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特有的民风民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6-12-15 13: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仪今日欧美的许多礼仪出自法国。其中最为典型的,流行于欧美各国的尊重妇女的风尚,即所谓“骑士风度”,便是中世纪法国的创造。男子见面时,男子要待女子先伸出手后才能与之相握,如女子并不主动伸出手来,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应点头鞠躬致意,而不可主动伸出手执意与女子握手。在男子初次见面时,女子可以不与男子握手,点头致意即可。在人家做客或是在其他社交场合,若是妇女入室时,男子必须起立。如果进来的人虽是男子,但年龄和地位很高,这时在位的男子也应起立,女子则不必,只是在给她介绍男主人和主宾及年龄较自己大得多的妇女时才起立。在饭店一同就餐时,男子应走在前面为女士打开大门,帮女士把椅子挪好,坐定后,争得女士的同意后方可开始点菜。餐毕,男子应请女士先行。与女子同乘小汽车时,女士先上后下。在法国,别人送礼时若是不收,是非常失礼的,而是应该立即表示感谢。若是别人亲自交给你的礼物,应马上打开来看,以示非常高兴的。当别人夸奖你的衣服好看或是夸你能干时,应该高兴地说:“谢谢您的夸奖”等。法国人宴请宾客应提前数日发出邀请。一般来说,午宴的时间大约在12点半或1点,而晚宴则比较复杂:6点或6点半主人开始招待客人;7点或7点半宾主一起喝开胃酒;7点半或8点晚宴才正式开始。作为客人,法国人常常迟到。这是法国长期存在并延续至今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习惯。客人迟到主人是绝不会见怪的。但若是迟到的时间过长,应有充分的理由来解释迟到的原因。无论如何不可提前赴约,因为这样可能会给主人带来不便,造成尴尬局面。法国人见面打招呼非常简单,如果是在上午,见面时就说:“早上好”。下午呢,说声“正午好”。当然还有“晚上好”等等。服饰衣服 清末民初,一般富家,男穿长衫、马褂,女穿旗袍。一般农民、船工、石工、木泥作、酿酒师傅等体力劳动者,平日喜戴乌毡帽,穿对襟粗布短衣,着腰围、裤管宽大、穿时须将腰身叠起团拢之“笼裤”(亦称团团裤)。逢年过节或做客时方穿长衫,称“袍子大布衫”。女穿大襟衣裳、笼裤与类似围裙之青布褴。20年代后,城镇男女开始着中山装。1950年起,学生、干部、工人中流行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风行军装。1980年以后,服装面料渐趋高档,色彩款式日益多样,西装流行十分广泛。鞋袜 旧时,习穿布鞋,鞋底以破布层叠,苎麻线密缝。冬日于鞋底、鞋帮絮以棉花,称棉鞋。50年代前,农民习惯以稻草或箬壳编制草鞋;以薄草编织薄鞋,于夏天作凉鞋;以毛竹爿削成鞋底,串以麻绳,缚于鞋帮,作雨鞋,俗称“木的笃”;以木板作鞋底,前端横钉阔寸许皮条,称“木拖鞋”。童鞋,有于鞋头贴虎头图案的 “虎头鞋”及布条拼缝之“兜兜鞋”。帽 俗以男子戴帽为多,老年女性偶有戴者。戴乌毡帽流行于旧山阴、会稽两县。乌毡帽以羊毛为原料制成,黑色、尖顶、圆边、“畚斗”形。冬保暖,夏遮阳,亦可避雨,特受农民喜爱。小市民则以戴秋帽由为多,堕民亦有之。所不同者,秋帽“滴子”(帽顶之圆球)有红黑之分,平民用红滴子、堕民为黑滴子,谚日“秋帽乌滴子,堕民啦倪子”。大脚布 雅称“撩搅”。旧是,多为手工织机织造,后以机制白布缝成,宽60至70厘米,长1.5米左右,角端常绣小花,称作“记认头”。青年男女相悦,常绣赠此物。有民歌道:“三月桃花树上红,小弟撩搅姐来缝,两头挑起两根龙,当当中央一只凤。别人问你哪个缝,你要讲,萧山县里小裁缝……”。农民出畈劳作时均随身系带,既可擦汗,又作垫肩;洗浴洗脚,可围可揩;走亲赶集,可包可带,用途极广。今之青年农民,多用毛巾代替,但年长农民仍未弃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6-12-15 13: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母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