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地带]你知道中国国花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2 | 2021-1-27 06: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卉是自然界的恒美之天使,自从人类有了明确的文化和审美价值观以来,它更是被赋予了本体生命以外的诸多人文蕴涵与精神寄托――花文化。其实,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纵观世界各国,无不有着深为本民族、本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珍视与青睐的美丽花卉,而它们中的很多代表性品类,更是成为具有相当于民族、国家文化代言性的“国花”。国花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象征民族文化、集聚民族精神的作用,国花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不仅能凝聚多民族的感情,而且能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国花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民族的精神、希望、期盼。国花是一个民族的胸怀,演译着一个民族的气度、形象、魂魄。国花也在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心情,向世人传递着美好、友谊、吉祥。国花在很多时候,异国民众对它们的熟悉与喜爱,甚至超过了另外一些带有政治、意识形态和族裔文化色彩的国家代言符号(如国歌、国旗等),而这,也恰是它特殊的文化穿透力、诠释力之所在。
  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由于中国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国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啊!国花评选却迟迟没有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不小的遗憾。” 中国不能没有国花,处于盛世的当代中国到了盛开自己国花的时候了。我们要有自己的国花,我们要评选自己的国花,以此作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海外游子看到中国的牡丹、梅花之时自然会涌起一种奋发自强的自豪感;当外国友人看到中国国花时,他会说China。
  评选国花很有意义,国花能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可以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精神,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更好地通过人与花卉、人与自然的重新亲近,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时俱进,能够帮助人们增收,改良和美化环境,使国家更繁荣昌盛,锦上添花。
   网友将评选国花的理由归纳为:中国悠久的花文化及其对国人有着深刻的精神影响;国花的评选体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需要通过一种媒介来表达友好的意愿;助于带动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国花。1982年陈俊愉院士在《植物杂志》发表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首次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文章发表后,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评选国花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也不会发生在饥饿荒寒的岁月,评选国花,是盛世之举,说明中国社会已经走向国泰民安了。
  1994年秋,当时的中国花卉协会会长何康同志在全国评选国花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国花是国家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把国花确定下来,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评选国花应视为一项大文化的建设项目。世人一向把我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远在唐代,人民心目中就有了国花,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再往前看,儒圣孔夫子称兰为“王者之香”,百姓称之为“国香”。百花之中只有这两种花冠以国字。某种意义上讲,此两种花是人民心中的国花,只是没有通过法律手续而已。清代慈禧太后曾敕定牡丹为国花,后在颐和园排云殿东侧的仁寿殿处,修筑了牡丹台,亦叫国花台。
    纵观我国历史,国治则园治,国乱则园荒。花卉园艺随国之兴衰起落,有象征意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戴逸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过三个盛世:一是西汉文景之治,由文帝、景帝、武帝至昭帝、宣帝,时间是公元前179-48年,约130年;二是唐太宗贞观之治,至唐玄宗三年,前后120多年;三是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乃最兴旺之盛世。康熙时全世界白银12万吨,一半流入中国,主要靠丝绸、瓷器与茶叶出口。三个盛世,国泰民安,祥和幸福,社会上盛行修园养花。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记唐明皇与杨贵妃酒醒共赏牡丹时曰:“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解酒。”由于皇家对牡丹的钟爱,宫廷栽植兴盛,很快便发展到民间广植。一到牡丹放花,长安城里三条九陌,真乃“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唐•白居易《买花》)。古时盛世的观花习俗,延续至今乃处处可见。广州的年宵花市,据说起源于清代盛世,当时广州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繁荣昌盛,花草繁茂。每逢临近春节,都在城里街道举办年宵花市,百姓倾家出走观花,一派欢乐景象,没人不叫好的。惟文革期间,经济萧条而停止。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好转,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年宵花市亦恢复起来,且愈办愈好。花市成为广州品牌,象征城市的一张名片,国内外皆晓。在国外,我曾经参加过日本樱花节。三月初,东京的樱花盛开,百姓都到花荫下赏花、欢饮、歌舞,不亦乐乎。最热闹的上野公园,满园花色满园人,朋友,家人,外地人,本地人都在花下欢饮,尽情歌舞。全东京人都为樱花盛开而陶醉,至天亮仍依依不舍,情景感人。借花生景,借景生情,祥和欢乐,精神振奋,心情欢快,这种健康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的正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此外,花卉又是物质文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花卉已经成为一项大的产业,年产值上千亿元人民币。仅广东的陈村花卉世界今年春季的订货会就签订了26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花卉事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形势很好,振奋人心。现在评选国花正是时候。
  根据1994年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第0440号“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建议”议案,批转农业部办理,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具体组织。中国花协即在全国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评选国花活动。成立了国花评选领导小组,经专家小组讨论确定了我国国花评选条件为:
    (1)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影响,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性格特征。
    (3)用途广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较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一种是单一国花,其中又分为拥牡丹和拥梅花的“两派”;二是“一国两花”,即由牡丹、梅花同任国花;三是一国四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春夏秋冬四季;四是一国五花,以“一主四辅”五种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
  牡丹美艳绝伦、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仪态万千、富丽堂皇、人见人爱,被尊为“百花之王”、“富贵花”,自唐宋便有“国色天香”之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土疙瘩”,说她“母仪天下”也一点不过分。
  17世纪传入西方后被誉为“中国花”。它的雍容华贵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都有充分表达,升华一步可以喻意祖国的繁荣昌盛。“……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形容牡丹千姿百态,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象征人民生活丰富多采、幸福美好;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邓志芳说,牡丹九色十型,花大色艳,最能体现大国气度;牡丹花叶和谐,雍容华贵,寓意吉祥美满,繁荣昌盛。
  当今中国,国家安定,国业兴旺,牡丹花象征着我国和谐繁荣,彰显我国大国风范。牡丹定为国花,当之无愧……
  牡丹源于中国,在唐代、清代曾两度被确定为国花,历朝历代对牡丹都十分钟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牡丹芳》中赞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民间影响深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牡丹文化和多姿多彩的牡丹艺术,这是其他花卉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一国一花”方案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将“一国一花(牡丹为国花)”方案作为国花评选唯一议案。
  近些年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四川彭州、江苏常熟四地以牡丹为代言的城市,为支持牡丹成为国花,特意成立了“中国牡丹行”旅游合作联盟,发布的首推牡丹为国花的共同宣言。
  
  
  目前已经对国花选举有影响力的分为两大派,一派以陈俊愉院士为代表,他们拥护“双国花”,另一派以政协委员邵华将军为代表,拥护“一国五花”。以牡丹、梅花为双国花的观点,因62位院士的倡议书而广为人知,影响广泛。
  经过多年来激烈的国花之“争”,如今业内已逐步达成共识:一国多花国,花太多比较分散,就没有意义了,也不便记忆,单一国花代表性不强,无法获得更多人的赞成。“双国花”应该比较适宜。陈俊愉认为,最终被广大人群接受的可能就是一国两花方案,而牡丹和梅花加在一起刚好代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
  许多专家认为一国两花较为合适,我国地域辽阔,跨越了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几个气候带,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花文化的积淀异常深厚,一国一花难以代表整个国家的自然、植物、人文情况。从花卉的自然分布区和生产区来看,还没有哪一种名花能覆盖全国。如果两花同为国花,则能覆盖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牡丹和梅花一北一南,牡丹可以代表黄河流域,梅花可以代表长江流域的花卉,一灌木一乔木,一个象征物质文明,体现国泰民安、富裕祥和,一个象征精神文明,体现中国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品格。同尊梅花和牡丹为国花,可激励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继续自强不息,为实现牡丹象征的幸福和繁荣而努力。
  牡丹是国色,梅花是国魂。民间评选里,有时是牡丹第一,有时是梅花第一,不存在谁领先谁落后的问题。
   1、牡丹和梅花在历史上,均有登上国花宝座的记录。说明她们都确有辉煌的过去。梅花是中国人的花,现在台湾地区仍在沿用国民政府时期定的梅花为“国花”,她开放在两岸同胞的心底,她是加强民族凝聚力、交流心声的桥樑;确定牡丹和梅花为双国花,可在促进和平统一上起促进作用。同时,“一国两花”也是一种政治文明的体现。”。
   2、牡丹和梅花均是原产我国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香、色俱佳,深受国人喜爱。在1987年进行的中国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中,梅花得票数第一,牡丹第二,就是很好的例证之一,而且两花均有一定经济用途,符合参加评选的资格。
   3、牡丹和梅花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文学、艺术、绘画、传统神话等诸多方面,均有大量佳作问世,为灿烂的祖国传统文化再添辉煌。
  4、牡丹和梅花代表了两种生活类型,各有千秋,可以互补短长,使得在园林应用上更丰富。众所周知:牡丹为灌木,花朵硕大而色艳,且芳香宜人,花型多变,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花期一般在4~5月(使用催花技术可以使牡丹四季开放)。牡丹最宜在黄河流域附近栽培。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云南、西藏均有分布。牡丹为我国著名的特产花木,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宜植于花园、庭院或辟专类园,供人观赏,牡丹还有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目前河南洛阳、山东荷泽、四川彭州等地已经加快推进牡丹产业化步伐,实行农业(花卉)、工业(医药)、旅游(观赏)三次产业综合开发,把牡丹有关的花卉、医药、食品、旅游等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弘扬牡丹文化,打造牡丹品牌,活跃地方经济。他们还开展牡丹应用研究,加快深度开发:发展中秋反季节牡丹,延长牡丹花期和整体观赏时间;利用“洛阳牡丹周年开花”、“牡丹无土栽培”、“牡丹换芽快繁”、“牡丹鲜切花保鲜”、“牡丹催化”等技术实现牡丹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借鉴日本嫁接经验并经多年实践,提出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嫁接技术:牡丹单芽接和改良枝接技术;利用超临界萃取等高新技术,提取牡丹花中的精油和黄酮化合物,并研制开发出养颜冲剂和护肤化妆系列产品。建立牡丹品种库,为长远发展提供种质资源。丹皮中成药、牡丹食品、牡丹白酒、牡丹饮料、牡丹礼品等都已着手研究、开发。
  梅花为小乔木,花虽小,但香味清雅;花期从每年12月至次年4月,由南至北依次开花,就全国范围而言,观赏期可长达5月之久。梅花露地栽培主要在长江流域,南达海口、台湾。原来露地艺梅,北以北京为界、西北则以西安为限,现经抗寒引种和选育,已有梅花在沈阳、赤峰、延安、兰州等地露地开花了,梅树可孤植、丛植、群植、林植,梅山、梅岭、梅溪……等,在开花时节,景色十分迷人,常使游人留连忘返。
  5、牡丹和梅花是象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代表。牡丹的花团锦簇、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繁荣昌盛和梅花的高标逸韵、凌寒傲雪、坚贞不屈,正好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的象征!几十年的争执说明中国人对牡丹与梅花任何一种都不能割舍的情怀!以两者为双国花,表明了我们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信心和决心。
   双国花”建议显然有着认识和定位上的优势与进步。它考虑到了我国地域辽阔、花卉植物品类丰富多样、生命成长周期、花姿妍态以及其所蕴藉和表征的文化气质与风格的差异,再加上文化传承中产生过良好美学导范和标本价值等各种因素,双姝并蒂可谓和谐互补、相萃成趣。一个雍容大度,一个清丽淡然;一个芳华四绽,一个风骨飒爽,不正是国人最激赏、最青睐和神往的美学意义上的气骨融合吗?
  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比较鉴别,“双国花”之议业已磨合定型,它足以肩负起向世界展示和绽放“中国风姿”、“中国芳华”的美学、文化使命。一国两花在国际上也并不少见,日本以菊花和樱花为双国花,墨西哥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为双国花。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在群芳谱中确定一种花卉为国花有其难处。因此,确定国花,不能从个人的爱好出发,也不能从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出发,而应从国花的本义出发,应该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形象出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使国花成为一国精神的象征。中国社科院的陶庆梅博士认为,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评定标准的制定是一件牵动方方面面关系和利益、直接影响评选程序和结果公正的大事,不能不由分说就剥夺公众在制定评选标准上的话语权、投票权,随随便便就授予中国林学会。在评选国花问题上,最要紧的是要有一套公开、公正的程序和标准,同时,必须要有全国公众的广泛参与。陈俊愉教授也认为,国花完全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事情,国花的评选都该是民间的,“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发表意见,最终方案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最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就可以了。”
  请国人为国花的评选建言、加油、助威!同时也期待着您投上公正的一票。
  牡丹春节催花源于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其中有:“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所以,可以认为牡丹春节催花始于唐代,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牡丹栽培中心移至山东菏泽曹州。曹州花农每年将牡丹苗运往广州,利用当地的温暖条件露地催花,至春节前夕开花出售。广州人有个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总要摆上几盆花,而曹州牡丹被奉为上品,象征着富贵吉祥、平安如意。所以,到广州催花卖牡丹成为曹州花农的生财之道,在曹州当地称为“下广”。
    进入民国以后,牡丹下广催花一度持续兴盛态势。民国初期,每年下广催花的植株数量达到七八万株。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下广催花近于停滞。即便偶有出现,数量极少,质量也较差。7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牡丹春节催花逐渐发展起来,并呈迅猛发展态势。
    1973年,受广东省土产进出口公司之邀,菏泽市赵楼村委托曾有下广催花经验的79岁花技师高鹏程,带800株‘胡红’牡丹种苗下广催花,并于当年获得成功,大部分出口香港,经济效益显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广州的春节花市上,牡丹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且售价很高。受市场影响和当地政府引导,以菏泽市赵楼村为中心的周围几十个村庄的农民,在自家责任田里大量种植牡丹,使菏泽牡丹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适合催花的植株数量迅速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下广催花自然成为花农们发家致富的首选之路。1980年至1990年,在牡丹花技师的影响和带动下,到广州催花的个体花农人数逐年增多,催花技术逐渐被花农掌握、发展和提高。1990年至2000年,特别是1995年以后,每年下广催花的植株数量都在30万株以上,花农人数达1000余人。
  菏泽催花园艺在淘宝网上推出,催花牡丹订购业务。盛开的催花牡丹为您的春节增添色彩。http://shop60247535.taobao.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6: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封 -- zz5s6f23-- 操作时间:2010-1-24 13:41:14 -- 12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7 06: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梅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