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羊头何妨卖狗肉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7: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在观众期待中登场了。无疑,其题材的震撼性以及冯小刚在中国导演中杰出的电影表现能力,都是这部电影引起各方关注的原因。中国自此是否会诞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冯小刚将如何再现唐山大地震的毁灭性场面?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和如何去表达这个历史上的悲剧事件?带着这些询问,我们等到了《唐山大地震》的出现。

(尹鸿摄)
但最终我们所见到的影片,与我和不少观众所预期会看到的影片之间是有距离的,它并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我们所想象中的“唐山大地震”。应该说,冯小刚是从一个特殊视角呈现了一部与唐山大地震息息相关的电影。冯小刚在搜狐官网曾经这样阐释《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地震只有23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内心伸出的余震却持续了32年。”。这段话对影片的阐释是充分的,但是《唐山大地震》却并不是一部灾难片,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类型意义上的灾难片。尽管《唐山大地震》中灾难场景的再现,节奏紧张、层次分明,宏观整体与微观细节的交叉呈现浩大而惊悚,但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好莱坞式的灾难类型片。灾难在影片一开始仅仅只发生了10来分钟,没有出现抗拒灾难、拯救生命的灾难英雄,没有死里逃生、柳暗花明的情节剧模式,没有类似《龙卷风》、《日本沉没》、《后天》、《海云台》、《2012》等所谓灾难类型片的常规叙述结构和基本桥段。这里叙述的仅仅是灾难发生和发生以后,一个天各一方的家庭如何从创伤中缝合的人性故事。如果说,在一般灾难片中,人性深度只是灾难的点缀;那么,在这部影片中,灾难则仅仅是人性故事的包装。前者如同加入了果汁的碳酸饮料,后者则是加了糖的百分百果汁。更准确地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被灾难包装的具有人性震撼力的艺术片。
广告词中的“23秒、32年”,是《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最意味深长的传达,而原小说名《余震》则是对这部电影题材的更直接表达。这部影片的关注点不在于发生在23秒钟内的地震,而是关注这23秒地震带来的一个家庭32年的心灵灾难以及他们在这场无声的心灵灾难中的救赎。一个在23秒的地震后被迫舍弃女儿、救活儿子的母亲32年的心灵挣扎,一个亲耳听到被母亲放弃却劫后余生的女孩32年的心灵创伤,共同构成了这个故事的核心。
其实,《唐山大地震》的叙述方式与《集结号》很类似。前面是一个类型片的开头,后面却是表现人性境遇的艺术片故事。但相比之下,《集结号》用了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来叙述战争,使其战争类型片的框架相对完整,在中国电影中,也成为战争氛围和战场体验营造得最惊心动魄的经典之作。而《唐山大地震》却仅仅用了10多分钟来呈现地震灾难,故事和人物的铺垫时间有限,场面的逼真感和细节感的展示相对也不够充分,其主要的篇幅都在表现震后几个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纠葛,其真正的艺术价值的不是表现灾难,而是表现灾难带来的情感和心灵激荡。
这些年,刚刚回到市场的中国电影,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急,急功近利在所难免,这也导致观众对电影商业元素的依赖和关注,以至于一方面票房高的影片叫座不叫好,另一方面艺术感染力强的影片却叫好不叫座。大多数观众的电影评价与电影消费行为之间始终错位。冯小刚吸取《集结号》的经验,再次采用类型片的题材和元素,来表达他对人性的关怀。这种“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策略,也体现了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自觉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冯小刚在《非诚勿扰》这样的商业电影模式之外对人性救赎的深度关怀,当然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策略也带来了这部影片在美学上风格甚至制作路线选择上某些不可避免的裂痕和迷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