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第三卷前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7: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士人文化的三大先驱人物老子、孔子与墨子,由于上承巫史文化之遗绪,所关注之问题乃是历史运演与道德秩序之关系,其重心在于社会发展、政治秩序、人伦道德。而这一时期,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稍稍发生着转移。前期士人主要以历史运演与社会政治问题为核心,而这一时期则是以更为深刻的人生价值与人性本质以及人心与外物之关系作为思想的对象。大致说来,这个时期士人所关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时空本质与生命价值的关系;二是人的心性与人伦秩序的关系;三是语言的本质及其与客观外物的关系。相对于士人文化的先驱人物,此一时期的思想家,其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形上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这个阶段,好辩成为时代风尚。前期士人们的立说方式,大抵是自说自话,自立一义。即使是“遍从人说之”的墨子,其立说方式虽然有着较突出的辩论色彩,并由此开创了辩的风气与传统;但学说与学说之间的冲突并不明显。因此,其辩的焦点不过是宣教立说的手段与方法而已。然而,自墨子之后,由于学术的发展,学说与学说之间的冲突也就凸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学派的初步形成,司马谈所谓“儒、墨、名、道德”等数家之学,在此一阶段皆有大师或“巨子”。当然,或者还有由于司马氏忽略不计且刘《略》班《志》亦失载而无传的别的什么家,亦未可知。
当然,这个时期,在学术思想舞台上最为活跃,其思想成就最为突出,同时其学说基本完整地流传至今的,仍然是三个人物:庄子、孟子与公孙龙子。他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战国中期的时代风气与学术特征。庄子之“剽剥儒、墨”,孟子之“距杨、墨”,体现着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而公孙龙子“为坚白、同异之辩”,其“辩”的色彩尤为明显。是以今存三子之书《庄子》、《孟子》、《公孙龙子》,皆在不同程度上以主客对辩为立说方式。而且,三位思想家的问题意识也是十分清晰的。庄子关注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思考着人在天地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孟子同样关注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但他更侧重于思考如何养成健全的理智,发掘人性的良知,培育高尚的情怀,从而塑铸完美的人格以及建立在完美人格基础上的人伦秩序。至于公孙龙子,则意在清理概念与实在的关系,通过名理的推究,使语言能够清晰地表达概念,让概念更准确地反映客观外物的自然属性。不过,公孙龙子的名实之辨,并非仅仅是玩弄概念的游戏,而是“欲推是辩以化天下”,以“名副其实”的思维方式,通过“正名”的手段维护与巩固当下现实多元并存的社会秩序。
至于三家文章的体式与风格,亦与各自的思想学说及其人格特征息息相通,更是理势所当然了。
这就是本卷自成起讫的基本理由及其论述的基本思路。
不过,与前两卷不同的是,因本卷篇幅过大,且各章自成起迄,皆可独立成袠,同时也考虑到出版方面的诸多因素,本卷遂分上、中、下三册同日梓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