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前突,治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肠前突,治疗。
女 | 65岁
来自辽宁
2009-12-22 18:39:29
5人回复

健康咨询描述:
下身与肛门有坠胀感,伴有腰痛,大便有时干燥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症状没有改善.医生说是盆底下降综合症.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何治疗,服用什么药物能减轻症状,注意事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分析:
直肠前突的译文是直肠膨出,即直肠前壁突出,亦称直肠前膨出.为出口阻塞综合征之一.患者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壁突入阴道内,亦是排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男性发病者也有报道.
指导意见:
先采用保守治疗,但不主张采用峻泻剂和灌肠,而强调三多,多食粗制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总量达2000~3000ml;多活动.通过以上治疗,一般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过3个月正规非手术疗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直肠前突目前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手术指征 [1]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2)排粪造影有典型的X线表现;(3)经过3个月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4)结肠运输试验功能正常或轻度延长;(5)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查正常.建议您尽快手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分析:
直肠息肉是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其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
病因:
(1)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 遗传因素: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 炎症刺激: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指导意见:
(4) 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以上是对“直肠前突,治疗。”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分析:
直肠前突目前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手术指征 [1] :(1)有典型的临床表现;(2)排粪造影有典型的X线表现;(3)经过3个月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4)结肠运输试验功能正常或轻度延长;(5)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查正常.手术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指导意见:
1 经直肠手术
1.1 开放式修补法
1.1.1 Sehapayah法 齿线上纵向切开粘膜及其下层显露肌层,据前突宽度游离两侧粘膜瓣,向直肠方向顶起阴道后壁,间断缝合前突两侧肛提肌边缘,至原薄弱区能触及一条垂直而坚固的肌柱.暴露直肠前突,于其中心轴上纵向3把组织钳夹住粘膜,其下用大血管钳钳夹,于钳上缘切除粘膜,从切口上端绕钳连续缝合,至齿线上退出血管钳拉紧缝合的肠线,用同一根线从右侧肛提肌缘进针左侧肌缘出针,深达粘膜下肌层,返折向上连续缝合至切口上缘与原线头打结.
1.1.2 Khubchandani法 齿线处作横切口,沿其两端向上各作纵向切口,呈“U”形,分离形成一基底较宽的粘膜肌层瓣,其上端须超过直肠阴道隔的薄弱区,间断横向缝合直肠阴道隔3~4针,再垂直间断缝合2~3针,使其上下折叠,将粘膜肌层瓣边缘间断缝合于齿线.本法对低位直肠前突效果良好,亦可同时治疗其它出口处便秘合并症,但伴阴道后疝和膀胱突出者应禁用.
1.1.3 涤纶补片修补术 齿线上直肠前壁正中作纵切口深达粘膜下,显露薄弱,缺损的直肠阴道膈,沿粘膜下层向两侧分离,选用涤纶补片2cm×4cm附上,用涤纶线行平行褥式缝合,两边分别缝至左右肛提肌边缘,上下缝在会阴中心腱上.
1.2 闭式修补法
1.2.1 Block法 据前突大小纵行钳夹直肠阴道膈薄弱区的直肠粘膜层,沿血管钳自齿线直向上纵行连续缝合粘膜及肌层至耻骨联合水平,两侧包括肛提肌边缘,缝合时注意保持下宽上窄,使折叠组织呈塔形.此法适用于较小的直肠前突,亦可用于合并直肠粘膜脱垂者.
1.2.2 Sultivan法 在直肠前突粘膜部从一侧粘膜进针穿进肌层另一侧出针,间断缝合加强直肠肌层的纵行折叠,消除阴道直肠隔薄弱区.此法主要适用于前突较轻者.Sulˉtivan治疗151例,随访1.5年,有效率79.5%.,
1.2.3 直肠内封闭缝合法 在直肠前突处行双重连续交锁缝合,将该处直肠粘膜及其下层和肌层缝合在一起,消除直肠前壁囊袋.此法适用于中间位直肠前突,特点是快速,简单,出血少;不足之处是有时前突封闭不完全,术后可复发.
1.2.4 胶圈套扎法 用套扎器在齿线上2cm处直肠前壁粘膜横行套扎3~5处,纵行套扎3~4行,向上逐渐减少套扎点,使套扎部位呈三角形.我院董洪新治疗单纯直肠前突31例,治愈25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达93.5%,治愈病人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复发,疗效满意.
1.2.5 点状结扎法 将直肠前壁粘膜及其下层和肌层牵起拉紧,在齿线至耻骨联合处区间纵行点状结扎牵起组织,以阻断直肠前突组织血供(结扎线平面呈正三角形).黄永俨 [4] 治疗10例,治愈9例,好转1例..
1.2.6 闭式荷包缝合术 前突疝环外缘行荷包缝合,将荷包圈内的粘膜及肌层包埋于阴道粘膜下,其上行2次“8”字缝合关闭及填补空缺,加强直肠前壁.
1.3 高位扩肛挂线法 在距肛缘2.5cm截石位6点处切一小口,用小弯钳斜行插入;分离至齿线稍上方穿入肛内,带回已备好的胶圈和药线.剪开肛缘至切口的浅层皮肤,拉紧胶圈在其根部用丝线扎紧.
2 经阴道手术
2.1 折叠缝合术 于阴道后壁作纵形切口,不短于囊袋直径,分离粘膜至完全暴露前突囊袋颈口,上下折叠缝合,深度包括直肠纵肌,部分环肌和肛提肌.本法适用于高位直肠前突伴膀胱突出,肠疝,子宫脱垂及产伤者,也可用于低位直肠前突.
2.2 荷包缝合术 阴道后壁正中作纵切口,分离至完全暴露囊袋颈口,切除粘膜瓣后暴露出椭圆形创面,于肌层组织作一荷包缝合,再纵向间断缝合加固.
2.3 K形修补术 在阴道后壁会阴体上缘与耻骨联合下缘水平间作横位卵圆状切口,两侧达阴道侧壁,剥除切口内粘膜组织.创面中用上,下线分成三等份,先将下线直肠阴道组织与会阴体上缘肌肉组织间断缝合,再将上线直肠阴道肌层与会阴体上缘缝合,将切口连同肌层组织与会阴体上缘组织皮肤连续横行缝合.将缝后的创口分成三等份,在阴道左右侧穹隆与创口分隔点之间切开阴道粘膜,分别连续缝合阴道后壁左,右粘膜创口,深度可穿透阴道肌层达直肠阴道隔..
2.4 三角形切开修补 于阴道后壁膨出处作△形切口,切口底边位于阴道粘膜与皮肤交界处,分离阴道粘膜,从右侧肛提肌边缘进针左侧肌缘出针,间断缝合使纤维重叠以修补膨出处,消除薄弱区.
2.5 耻骨直肠肌缝合法 于阴道外口后缘粘膜与皮肤交界处做弧形切口,自直肠与阴道间隙向纵深及两侧钝性分离,两侧达耻骨直肠肌内侧缘,间断缝合两侧耻骨直肠肌内侧缘,并切除部分阴道后壁.
2.6 闭式修补术 由阴道内沿薄弱区左侧边缘进针,贯穿边缘肌组织及直肠纵肌层沿直肠壁横穿至薄弱区右侧边缘,依次穿过直肠纵肌,边缘肌组织及阴道粘膜引出肠线.依上法再由右侧向左侧穿行引出肠线作褥式结扎.
3 经会阴手术
在肛门与阴道之间作弧形切口,向上分离至齿线水平上2~2.5cm,先将直肠阴道膈折叠缝合6~8针,再将会阴浅横肌和两侧肛提肌边缘间断缝合数处,至直肠指诊前壁薄弱区消失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2-22 18: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情分析:
直肠前突(rectocele,RC)的译文是直肠膨出,即直肠前壁突出,亦称直肠前膨出.为出口阻塞综合征之一.患者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壁突入阴道内,亦是排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指导意见:
【治疗措施】
先采用保守治疗,但不主张采用峻泻剂和灌肠,而强调三多,多食粗制主食或富含食物纤维的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总量达2000~3000ml;多活动.通过以上治疗,一般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经过3个月正规非手术疗效治疗症状无好转,疗效不明显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