韩信,韩信在战略战术上的综合造诣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在这一方面项羽比不上他。无独有偶,韩信也没见过他读过什么有名气的兵书,也没有师从过什么有名的人物,但他也是用兵如神。由此可见,读不读的好书和你能不能成才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当书本上的东西被人教条化了之后。
在那个时候,恐怕在别人眼中,项羽就是一个小混混而已。如果他不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如果他不是有一个战斗力很强的老叔,他也不会这么早的就站在了秦末战争惊涛骇浪的浪尖上。——要知道,项羽要比刘邦小二十四岁。
项梁很有组织能力,借助祖先的名望,他很快的就组织起一支黑社会武装力量;同时,项梁也通过主持一些大型活动(例如:徭役、婚丧嫁娶等等)让他人了解到自己是很有本事的人。这样,项梁慢慢的为颠覆秦帝国准备着自己的力量。
项羽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年轻人的狂妄自大(或者说是“朝气”,或者说是“雄心壮志”)使他不畏惧任何人,甚至是一代豪雄秦始皇嬴政同学。那个时候,嬴政同学跑到浙江来游山玩水,项羽见到他后一点也不觉得受到什么压抑,反而对老叔项梁说:“嬴政有什么了不起?我可以取而代之。”把项梁吓得半死,急忙捂住他的嘴巴,说:“你小子不要胡说八道,你不想活,我还想活呢!”不过,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项梁就对项羽刮目相看了。——看来,有的时候也应该说说大话,这样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有助于找到一份好工作。
项羽另一个让人感觉到很厉害的方面就是他力气很大,号称有举鼎拔山之力。举鼎确有其事,而“拔山”是因为项羽在《垓下曲》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吟唱。大家都知道,山是直接连接在地壳上的,要拔山就必须在地壳中造成断层,而项羽那个时候还没有地震武器,所以基于科学的态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吹牛。不过能举鼎已经很不容易了,历史上那么多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只有项羽在正史留下“举鼎”的佳话?
那个时候,虽然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项羽的名气已经在当地传扬,所有的吴中子弟都知道有项羽这么一号人物。就这样,叔叔项梁以组织、指挥能力出名;而侄儿项羽以力气、勇武出名;再加上名门之后的光辉旗帜;后来他们成为反秦主力——楚军的领袖就顺理成章了。
陈胜不给秦二世面子,在秦二世元年的七月就开始造反。由于受到赵高的蒙蔽,秦朝对这场足以颠覆自己的叛乱采取了鸵鸟政策,局势变得不可收拾,许多野心家纷纷浮出水面。会稽的代理太守殷通就是一个,他认为秦朝的中央政权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了,现在谁先出头谁就能够建立一番功业——没准自己也能够成为一代诸侯。他看准项梁是个人物,就把项梁找去商量,告诉他自己想要起兵反秦,准备任用原来楚国将领的后代项梁和恒楚为副手。项梁的脑子反映极快,知道机会来了,就说:好啊,不过恒楚现在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只有我的侄儿项羽知道他在哪里。然后就出去把项羽找来了,项羽心领神会,拿着把剑在外面等着。殷通毕竟没有枭雄本色,他上当了,按照项梁的建议把项羽叫进来问话——你把这种瘟神叫进来不就是找死吗?所以他就只好死了,不过项羽比较有人道主义精神,只用了一剑,没有让殷太守吃额外的苦头。
项羽杀完人,项梁就把太守的印绶取了过来,然后再捡起太守的脑袋作为造反的信物。见到太守死翘翘了,太守的部下们顿时大乱,这个时候,项羽的野蛮本性再次起到了大作用。他挥动手中杀死殷太守的凶器,当场砍死砍伤一百多人。于是所有的人都被慑服,乖乖的听从他们叔侄的吩咐。接下来就是富有组织能力的老叔项梁出场,把这些太守府的员工们组织起来,从中间提拔合适的人选为小头目,然后再加以煽动,说:是男儿就要成就一番事业,现在让我们来做这个大事业!于是很快的,心中对秦帝国充满仇恨和不满的人们就组织了起来。经过在会稽的准备,项梁项羽招募到了八千精兵——这就是后来项羽手下那些精锐部队的最初种子,项羽也常常说自己是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开始征战天下的。
就这样,项羽就跟随自己的叔叔,开始了在中华大地这个巨型舞台上的精彩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