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为何年年出现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7: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刚刚披露的10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按照年初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高达39484亿元。这就意味着在11-12月里,将要花掉全年1/4的财政预算资金,这又将是典型的年末突击花钱现象将再现。年末突击花钱现象为何在近年来是年年再现?其原因客观上来说有很多原因,如预算编制、预算审批、会计制度等方面,也涉及到工程支付的进度、投资的支出时间、实际与预计的差别等等,涉及到具体原因更是五花八门,但其实,追本穷源是预算出了问题。预算本是目前全世界用来加强财务管理的最好方式,但在中国,预算却成为全国各单位、各部门圈钱的最好办法。
从目前来看,问题主要出现在预算编制方面,许多单位、部门为了自己的方便,把国家财政看作是唐僧肉,能够尽量要点就要点,而且是想方设法要,通过关系要,“跑部钱进”要,现在,全国财政支出实行预算管理之后,就在预算编制上下文章,如通过虚拟增加项目,本来在今年不办的项目,本来是去年已经完成的项目,但都写上,这是来钱的最好办法,于是,有些项目是年年有,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如在项目上层层加码,一个很细小的项目,在预算中却成了天价项目;如列出的项目实际上不花或少花,而花在其他项目上,如教育、扶贫等方面;如把当地的实际情况说得天大,成为要钱的另一来源,中国太大,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于是,实情就成为要钱的主要来源,但是,请多实情却是特例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就有了多余的钱……所以,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实事求是就成为当前预算最迫切的问题。要不然,按预算花钱就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挡箭牌。
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按道理通过预算审核可以做到,但是,预算审核部门不可能完全清楚各部门报来的预算是否属实、是否科学、合理,因为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将预算审核完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审核预算的人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专家,他们不可能懂得所有的开支都是合理的,所以,审核预算在中国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审核后的预算往往与各单位、各部门报上来的预算实际上没有多少差别。正是因为如此,编制预算就成为弄虚作假的最好方式,也成为欺骗上级、骗取财政支出的最好方式。
而各单位为何想尽方法将预算编制金额加大呢?根本原因还是腐败的思想在里面,如通过加大预算项目套取资金到底想干什么呢?从目前发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套取资金的目的并不是加大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也不是加大扶贫、民生方面的支出,而是为了自己花钱方便,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如发放补贴、福利等方面,前几年,不是发现了许多部委所有干部职工乱开发票的事情吗?从每年审计署曝光的审计结论来看,许多问题不是年年审计年年有吗?就连所谓的科技项目最终也是由差旅费、招待费完成,成为老生常谈的事情。
当然,虽然表面看来是预算成了罪魁祸首,但预算作为目前财务管理最先进的办法是不可否认的,毕竟,从预算中我们看到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如果不是预算,我们还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不正常,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正是预算,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真应该感谢预算。
现在带给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就走样,甚至成为腐败的温床?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在未来同样会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