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荷花插在头上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3 | 2009-9-21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观,也可叫臭美。不过貌似荷花很大呀....效果估计会比杨二插花还震撼吧?就算是古人,大概也是会有审美观的,很少会有人插这么大的花吧?莫非是花骨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1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插荷花的倒是没见过,见过插标卖东西的。“标”就是草,"草"表示贱的意思,就是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不"值钱"(直不需要了).故称卖.草标.也称之为草芥.本是自然生长之物,但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便有了标识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水浒传》里曾多次提到草标,最为有名的是关于杨志卖刀的记载:“杨志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上市去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1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过用稻草插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9-21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荷花不但叶片肥大而且花也很大,根本不适合戴在头上,即使荷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如果突兀的戴在头上反而显得很不适合,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不会轻易的把荷花戴在头上,有关荷花的象征意义解释如下:  一、文学意义:  莲与文化关系最深的是中国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周敦颐的《爱莲说》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影响深远。《群芳谱》中说“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于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本草纲目》说“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南柔而实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纱纶内隐生于嫩弱而发为茎叶花实又复生芽以续生生之脉。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  北京故宫附近的北海公园本来是御花园园中有人工湖湖面大部分为莲叶所覆莲叶有时候高出水面将近两米开着千万朵清雅芳香的花。莲叶下可以行驶小船。  在民俗中中国有许多与莲有关的话语莲有一蒂二花者称并蒂莲以象男女好合夫妻恩爱。喜联常有“比翼鸟永栖常青树并蒂花久开勤俭家”等等。又如藕断丝连用于指男女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莲谐音“廉”洁、“连”生民俗有“一品清廉”“连生贵子”等谐音取意。  又如金莲据说在公元五世纪南齐东昏候“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因而后人称美人之步为莲步又称女子之纤足为金莲。  二、宗教意义解释: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佛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佛菩萨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是绝对清净的。佛菩萨显现在轮回莲花之中但他们绝没有受到不洁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从埃及到印度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的融入它们自己的艺术和建筑之中。莲花随太阳花开花落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黎明时太阳从东边的莲花中升起日落时它落入西边的莲花之中。同样吠陀教太阳神 的每只手都持有一朵莲花象征着太阳掠过天际的路径。吠陀教的创生之神梵天诞生在一朵金色莲花里而这朵莲花是从毗湿奴 肚脐里长出来的宛如从脐状茎长出的一朵莲花。密教大师莲花生 将佛教传入西藏他同样被神化为生于一朵奇异的莲花上开放在印度的乌仗那 王国的丹纳阔沙湖上。在印度教和佛教经文中莲花被性隐喻为神圣子宫或阴道。莲花是梵文女性“阴道”的同义词女性阴道柔软呈粉红色且有开口。同样金刚是男性“阴茎”的同义词。金刚和莲花的结合是色 与空 或方便与智慧结合的性象征。在内在的层面上这种结合象征着气渗入人体内主脉并升腾它会穿透并开启脉轮中的莲花或轮 。  莲花是西方红色阿弥陀佛即“莲花部怙主”的象征。阿弥陀佛的特质代表着火的红色、生命体液、黄昏暮光、夏季及将慈爱化作觉识。阿弥陀佛之伴偶般吒罗 的手持器物是一朵红色莲花。阿弥陀佛麾下的菩萨是莲花手观音 即大慈菩萨。古人插草有卖身之意
在簪花盛行的唐代,还出现了皇帝赐花一说。五代时期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中曾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游园之时皇帝向所喜爱的大臣赐花簪花,已成光耀门楣的大事,此时的簪花还暗含“才俊”的含义。皇帝对爱臣的赐花风俗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明末,除元代外,均有各类记载,其中尤以宋代为盛。古代李梦符的《察考取状答》写道:“插花饮酒何妨事,樵唱渔歌不碍时。”可见随着簪花习俗的演变,簪花与宴饮已成了密不可分的两种相关活动。
除了簪花的风俗,古人也在头上戴草,但与今日的呆萌之美不同,古人插草即有卖身之意。插草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都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卖。这样就产生了草标广告。草标广告在古代很普遍,如《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儒林外史》中“范进卖鸡”,都是在物上插一草标。这种形式,迄今在农村集市上仍可见到。后来贫困人家的孩子在卖身之时也在头上插上草标以示大众。头插草标卖身的说法见于小说、戏曲中的描绘。《路史》载:“有虞氏以草缨当劓。”或是这种做法的发轫。插根稻草,表示该人家里地无一垄,房屋一间,粮无一粒,饥饿难耐,贫穷就如同这根稻草一样,需要将自己卖出去,才可以有生路!关羽在白马解围时对曹操说“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这里的“插标”指的就是在头上插草标卖脑袋的意思。
男子簪花是上流社会的象征
提及簪花,浮现于脑海的通常都是女士簪花的各类娇美形象,但在古代中国,男士簪花也是一种极为推崇的社会风尚。关于男子簪花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梁简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诗书曰:‘……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的梁国,男子簪花不仅绝无贬义,甚至还是上流社会的象征。此外,隋朝太子打猎的装束中也含簪花为饰的偏好。唐明皇李隆基、宋代诗人杨万里等也都推崇男子簪花的风尚。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其撰写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过这样一件趣事。相传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任扬州太守的官署后花园中种着一种名叫“金带围”的芍药。此花不仅花色美丽、奇特,而且传说此花一开,城中就要出宰相。当时王珪、王安石两个人同在大理寺供职便应韩琦之邀一同去其府邸赏花。因为花开四朵,所以韩琦便又邀请州黔辖诸司使前来,但恰逢诸司使身体不适,便临时邀请原本路过扬州的陈升之参加。陈升之与其他二位同在大理寺任职也可谓是同僚一同饮酒赏花。赏花之余,韩琦突发雅兴剪下了四朵金缠腰,给大伙儿一一戴上。
无巧不成书,往后的三十年间这曾经头戴金缠腰的四位好友竟先后做了宰相,自此四相簪花的故事也流传开来。不仅如此,“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听完这个故事还特地以此为主题绘制了一幅《四相簪花图》条轴和一幅《金带围图》扇面,男子簪花的故事也成了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