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历史上的魏延其人,不是三国演义上那个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07-1-5 1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五虎将。早年是刘表部下,因和蔡瑁不和而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后刘备攻打长沙时,因对韩玄不满而举众投降刘备,因年轻有为而深受刘备赏识。魏延脾气暴燥,刘备封汉中王时,因怕众人不服魏延,故而没有将其列入虎将之列,而是将魏延封侯。魏延请命任汉中太守,他说道:“若曹公不来,我不攻;若曹公来,请为大王拒之。”刘备十分赏识魏延,立即封他为汉中太守。果然曹操以后不再进攻汉中。 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禅即位。蜀汉四虎将此时全部都已死亡,诸葛亮也再次重用魏延。在诸葛亮的南征、北伐中,魏延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想法,但未被诸葛亮同意。然而此时,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杨仪屡进谗言,使得诸葛亮也对魏延越来越不信任。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死传遗言时,诸葛亮就没有叫来魏延。诸葛亮说道:“我死之后,汝等撤兵,魏延为先锋。若他不退兵,军队便自行撤退。”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不愿退兵,他说道:“丞相虽死,但我还在,还可以继续北伐。”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已是蜀汉的第一猛将了,他说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然而杨仪此时又以言语相逼,魏延一时头脑不清,竟用火烧了蜀军粮道,公开与杨仪作对。结果士兵多有不服者,魏延被杨仪打败。退到汉中时,被追赶来的马岱杀害。杨仪见了魏延头颅,竟用脚狠狠踢了几下,口里还不停的骂。 历史上的魏延和《三国演义》里写的完全就是两个人。蜀汉历史上真正的第五虎将,反而被骂作是脑后有反骨。魏延如果泉下有知,怕是哭也哭不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5 1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魏延率军欲杀杨仪,反被杨仪派马岱杀死。后魏延一门被夷灭三族。 魏延的历史评价陈寿: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5 19: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郡(治今河南省桐柏县东)人。刘备在荆州时,魏延成为刘备将领。建安十六年(211),刘备西入益州,魏延以部曲随行入川。取川之战中,魏延斩关夺寨,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要选拔一员大将镇守汉中。汉中地处魏蜀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而汉中太守的职位便显得非常关键。当时幕僚们私下议论,以为能担此重任者,非张飞莫属,张飞也“以心自许”。不料刘备在宣布任命时,竟是小小的牙门将军魏延。一时之间,全军上下无不为之震惊,对魏延开始刮目相看。刘备离开汉中时大会群臣,在会上他问魏延:“我把汉中重任交给你,你准备怎么办?”魏延应声回答说:“如果曹操举天下之众至,我为大王拒之;若偏将十万之众至,我为大王吞之。”回答得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刘备非常满意,在场文武官员无不为之振奋。魏延并没有说大话。他不负刘备重托,在防守汉中时创立“围守御敌”之法,就是在汉中险要处依地势筑起一座座土围作为营寨,积粮屯兵,加强守备。如果敌军来犯,各围敛众据险,而后待机出击,相互救援,使敌人不能持久。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战法在保卫汉中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魏延在汉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刘备的充分肯定。刘备称帝后,进一步提拔魏延为镇北将军。据说,在陕西省留坝县境内过去曾有过一块石碑,上刻“镇北将军魏延”字样,大概就是魏延升任镇北将军后所立。可惜1971年当地修路,开山炸石,石碑被毁,今已不存。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魏延作为刘备器重的大将,坦率地向诸葛亮提出了轻兵循子午谷袭击长安,攻取关中的战略主张。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拒绝采纳。这让魏延非常失望。随后的几年中,诸葛亮又数度北伐,但无一成功。这一时期,魏延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魏延虽然才干出众,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刚愎自用,同僚们普遍对他敬而远之。许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这种性格,便处处让着他,更助长了魏延的这种脾气。不过,蜀军中有一位掌管后勤的官员却从不把魏延放在眼里,此人便是杨仪。杨仪本性狷狭,为人奸诈。魏延一向看不起杨仪,而杨仪又偏偏与魏延对着干,这使魏延十分恼火,对杨仪恨之入骨。有时二人当众争论起来,魏延脾气大,便要拔刀杀杨仪。而杨仪便痛哭流涕,一副受人欺侮的样子。久而久之,二人积怨很深,犹如水火。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情况,但他不仅不予制止,反而肆意纵容,使二人的矛盾不断扩大化。后来,诸葛亮还专门写了一篇叫《甘戚论》的文章,意在调解二人的关系,想让二人翻然悔悟。但魏、杨矛盾极深,又怎是一篇文字所可了断?(据《华阳国志》卷七)不过,当时军中有个费祎,此人很会和稀泥,才使二人矛盾没有过早爆发。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危。在安排后事时,诸葛亮和杨仪、费祎、姜维几人作出一个军事步署: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费祎率主力撤退。诸葛亮明知魏、杨二人水火不容,却让杨仪总督军务,指挥魏延,并且特别嘱咐,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可以抛开魏延,大军自行撤退。实际上,诸葛亮对这样安排的后果是清楚的,个中用心,深可玩味。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意图。这时的魏延却对形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他天真地认为,诸葛亮活着时自己受到压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现在诸葛亮既然已经不在了,那么也就轮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歼敌了。一见费祎,魏延便急切地说:“丞相虽然去世,但还有我魏延在。可以安排官员们扶持灵柩回去安葬,我率领大军北伐魏贼。怎么能因为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对杨仪总督军政,却让自己断后,魏延火冒三丈:“我魏延是什么人?岂是杨仪小子可以指挥,为他断后的吗?”费祎知道了魏延的真实想法,但表面上仍随声附和。魏延心直口快,误以为费祎是自己的知己,竟然立即与费祎讨论军队员属的安排布署,并草拟命令,准备让费祎签名后下达全军。费祎为稳住魏延,假意说:“我回去后要向杨仪当面解释清楚。他本来就是文官,不晓军事,肯定不会反对你的安排。”费祎骗住魏延后,出门策马狂奔而去。稍后,魏延感到自己鲁莽失言,要追回费祎,已来不及了。费祎向杨仪汇报,杨仪下令仍然按既定布置进行。这时的魏延已经处在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全军的行动他不得而知,自己又得不到任何命令,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派人去杨仪处察看,发现全军已经准备撤退。对于被总部遗弃,魏延大怒,丧失了理智,在大军尚未开拔时,便先行撤离前线,经栈道南归汉中。沿途又把栈道烧毁,发泄对杨仪和费祎的仇恨。魏延的行动无疑授人以柄,正中杨仪下怀。杨仪便上表朝廷,告魏延谋反。魏延有口难辩,也告杨仪谋反。一时间二人羽檄交驰于成都、汉中之间。后主刘禅本来就昏庸,根本分辨不出孰是孰非,只得征求蒋琬和董允的意见。由于杨仪受命于诸葛亮,而且二人向来就对魏延有看法,因此都认为魏延谋反的可能性大。刘禅便命令蒋琬率宿卫军北上接应,以防不测。魏延回军至南谷口(在今陕西省褒城县),杨仪率大军也随后赶到。魏延自知谋反之罪已定,必死无疑,便一不做,二不休,挥军逆击杨仪主力。杨仪派王平出战。两军对垒,王平指着魏延大声质问:“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要谋反吗?”魏延手下将士也都认为魏延理亏,又知孤军难敌,便纷纷倒戈,一哄而散。魏延无奈,带着几个儿子向汉中逃去,途中被马岱追斩,死于非命。魏延头颅被割下,作为礼物献给杨仪。杨仪起身将魏延头颅踩在脚下,咬牙切齿地说:“狗奴才,还能再作恶吗?”在杨仪的授意下,魏延全家被满门抄斩,鸡犬不留。杨仪泄私愤之情,暴露无遗。对魏延是含冤被杀还是罪有应得,从魏延被杀之日就有争论。但是,魏延在撤军时自作主张,烧毁栈道,逆击蜀军,已经严重触犯了封建纲常,即使有人想替魏延说话,也无从入手。魏延冤案平反的转机出现在杨仪真实面目暴露之后。杨仪除掉魏延后,内心的权力欲望猛然提升,梦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杨仪完全想错了。诸葛亮对他的使用完全是临时性的,是出于除魏延的目的而安排的权宜之计。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是蒋琬。杨仪回到成都后,才发现自己上了诸葛亮的当,懊悔异常,气愤难平。杨仪再也无法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便将他的失望与愤怒当众表现出来,唠骚满腹。后来费祎去看望他,杨仪把费祎看作知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过去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领军队北投曹魏,怎么会落得今天的下场?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一听大惊,随后向朝廷告发,杨仪当即被免官。但这时的杨仪已经有些控制不住自己,又上书朝廷,言辞十分恶毒。刘禅大怒,收审杨仪。杨仪自知必死,在狱中自杀。杨仪的下场使人们对魏延的冤情有了根本认识。当初魏杨相争时,人们只凭杨仪的眼泪鼻涕而片面同情杨仪,却没想到此人如果险恶;反推魏延,他与杨仪并无权力、利益之争,却为何如此痛恨杨仪,恐怕是魏延早已看穿了杨仪的可鄙人格!人们在切齿痛恨杨仪的同时,开始回忆汉中撤军时的一幕幕经历,终于意识到,魏延是被冤屈而死的。到此,魏延冤案出现转机。但是,魏延谋反之罪是蜀汉朝廷定了性的,要想让朝廷给魏延平反,已不可能。于是,以蒋琬为首的有识之士,考虑变相为魏延昭雪,折衷处理这起棘手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蒋琬率军驻屯在汉中,他就近收葬了魏延尸骨,立坟树石以资纪念。在这一过程中,朝廷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实际上默认了魏延的冤情。也正是由于魏延平反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所以史书才没有留下有关平反昭雪的记载,也才使一个“叛贼”的坟墓得以保留下来。有许多人认为魏延蒙冤千古,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早在蜀汉当政时,他已被平反翻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