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是哪儿部电影的插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5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哪部也不是,创意取材于电影,也是杜拉斯的同名小说《广岛之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劫 里面貌似没有这歌,楼上说的对,广岛之恋是新浪潮时期的黑白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就叫...老片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是生死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劫同名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1 17: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岛之恋》是法国电影大师雷诺阿的代表作。张洪亮只是借用了名字,但是他并没有真正领会电影的意义,电影的主题是反战与人性;但是张洪亮却理解为不伦之恋。 广岛之恋 (一)小说:“广岛,这就是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叫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同名电影写的剧本,一九六~年出版。一个法国女演员在遭受原子弹轰炸之后的广岛邂逅了一名日本男子,两人产生一段短暂的爱情,引起了法国女人对往日恋情的回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真的,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杜拉斯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 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乃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 国戛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 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广岛之恋》讲述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 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人们说《广岛之恋》是电影的 转折点,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超现实 主义和意识流介入,影片同传统的、以设置一个无所不知的讲述者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演实行了决 裂。一个或多个人物的独白取代了讲述者。世界不再是被描绘的了,而是反映在人的脑海中,观众也不得不以新的方式去感受这些影片。五十年代末期,法国一批新进导演掀起反传统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新浪潮",以戈达尔为首的年轻导演蔑视一切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拍摄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 同时期崛起的"左岸派"电影集团通常被视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阿伦·雷乃既是这一集团的代 表,他们拍摄的影片注重探索人的内心意识,更使用大量现代色彩十分浓郁的时空倒错的"意识流"手法。左岸派与文学的联系十分紧密,当时盛行的"新小说"派作家其一大部分即是"左岸派"的成员 。如"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玛格丽特·杜拉斯。"新小说"派作家给"左岸派"电影带来了强烈 的文学风格,因而"左岸派"电影又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一词广义上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它意味着影片的导演即是影片的创作者,影片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二影片的剧本屏 弃改编名著,而是只拍为电影原创的剧本,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学家为电影创作的剧本,影片中许多 表现手法因而来源于对文学表现手法的借鉴。《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阿伦·雷乃导演,无疑成为左岸派作家电影的代表作。《广岛之恋》的爱情与反战反军国主义题材的相互交织得益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剧本原创,但 是纵观阿伦·雷乃的创作历程,当代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事件)以及战争对人类命运 的影响,始终是他选材的重心所在。创作于1950年的《格尔尼卡》借助毕加索的同名绘画,对 在1937年德国法西斯对西班牙这个著名的古城所进行的灭绝人性的轰炸进行强烈的抗议。19 55年阿伦·雷乃又拍摄了《夜与雾》,重新剪辑档案馆得来的黑白照片,新闻片以期重现纳粹集中营残酷情景。而《广岛之恋》正是这两部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归宿。 (二)电影:1959年由法国阿尔高斯—科莫影片公司出品,法国名导演阿伦·雷乃享誉影史无前例的经典之作,采用时空交错的现代派电影手法,透过一个象征性的爱情故事来折射战争的可怕与忘却的重要。剧本出自小说派大将马格利特.杜哈之手。 1959年第12届戛纳电影节国际评委会大奖法国梅里爱奖1960年的纽约影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联合国家奖(UN Award)法国影评联盟最佳影片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外语片剧 情:1957年夏的旅馆里,一对肤色完全不同的男女在床上紧紧拥抱着,在他们身上,特写的露珠时而像可怖的原子尘。这是一段发生在异国他乡短暂恋情。女人是来自法国的女演员,在她到日本广岛拍摄影片时,与一位日本建筑工程师邂逅相爱。然而此时两人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女人的拍摄工作已经结束了,她就要离开广岛,还有十六个小时,他们忘我的拥抱在一起,男人极力劝说女人留在这里,远处传来的音乐伴随着他们几乎令人窒息的激情。他们交替吟颂着这样两句话:男:你在广岛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看见。女:我都看见了,都看见了。广岛那曾经的重创,原子弹在此爆炸的恐怖景象,似乎又出现在他们面前。恍惚中,女人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同一名德国士兵相恋的经历。她似乎分不清眼前的男人是日本青年还是德国恋人,她在潜意识中,将他们等同起来了。很快,天亮了,他们恋恋不舍的分手了。下午的和平广场上,法国女人在看台的阴影下睡着了。日本男人走来,他的凝视惊醒了她,他将她带回了家……男人问女人是否爱过别人,女人说是的,在战争年月,在内韦尔……他死了。夜幕降临,他们来到一家咖啡馆,女人给他讲起了她的故事。14年前,她所生活的小镇内韦尔被德国人占领。然而她却与一名德国士兵相恋了。他们的恋情不能被允许,只能在断壁残垣处相会。正当他们相约逃离法国,去巴伐利亚结婚时,他的德国恋人却被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士冷枪打死。内韦尔解放了,恐怖的记忆令她发狂。人们把她当成德国的内奸关进地窖,还剃光她的头发游街。“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面了。”她决定与男人分手。回到旅馆后,她焦躁不安地感到无比孤独,又来到了晚上刚分手的那家咖啡店。男人出现了,要求她留在广岛。在爱的折磨和煎熬下,她的内心激烈地冲突着。他们在街巷间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不觉中又走到她住的那家旅馆。他们痛苦地面对面站着。“我要忘记你,我已经忘记你了!”她忧伤地说。他挽着女人的腰,两人彼此深情地注视着对方,发自内心地呼喊着:“广岛!”“内韦尔!”在他们心中,“广岛!”“内韦尔!”各是两座城市。通过他俩,广岛爱上了内韦尔。关于影片: 一九五九年的五月,阿伦·雷奈携他于去年拍摄完成的新片《广岛之恋》来到法国嘎纳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十二届电影节,影片如一枚重磅炸弹,立即轰动了整个西方影坛。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但同时也有人批评它是“一部异常令人厌烦的、浮夸的、充满了最遭人恨的文学的电影。”或许,阿伦·雷奈该为这些极端对立的观点和喋喋不休的争议感到骄傲,它为我们明确了阿伦·雷奈作为现代电影大师在法国精神生活中和在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位置,也使《广岛之恋》这部决不是能轻易看懂的影片的名字如顽疾一般始终萦绕在后来者的脑际之中。 关于阿伦·雷奈: 阿伦·雷奈(Alain Renais 1922—)在电影史上的位置丝毫不亚于戈达尔。他1922年生于法国的布丹,1955年,他的一部经典短片《夜与雾》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撼动人心,而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奈电影中的母题,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1959年,阿伦-雷奈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广岛之恋》获戛纳电影节特别评论奖。这部由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编剧的影片被誉为现代影片的开山之作,也牢牢打下“作家电影”的印记。简单的情节线与暧昧多义的主题探索结合,依赖视觉形象,构成一种独特风格,散发着浓烈的文学色彩。这一点,在1961年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更为明显——这部作品,由法国作家阿仑·罗伯—格里叶编剧。 阿伦·雷奈无疑是法国电影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作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中有着浓厚的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思想,时时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一方面表现出他的人物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的暧昧性。这种现象最终被认为他在哲学思想上深受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也导致了,雷奈作品中展示的偶然性、破灭的幻想和现实交织的过去,甚至影响了另一位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41582652

已赞过已踩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