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的用途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此舰种就销声匿迹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7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 4000吨一5000吨 ;火炮甲板最多有 3层,能装 100多门火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用铸铁装甲, 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一1.2万吨,航速 16节一17节,主炮口径由 200毫米增至 300毫米一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 230毫米一450毫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20世纪 30年代后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 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七万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 460毫米,航速 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迅速崛起和舰载航空兵的成功应用,逐渐动摇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 8艘战列舰非沉即伤,从此战列舰一蹶不振,表明其称雄海上的时代已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一时间,战列舰几乎销声匿迹。二战之后,少量的战列舰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进入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对世界上仅存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予以“重新输血”。 重点是加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担负的主要使命是:协同航空母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 ;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1991年1月17日, 美“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率先向巴格达市中心及其附近的军事通信中心和防御设施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2月7日,两舰又使用406 毫米主炮向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战列舰尽管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但它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较差等不足,因而极易成为对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为此,战后不久,建立殊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仍然被迫退出海战舞台。战列舰战场作用特色 战列舰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又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在风帆战船时代,一些海上强国曾依据当时战船威力的大小(排水量、火炮口径及数量),将战船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备有火炮70~120门,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种。战列舰的名称起源于海战中的战列线战法。17世纪时,舷炮战术成为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所谓战列线战术,即双方交战前,首先将各自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舰队或同向并列而行,或异向交错而行,并在行进中以各自内向舷炮相互进行炮击。于是,用于战列线战术并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战舰,得名为战列舰。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当属英国的“胜利”号。“胜利”号舰长57米,排水量2162吨。在3层甲板上的两舷排列着102门加农炮,可发射5.4~14.4公斤的炮弹。这种炮炮身长、射程远,14.4公斤的弹丸在最远射程上可击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还有2门巨型“粉碎者”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舰时射击,威力巨大。“胜利”号舰载巨炮仅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是当时的一级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随着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后,到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大型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已增至8000至9000吨。1892年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350毫米,装甲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18节。此时战列舰又有了新标准,其中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各国公认的确认战列舰的四大要素。“大舰巨炮致胜论”已成为各国海军公认的准则。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海战也随之空前激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列舰再显神威。1906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该舰装有4台蒸汽轮机,排水量为2.18万吨。“无畏”号装甲厚度达279毫米,火炮也极具威力,仅 305毫米口径的巨型舰炮就有10门,此外还配置有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再加上其高达21节的航速,使得当时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匹敌。德国也不甘落后,迅速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近1.9万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最大航速19.5节,装甲厚度竟达300~400毫米。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已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海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其中尤以日德兰海战最为激烈。此时,两国海军所采用的仍是战列线战术,即以侧舷炮的火力猛烈轰击对方舰队。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已投入海战并初显威力,但大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强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舰巨炮致胜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获胜后的各列强随即便掀起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建造战列巨舰的军备竞赛。然而,建造战列舰的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为了削减本国军费并限制对方海军实力,美、英、日、法、意5大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条约规定了5国主力战舰的总吨位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条约还对各类主力战舰作了专门限制: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406毫米的主炮;航空母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2.7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华盛顿海军协定》的有关规定,显然将新崛起的日本帝国定位为二流海军强国。1934年,不甘心充当二流角色的日本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且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其中“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竟达7.28万吨。舰舷部采用5层钢板保护,总厚度达410毫米,并以此创下了迄今为止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该舰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高达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的主炮口径为460毫米,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堪称世界之最。此外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火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115门25毫米火炮(后又增至156门)。全舰仅装甲总重量就高达2.1万吨。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了挤入列强行列重新瓜分世界,也秘密建造了远远超过3.5万吨的巨型战列舰。然而,随着潜艇性能的改善和航空母舰的出现,体积巨大、行动笨拙的巨型战列舰不仅未能再显神威,反而成为了潜艇和舰载飞机攻击的最佳目标。巨型战列舰鼎盛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就受到了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俾斯麦”号本是一艘排水量为4.17万吨的战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并配备有8门口径为381毫米的主炮和数十门大口径的副炮,也堪称“海上巨无霸”。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攻击了“俾斯麦”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其舵机。在随后的几天中,英国海军的几十艘军舰用炮火和鱼雷,向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频频发起猛烈攻击,并最终将其送入海底。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举击沉停泊在港内的各种舰只40余艘,其中包括“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等5艘战列舰。2天后,英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也在马来半岛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兵一举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击溃,尤其是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种巨舰大炮的代表,在航行中就被航空兵击毁,充分地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就在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国海军的高级军官们,从不相信战列舰会被日机击沉。但血的事实却让他们明白了:没有空中支援的舰队,战列舰也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日本“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同样未能逃脱藏身鱼腹的厄运。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海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身中21枚鱼雷和32颗炸弹后,最终沉入锡布延海海底。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也因遭到美国海军数百架次舰载机的轮番攻击,而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域。珍珠港、马来亚海战与“大和”、“武藏”号的无情沉没,宣告了空中打击时代的到来,也为“巨舰大炮”主义敲响了丧钟,战列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两国的战败已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两国则因遭受战争重创而经济困难,亦无力发展战列舰;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了建造新的战列舰。于是,曾称霸海上长达1个多世纪之久的战列舰地位也由此跌入谷底。之后,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又进一步下降。战后,美国海军服役的最新式战列舰是1943~1944年间所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当时共建造有“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威斯康辛”号4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这已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战列舰。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役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点火突起。1951年3月,美国海军将“威斯康辛”号启封服役,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了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3月,“威斯康辛”号及其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而就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和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也相继退出现役,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但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巨舰,却并未就此彻底销声匿迹。1967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战列舰再度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该舰参战不久,就因美国调整对越战争战略而于1969年再次退役封存。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美国国会又批准拨款,重新改装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此次改装主要包括:安装SL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增设4座四联装“战斧”、“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尽管改装和修茸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已面貌一新,但却已是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海上斗争及作战方式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厄运。几年之后,“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被再度打入冷宫。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揭示了当代战争的崭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不过,海湾战争还是为世界仅存的两艘战列舰提供了最后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沙漠风暴”作战中,“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不仅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猛轰了伊军阵地。战列舰巨型火炮震耳欲聋的怒吼,仿佛是在向人们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辛”号随即退出了现役。1992年3月31日,战列舰家族中唯一还在服役的最后一名成员――“密苏里”号,在轰鸣的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退出了现役。“密苏里”号的最终退役,标志着战列舰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此被彻底逐出了海军舰队的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列舰也称主力舰、战斗舰,是一种装备强大火炮武器及装甲防护最强的大型水面战斗舰只。战列舰历史悠久、作战威力强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一直是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雄踞“海上霸主”的宝座。在风帆战船时代,一些海上强国曾依据当时战船威力的大小(排水量、火炮口径及数量),将战船分为六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被称作战列舰。当时的战列舰排水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备有火炮70~120门,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种。战列舰的名称起源于海战中的战列线战法。17世纪时,舷炮战术成为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所谓战列线战术,即双方交战前,首先将各自的战舰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舰队或同向并列而行,或异向交错而行,并在行进中以各自内向舷炮相互进行炮击。于是,用于战列线战术并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战舰,得名为战列舰。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当属英国的“胜利”号。“胜利”号舰长57米,排水量2162吨。在3层甲板上的两舷排列着102门加农炮,可发射5.4~14.4公斤的炮弹。这种炮炮身长、射程远,14.4公斤的弹丸在最远射程上可击穿5厘米厚的橡木板。另外,船上还有2门巨型“粉碎者”短炮,专门用于抵近敌舰时射击,威力巨大。“胜利”号舰载巨炮仅一次单舷齐射,便可发射出半吨重的炮弹。是当时的一级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随着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要动力后,到19世纪70年代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大型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已增至8000至9000吨。1892年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达到1.2万吨,采用螺旋膛线的主炮口径达到300~350毫米,装甲厚度达到230~450毫米,航速为16~18节。此时战列舰又有了新标准,其中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成为各国公认的确认战列舰的四大要素。“大舰巨炮致胜论”已成为各国海军公认的准则。当历史跨入20世纪后,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海战也随之空前激烈。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战列舰再显神威。1906年10月,英国海军建造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该舰装有4台蒸汽轮机,排水量为2.18万吨。“无畏”号装甲厚度达279毫米,火炮也极具威力,仅 305毫米口径的巨型舰炮就有10门,此外还配置有5具水下鱼雷发射管。再加上其高达21节的航速,使得当时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匹敌。德国也不甘落后,迅速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水量近1.9万吨,主炮口径为280毫米,最大航速19.5节,装甲厚度竟达300~400毫米。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已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德两国海军舰队在海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较量,其中尤以日德兰海战最为激烈。此时,两国海军所采用的仍是战列线战术,即以侧舷炮的火力猛烈轰击对方舰队。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已投入海战并初显威力,但大战结束后,各国海军强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舰巨炮致胜主义”的传统观念。因此当战争硝烟刚刚散去,获胜后的各列强随即便掀起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建造战列巨舰的军备竞赛。然而,建造战列舰的开支实在是过于浩大了。为了削减本国军费并限制对方海军实力,美、英、日、法、意5大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定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该条约规定了5国主力战舰的总吨位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条约还对各类主力战舰作了专门限制:战列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406毫米的主炮;航空母舰单舰排水量不得超过2.7万吨,不得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华盛顿海军协定》的有关规定,显然将新崛起的日本帝国定位为二流海军强国。1934年,不甘心充当二流角色的日本国单方面宣布退出《华盛顿海军协定》,并且开始秘密建造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其中“大和”号满载排水量竟达7.28万吨。舰舷部采用5层钢板保护,总厚度达410毫米,并以此创下了迄今为止世界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该舰甲板以上的上层建筑高达13层之多。其3座三联装的主炮口径为460毫米,每座炮塔重达2200吨,堪称世界之最。此外还有2座三联装155毫米火炮、12座双联装127毫米火炮、115门25毫米火炮(后又增至156门)。全舰仅装甲总重量就高达2.1万吨。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为了挤入列强行列重新瓜分世界,也秘密建造了远远超过3.5万吨的巨型战列舰。然而,随着潜艇性能的改善和航空母舰的出现,体积巨大、行动笨拙的巨型战列舰不仅未能再显神威,反而成为了潜艇和舰载飞机攻击的最佳目标。巨型战列舰鼎盛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就受到了英国海军重兵的围攻。“俾斯麦”号本是一艘排水量为4.17万吨的战列舰,舰舷和炮塔装甲厚达320~360毫米,并配备有8门口径为381毫米的主炮和数十门大口径的副炮,也堪称“海上巨无霸”。1941年5月26日,从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5架“旗鱼”式鱼雷攻击机攻击了“俾斯麦”号,其中两枚鱼雷击中了其舵机。在随后的几天中,英国海军的几十艘军舰用炮火和鱼雷,向行动不灵的“俾斯麦”号频频发起猛烈攻击,并最终将其送入海底。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一举击沉停泊在港内的各种舰只40余艘,其中包括“内华达”号、“亚利桑那”号等5艘战列舰。2天后,英国海军引以为荣的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也在马来半岛关丹海域,被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兵一举击沉。英国海军远东舰队被日本海军岸基航空兵击溃,尤其是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这种巨舰大炮的代表,在航行中就被航空兵击毁,充分地证明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而就在战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英国海军的高级军官们,从不相信战列舰会被日机击沉。但血的事实却让他们明白了:没有空中支援的舰队,战列舰也难以摆脱覆灭的命运。似乎是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日本“武藏”号和“大和”号战列舰上的官兵,也同样未能逃脱藏身鱼腹的厄运。1944年10月24日,“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遭到美国海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身中21枚鱼雷和32颗炸弹后,最终沉入锡布延海海底。1945年4月7日,“大和”号也因遭到美国海军数百架次舰载机的轮番攻击,而最终沉没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域。珍珠港、马来亚海战与“大和”、“武藏”号的无情沉没,宣告了空中打击时代的到来,也为“巨舰大炮”主义敲响了丧钟,战列舰的发展由此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日两国的战败已使其战列舰损失殆尽;英、法两国则因遭受战争重创而经济困难,亦无力发展战列舰;而美国海军则集中力量发展航空母舰,也停止了建造新的战列舰。于是,曾称霸海上长达1个多世纪之久的战列舰地位也由此跌入谷底。之后,随着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战列舰在海军中的地位又进一步下降。战后,美国海军服役的最新式战列舰是1943~1944年间所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当时共建造有“衣阿华”号、“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威斯康辛”号4艘。该级舰满载排水量为5.8万吨,长270.4米、宽33米,吃水11.6米,舰体装甲最厚处达430毫米,装备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这已是美国海军所建造的最后一批战列舰。1949年3月,美国海军除将“密苏里”号暂留服役外,将其余战列舰全部予以封存。1950年6月,朝鲜半岛点火突起。1951年3月,美国海军将“威斯康辛”号启封服役,接任第7舰队旗舰,并参加了对朝鲜北部海岸地区的炮击行动。朝鲜战争结束后,1958年3月,“威斯康辛”号及其姊妹舰“密苏里”号、“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再次被封存。而就在这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被封存之前,苏联和德国海军的战列舰也相继退出现役,英国海军也停止使用其最后一艘战列舰“前锋”号。但曾经雄霸海洋的一代巨舰,却并未就此彻底销声匿迹。1967年8月1日,美国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战列舰再度启封服役,赴越南参战。但该舰参战不久,就因美国调整对越战争战略而于1969年再次退役封存。1981年里根总统执政后,美国国会又批准拨款,重新改装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此次改装主要包括:安装SLQ-32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SPS-49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完备的电子通信设备,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炮塔,代之以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并增设4座四联装“战斧”、“捕鲸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方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尽管改装和修茸后的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已面貌一新,但却已是时过境迁。随着现代海上斗争及作战方式业已发生重大变化,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厄运。几年之后,“新泽西”号和“衣阿华”号被再度打入冷宫。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揭示了当代战争的崭新模式,与此同时,也敲响了战列舰的丧钟。不过,海湾战争还是为世界仅存的两艘战列舰提供了最后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在“沙漠风暴”作战中,“威斯康辛”号和“密苏里”不仅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并用其406毫米口径的主炮猛轰了伊军阵地。战列舰巨型火炮震耳欲聋的怒吼,仿佛是在向人们进行着最后的告别。海湾战争结束后,“威斯康辛”号随即退出了现役。1992年3月31日,战列舰家族中唯一还在服役的最后一名成员――“密苏里”号,在轰鸣的礼炮和嘹亮的号角声中退出了现役。“密苏里”号的最终退役,标志着战列舰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从此被彻底逐出了海军舰队的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有销声匿迹啊,海湾战争时,美国启封了4艘战列舰,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平时维护起来麻烦,而且战列舰现在主要用于对岸火力支援,平时基本没什么用战列舰主要是与对方舰队决战。在二战后期,由于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也就是航空母舰),战列舰由于功能单一且目标庞大容易成为靶子而被航母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大军舰巨炮时代被航母制空权时代所取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为什么灭绝了,类似的原因,呵呵。导弹的出现也是重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被航母的飞机炸着玩的,航母多了就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2-14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简单,性价比不高乱七八糟抄一堆过来,我最为鄙视此种人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