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1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论语·述而》。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答案亮瞎了- -翻译韩文我笑。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1,2楼的真牛逼,楼主说要翻译成韩文了吗?译文 孔子说:“很多人同行之时,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ps:3,4楼的两位辛苦了,楼主说只要翻译啊还有,三人行不是"三"个人同行,是虚指很多,文言尝试要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 ??? ??? ?? ???? ? ?? ??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 3 ??, ?? ??? ????????.???? ?? ??, ? ?? ??? ??哥们研究了好久,给个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3行は、私の教师ヤン必要があります。から良い选択は、代わりに、それらの贫しい人????? ???? ? ??? ?? ???? ?????? ???. ?????? ??? ?? ???????? ???? ?? ????? ?????Three lines, must be my teacher Yan. Choosing the good from the, the poor instead of those who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行,必有值得我学习之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3 2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