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的“说学逗唱”是指什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犹及得见。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的:最后说说相声的基本功。说学逗唱。说,最基本的。但不是人人都会说,小时候,学相声,一个看书的老师告诉我,你先拿张纸贴在嘴边上,说绕口令,连说十分钟,纸上没有唾沫星子,那你还有点天分。我试了,还真没有,不过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我拿的是白卡纸。学,其实说白了就是模仿,天上地下,万事万物,都要能学出个样子来。这一点,如今很少人用了。一点口技只是其中的一门而已。人物,动物,地方戏曲,人说话的神态,那都得算是学。逗,使相以及抖包袱的技巧为逗 。这个其实也很笼统,没办法说得很仔细的。唱,早年说的唱是说唱戏。大多数的相声师傅都能唱上两段。比如侯宝林大师就曾经票过戏,而且唱得还很不错。后来有一位叫笑林的,他把唱给发扬了一下,唱上了流行歌曲。如今的相声演员,能唱的,基本上不多了。郭德纲红,红得有他的道理,但你还得看清楚了再说。四样齐活里,他最起码占了两三样,说是没问题,学更加,他说的一些大鼓啊什么的,那都是职业水准了。唱方面也能拿下一两手来。逗方面虽然急一点,坏一点,但是也能凑合。比起来,如今的相声演员,能到这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咱们观众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说:嘴皮子上的功夫,要求口齿伶俐,咬字清楚,发音准确,不吃字。比如说绕口令,贯口等。比较经典的有八扇屏,报菜名等等学:模仿人或动物的一些声音动作等。逗:顾名思义就是搞笑,想着法子把观众逗乐了唱:相声本门的唱是太平歌词。现在很多所谓的相声演员唱的那些个歌曲和戏曲什么的根本不是唱,只是学,相声里的唱就是太平歌词。比较经典的有劝人方,鹬蚌相争,单刀会等。如果lz想知道更多的消息建议到网上多找些郭德纲及其徒弟的相声听听,里面有个段子专门介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指相声的四门功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1-11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般人可能认为在相声里“说”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其实不然。人人都要说话,但相声的“说”不同于生活的“说”,相声的“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的“说”必须要“美”,要字正腔圆,要有轻重缓急,最高境界的“说”必要和唱一样好听。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说,比如惯口,比如怯口等等,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现在不少人有一个误区,就是一说到“说”就马上转到“惯口”去,认为“说”就是“惯口”这明显是不对的。如前所述,惯口是“说”的一种特殊形式。 还有人认为“说”就是相声文本,这明显是不对的。“说”是一种基本功,听一个演员的“说”,我不听你说什么,只听你的声音,或者说只听形式,不听内容。 学:在四门功课里,“学”的概念是最明确的,所谓“学”,就是学其他艺术形式。相声的“学”一要学的像,二要学的俏——毕竟我们是在说相声,不是在唱评戏,唱大鼓。。。 逗:我曾见过一篇文章,说相声有说学逗唱还不够,还要加上表演,这其实是没有搞清楚“逗”的含义,相声的“逗”就是表演,“逗”是四门功课的核心,它和其他三门功课并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就如同盖房子,“说”,“学”“唱”都是原材料,要靠“逗”把它们组织起来,房子才能够盖起来。 唱:据姜昆先生讲,相声的“唱”,最初指的是唱“太平歌词”,因为“太平歌词”最初是相声演员必须掌握的本领,是相声艺术的一部分,这和学大鼓、学坠子等等是不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平歌词已经不再具备当年的地位,这样相声的“唱”就成了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壳子,有很多人认为应该对此进行修改,并把“说学逗唱”改成了“说学逗惯”,我认为是可行的。因为相声的基本要求就是口齿要清楚,这就需要功夫,众所周知相声演员都要练绕口令,绕口令就是一种难度极高的惯口,惯口的功夫是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而怯口等就不具备这样的地位),把它从说里独立出来就会很有好处了,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