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珍的事迹?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6-11-30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4150万港币天价创下中国瓷器拍卖最高纪录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花瓶,被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博的人说起此事,全都难掩兴奋之情。“宝瓶”公展,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的捐赠者———张永珍博士对这只“宝瓶”,关心中国文物的人都不会陌生。2002年,它在苏富比拍卖行举槌前曾在国内预展过。其瓶身呈橄榄式,造型线条十分优美。瓶体上画有粉彩八桃二蝠,桃实象征着“长寿”,“蝠”为“福”的谐音。据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介绍,传世雍正官窑粉彩器上画蝠桃纹样的多为大、小盘子,见于橄榄瓶的极为罕见。而粉彩蝠桃图案的橄榄瓶更是独此一件,又完美无缺,堪称绝世宝瓶。2月14日,将是“宝瓶”公开亮相的日子。待有国家文物局人士、近百位陶瓷研究专家学者、数百位海内外贵宾参加的正式捐赠仪式结束后,“宝瓶”将在上博的专门展柜内展出。买瓶捐瓶,只为不辜负珍宝2002年5月的那次拍卖,对张永珍颇有些偶然。她是在回香港的飞机上看到拍卖消息的,一眼就看上了这只“漂亮的”花瓶,而花瓶的身世更让她心动:它一直在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祖母家的客厅里充当灯座,瓶腹内塞满泥沙和报纸,沧桑几十年而保存完好,近乎奇迹。苏富比拍卖会上,她从1800万港元起举牌,直抬到3700万港元,再无人抬价,终于在加上佣金后,以4150万港元竞得“宝瓶”,创下清瓷拍卖世界纪录。此举被香港媒体评为当年十大新闻之一。张永珍生在一个古董商人之家,绝非文物外行,如此花费巨资买一个花瓶,值得吗?当时就有人质疑。张永珍的回答是:“喜欢就叫值!我心疼这只漂亮而珍稀的花瓶,希望它不再在异乡流浪,要让它回国,还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瓷器是好东西!”才买下“宝瓶”,有记者问她“打算放哪”,原本一心一意要把漂亮花瓶放在家里的她才惊醒:放在家里会不安全。结果,“宝瓶”被直接抱到银行,进了保险箱。“那么美丽的宝瓶只能被深锁进柜子,太委屈它了!”心有不甘的她因此想到捐赠,并且选中了上海博物馆。这样,不光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往来上海、甚至晚年都想住在上海的她可以常常去看,还有更多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宝瓶”的美,也保证了花瓶能永远留在“家”里,受到珍惜和厚待,不再飘零。有了想法,很快就付诸实施。去年10月,她请上博派人来家里拿花瓶。从接到电话到赴港取瓶,进展得太快太顺,以至于汪庆正连说“跟做梦一样”。乐善好施,也因爱惜和心疼如果你关心时事,也不会对张永珍十分陌生。作为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她曾担任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和第一届特首推委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而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她一直关注国内的信用体系建设、贫困人口、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本报还曾在前两年的“两会”期间专访过她。将天价宝瓶挥手捐出,这样轰动性的举动,在张永珍还是第一次。不过,作为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女性,她一直十分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近些年,她以个人基金会的形式捐赠给国内文化、教育事业的款项累计近2亿元,比如,她曾捐款1800万港元给香港城市大学,捐款1000万港元给香港中华总商会作教育基金;帮助遭受洪灾的村民重建家园;捐款600万元兴建甘肃光彩引水工程,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捐款1000万元予“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在青海、贵州、宁夏等8个省区捐款兴建了几十所希望小学,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8年,黑龙江大庆市一个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村民们暂栖山上,生活困难。张永珍看到图片报道后,心疼无比,彻夜难眠,当即捐出1060万元,以后又不断追加,帮助那里的灾民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畜牧养殖业。现在,一座美丽的农民小城已在草原上崛起,312户居民住上了连做梦都不敢想的新屋。为感谢张永珍的善举,村民将新村命名为“永珍王府新村”,在村口竖了一块名为“孕育”的村碑,记载了所有捐赠和建设永珍王府新村的单位和个人的事迹。张永珍被授予新村“荣誉村民”。这个新村后来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2002年,宁夏西吉县的永珍民族团结小学落成。去参加开学典礼的她,又因为看到一些营养不良、个头矮小的孩子而心疼得流泪,决定每年再捐赠一笔资金,用于增添教学设备、购买奶粉等,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健康些。她觉得,这些在困苦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意志坚强,只需一点帮助,更能成才。从相夫教子到女强人采访张永珍,是在25层的雁荡大厦里。进门时,正见到她吩咐保姆做事,满口吴侬软语。“这幢房子是我建的”,采访中,她不经意地这样介绍。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第一幢涉外公寓,在1979年。选址雁荡路这条淮海路和复兴公园间的幽静小街,并把新公寓做得与周围的老楼一般沉着优雅,只有充分了解上海文化的人才能做到。而张永珍当年的确生长在上海,19岁才去了香港。从剑桥工专毕业,在英国与郑正训先生结为伉俪,生下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她一直相夫教子,直到孩子长大、出国留学,才开始走出家庭,实现自己的梦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她从创办杂志《象牙塔外》开始,到经销中国石油,而后又在电信、交通、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取得骄人业绩,奠定了她在香港商界成功女性的地位。随着对内地投资的增加,张永珍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渴求。在她的倡议和香港中华总商会王宽诚、霍英东两任会长的支持下,中总举办了培养内地经贸人才的“香港工商业研讨班”,一做就是14年,许多学员都成了内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骨干。在张永珍的名片上,除了以上所提,还有这样一长串不同身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庆石油有限公司董事经理,香港管理专业协会企业管理发展中心主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国宏观经济学顾问,瑞典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的中国高级顾问……72岁的张永珍,生活得十分忙碌,却也年轻、快乐。捐赠、拍卖时一掷千金,生活中的张永珍却十分低调。她的丈夫与儿女各有事业,对她的捐助活动十分理解和支持,而不愿“借光”。在她看来,辛苦赚钱,是用来帮助朋友,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这样的人生,才过得精彩、充实,才有意义。(记者 姜泓冰)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2004w02/12460/2004w02_1076624450633.html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