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具备表达一切精确的、科学的思想的手段   ——暑假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第52讲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具有表达一切思想的手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种思想是无法用汉语表达的。有些人认为汉语不精确,表达不清一些现象,那往往是因为自己没有想清楚,或者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有限,但这不是汉语本身的问题。这些人用任何语言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都很庆幸这一辈子做了人。只有犯了天条禁律者,才会被罚托生为猪。我们定义人,都是从积极方面说的,努力寻找作为万物之灵的特质,比如人有语言,能制造使用工具,是高等动物。尤其“高等动物”这四个字,熠熠生辉,跟动物界相比,哪个人不感到荣耀?但是,人跟地球上的其他动物相比,遗憾也是很多的:跟鸟比,人缺一对翅膀;跟狗比,鼻子没人家灵;跟鱼比,潜水游泳技能不行;跟牛比,力气又没它大。这样比来比去,怎不令人气馁!?
汉语语法的研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者们最早是通过学习印欧语言的语法著作来“发现”汉语语法的,就是从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看汉语。这种研究思路,很容易发现汉语“缺乏这个少那个”。比如,看见英语的名词表示复数用标记-s,汉语没有这玩意儿,就得出结论说:“汉语缺乏复数标记”;又看见英语的动词有过去时-ed,汉语也没有,就得出结论说:“汉语缺乏过去时形态”,如此等等。这就会给人一个印象,汉语是一个残缺不全的语言。什么叫“缺乏”?那就是你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出自普通大众还关系不大,然而却是出自大名鼎鼎的学者的专著,那影响就大了。
其实,认为汉语缺这少那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观点是自觉不自觉把印欧语等作为衡量其他语言的尺子,而忽略了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和个性。使用印欧语言的国家确实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但是印欧语言只占全人类6,000余种语言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哪种语言都不能自封为“人类的标准语言”。
如果从功能上看,汉语并不缺乏什么,很多时候只是表达的手段不一样而已。打个比喻,一个人到了欧洲一趟,看到他们多长着高高大大的鹰勾鼻,就得出结论说:“中国人没有鼻子。”虽然现实世界中这么蠢的人很难找到,但是有这种思路的学者则比比皆是。道理也很明显,说某个人有没有鼻子,主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呼吸器官,而不是看他长没长着某种特定形状的器官。就过去时来说,英语采用的是在动词之后加尾巴的方式,比如Heworked yesterday,汉语则用虚词“了”和时间词配合来表达,跟英语对应说法是:“他昨天工作了。”你看,在这里,从功能上讲,汉语啥也不缺,所有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什么也没有遗漏。
要知道,没有一种语法范畴是全人类语言都有的,不同类型的语言各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标记。让我们用单复数来说明这一点。英语名词有复数标记,其实很多时候真觉得多余,比如threebooks,数词three已经说明不是一本书了,何必再来个复数标记-s?但是说英语的人也没办法,罗嗦也得说,因为这是语法的要求,否则就犯错误了。
名词的数量表达方式是人类语言的重要语法范畴,人类语言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表达它。第一类是英语这种语言,不论有定无定,只要大于一,都加复数标记。第二类则是只有表示有定时,名词才要求用适当的手段来标记它的数量特征,明确是“一”还是“大于一”。所谓的“有定”就是指名词所指的对象是确定的,汉语中则常用“这”、“那”加在名词前头来表示。当用“这”、“那”修饰限制名词时,必须明确名词所指的数量特征,是单数还是复数?单数有三种表示方法,一是加“一+量”(这一个人、这一本书),二是去掉“一”只用量(这个人、这本书),三是什么都不加,然而比较少用(这人、这书)。复数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加“些”(这些人、这些书),二是加具体的数量(这两个人、那三本书)。汉语的很多方言中,“这”和“那”都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必须明确标记名词的数量特征才行:是单数还是复数?这是汉语在事物数量表达上的重要语法规律。
汉语数量表达的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代词系统上。代词主要是指代人和事物的,它们最显著的语义特征是有定性,所以代词有严格的单复数对立: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关于名词的数量表达,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纵观人类语言,可以发现名词的数量表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像英语这种单复数标记,二是像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数量词系统;很少有语言是兼有这两种特征的。这就好比上帝让不同的语言来抓阄,袋子里装着两样东西:量词系统(1号)和单复数标记(2号),一种语言则只能从中抓一个出来。汉语抓了“1号阄”,英语抓了“2号阄”,事情就这么简单!汉语实际上还搞了一个特殊化,除了拥有发达的量词系统以外,还具有表达有定性名词的严格单复数系统。
确实,有些语法标记只存在于某些语言中,而不见于其他语言。即使在同一个语言内部,有些语法标记只见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比如汉语的动词重叠,现在使用频率非常高,例如“昨晚我在家里看了看报,听了听音乐,看了看电视”。动词重叠的含义很丰富,表示动作随意,持续时间比较短,动作量比较小。可是,十五世纪之前的汉语没有动词重叠,英语以及很多其他语言也没有对应的语法范畴。所以要把汉语的动词重叠的意思翻译成英语就非常困难,几乎找不到严格的对应翻译。但能不能说,十五世纪后的汉语因为有了动词重叠就更加发达了,英语没有动词重叠就断定它缺乏什么吗?显然不能。汉语之所以后来发展出了动词重叠,那是整个语言的系统发展而导致的一种结果。语言系统的发展往往有双重效用:一是淘汰一些旧有的现象,二是产生一些新现象,吐故纳新,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
总之,汉语不比别的语言少什么,也不比别人多什么,自成一个自足完备的语法系统。汉语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是由其整体的系统特征决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