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串珠的新生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印度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就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马脑”。我国汉代以前称玛瑙为“琼”、“赤琼”、“赤玉”或“琼瑶”。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
玛瑙是二氧化硅的胶体凝聚物,常有圆形同心丝线状或平行条带状结构。它的硬度超过水晶。这种坚硬、致密细腻、颜色美观的宝石,是雕琢美术工艺品的上等原料。
玛瑙是火山晚期热液充填早期洞隙后生成的矿物,石英质,硬度6.5-7级。其颜色是微量金属或着色矿物所至,形状多与生成空间有关,经风沙凌砺,石面光润,有鲜明的通透感。色彩极为丰富,黄、白、红、赭、兰、紫、灰各显其美,流光溢彩、斑斓纷呈。有的玛瑙上共生着鲜红的碧玉,或在乳白色的玛瑙上生着黑色的碧玉,或在红色碧玉上共生着蓝色的玛瑙块,他们互生而贵,互换而奇,莫测如是,常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惊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玛瑙是在地壳表层内含砂酸的胶体溶液逐渐沉淀而形成的。所以它多呈层状,各层之间相互重叠成波纹形,光泽如蜡,呈微透明或不透明状。玛瑙的颜色主要为绿色、紫色、红色、白色、浅蓝色、褐色及黑色等。另外还有一些玛瑙呈现五彩缤纷的效果,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些别致新颖的花纹。
由于玛瑙色彩丰富,优美动人,所以自古就被人们所珍视,并赋予它许多别称。如紫红色的称“酱斑玛瑙”,纹路如丝且又红白相间的称“缠丝玛瑙”,花纹象柏树枝状的称“柏枝玛瑙”,花纹如竹叶状的称“竹叶玛瑙”,内含细针状的其它物质或有条状裂隙的称“带发玛瑙”,其中加杂物形如波动的鸵鸟羽毛的称“羽毛玛瑙”,一些含有五种颜色的称“锦犀玛瑙”等等。玛瑙经切磨、抛光后,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及摆件。


砗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长径达1m左右,壳很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尾端最精华者进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
在当今佛教界流行的宝石种类中,可作为驱邪避凶的宝石应首推“佛教七宝”。何谓“佛教七宝”?据般若波罗多蜜心经记载,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据《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为求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在这七种宝石中大家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宝石为砗磲,因为它来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因此,它的产量极少而显得非常珍贵。
另据《广雅·释地》,石之次玉者为“砗磲”。或以为仅是据砗磲壳得名而已,与砗磲动物本身并无联系。
砗磲的历史
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锁心、安神之效,它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1m。壳内白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车轮沟渠的图案,因此而得名为砗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般较厚的贝壳做成圆珠,把它当作砗磲记者。可见砗磲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据“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门当中,高僧用它当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目前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颗天然海洋贝珠(真主之珠)重6350贝克,就是砗磲所产。
砗磲的基本特性
从宝石学的观点来看,具有美丽珍珠光泽而颜色洁白、有晕彩且质地细腻的贝壳才可作为宝石,而砗磲贝却是所有贝类制品中最漂亮的。
我国古代记录的砗磲,多是来自于西藏地区。因为制作砗磲的原材料非常不容易取得,所以异常珍贵,难怪古代能拥有砗磲的人,不是位居高官要职,就是西藏密教高僧,所以一般民间很少能看得到。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以上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外表光泽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固定装饰外,也可配戴在身上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诵念之用。有的佛教高僧将砗磲成的佛珠视为修炼制佛法的必要法器,甚至传说持砗磲修炼护法者具有一倍以上功德,并帮助修至圆满的境界,是供佛灵修佛学之无上密宝。砗磲具有很强的磁场,可消灾解厄、避邪镇煞、保平安,长期配戴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及感应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作用,可稳定心律血压、改善睡眠、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达到养生健体之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