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逐渐消失的自然福泽——湾东村的故事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7: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眺大药山


大山之中的村落
大药山,小药山,这是湾东村的两个宝贝。因为这两座山,泸定县和石棉两县交界处的这个偏远小村子在周围人的眼中也就变成了物华天宝的福地。湾东村位于甘孜州泸定县贡嘎山深处,一条乡间公路九曲十八弯蜿蜒盘旋而上,山脚和半山腰是汉彝杂居,高山上则只在一些平缓的台地上住着三两户彝家。采药是这里汉彝两族居民世代的重要收入来源,除了大、小药山外,这里周围山地也都是药材资源的富集区。
在湾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说出二十多种常见常采挖的药材,农历三到五月挖虫草,三到九月挖重楼、块头、蒿本,四到七月挖薯蓣、贝母,七到九月挖羌活…还有乌鸡、兰心、山七、都霍、黄连等等。许多村民知道怎样用草药偏方医治拉肚子、咳嗽、风湿等疾病,各家房前屋后或多或少都种有从山上采回来的药材。采挖野生药材历来是湾东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直到今日亦是彝家的主要收入,他们能跑山,知道什么时候该挖什么,什么地方能挖到什么。野生药材多生长在更远更高的大山上,采挖时节村民带上简单的行囊走整整一天的路程到山上驻扎,常常采山上的野菜、野果为食,山药、山白菜、石花菜、鹿耳韭、牛尾笋、刺笼包、椿芽儿…下到锅里煮煮加点调料味道很好,也免了长途跋涉带粮食上山的不便。野果除了鸟儿喜欢啄食,这些上山的村民也喜欢吃,每年农历八、九月最多,野葡萄、野核桃、八月瓜、九月瓜、毛梨儿、马线子、萝豆子、马桑葚…有的吃仁,有的吃芯,有的整个吞下去,有酸有甜,解肌解渴也解馋。待到下山时,药材卖了换钱,野菜给女主人准备晚餐,野果子哄小孩子开心,再到村里的湾东温泉泡个澡,之后和村里人一起喝碗农家酿的玉米酒,所有上山的辛苦也就消失了。
自然万物自有其休养生息的周期,湾东村人知道药材要长了粉,也就是长成熟了才能采挖。然而近年来公路开通、交通便利,大量的外来人员从四面八方涌入湾东村采挖药材,每年挖药高峰期呈现千人上山的阵势。村民说近两年药材越来越难挖到了,挖到的也都细末了,药材有生长期,一年一年都千人上山一遍一遍的挖,山上到处都是人,都是烟头,土壤被来回踩踏,产量当然一年不如一年。近年来山上还大量放养牦牛,放养的区域药材几乎不再生长。依然把挖药作为主要收入的湾东彝家人凭着跑山的经验还能挖到药材谋生,但面对整体减少的趋势,他们开始忧心忡忡,却也止不住地加入到见什么挖什么的抢挖行列。
大自然赐予人类生活的能量,如药材资源看似可再生,但采挖利用超过了一个度,打破了自然生长的规律,有一天它也会枯竭不可再生,再如野菜、薪柴,乃至水和空气。人类依赖自然从生存到生活,但当依赖变成没有限制的索取超过了自然的限度时,自然会否让人类从生活到生存到和其他动植物一样消失。利用与保护在这个大山里的村落再一次明证二者相辅相成,人类生发出开发自然的智慧,亦要反思出保护自然的智慧。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2008年启动了卡尼尔社区植物保护基金项目,在贡嘎山及周边地区除了保护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外,还有一个目标是利用民族植物学来研究并保护老百姓利用植物的传统。在通过民族植物学调查了解到湾东村的药材利用传统及过度采挖情况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泸定县林业局帮助湾东村进行自然资源管理,期望这个遍洒自然珍宝的村子能长久地与大自然和谐相依相存。
撰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志愿者 张燕梅
图片提供: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杨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