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四十八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一、诗作读马忠奎先生诗借其立马燕山第一峰句成五阕
阳关红柳
寂寞红尘百代同,青山绿水影重重。
散花千载人何在,逐梦三生醉不逢;
睡佛西凉空大漠,尔曹东海去无踪。
归魂应老龙头上,立马燕山第一峰。
这是一组“立马燕山第一峰”的辘轳体咏怀,本文所选乃最后一首,是全部组诗的尾声部分,全组诗既自成体系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气韵贯通,尾声空灵,苍凉大气。
首联把“寂寞红尘”与“青山绿水”相对举,构成人生画面的最广角,“青山绿水”是永恒不变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类自愧不如的生机所在,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最后血化尘埃,落为泥土,消融于青山绿水之间,这青山绿水,既是人的源头,也是人的归宿,近在眼前又无法改变的客观自然。所谓“影重重”,其实也是人的活动人的精神人的生气人的生命痕迹,“青山绿水”是永恒存在,而每个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象自然的影子,这个说法生动又形象,道尽了人与自然的从属关系。而“寂寞红尘”则是人活动的抽象空间,是人的精神的栖息之处,所谓“寂寞”,是人的精神状况,每个个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地出生,孤独地行走,孤独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孤独地面对个体的死亡,虽然人与人之间有盘根错节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但终其所极,人的精神是寂寞的。“百代同”也是从寂寞孤独的角度来说,篡改一下托尔斯泰的名言,也可以说,红尘故事各个不同,寂寞孤独却是代代相似。人作为自然的影子,在自发形成的抽象世界也就是社会里,所经历的缺憾和失落都是一样的。诗人就此生发感慨,万千思绪收作一联,这是从整个人生的大处落笔,从人的抽象的具体的生存环境概述人生的感悟。
颔联稍微具体一些,站在此生的立脚点上,向时间的过去时或者说历史那里看过去,发出的其实相当于“前不见古人”的感叹。“散花”具体说来,或指诗人家乡麦积山的一个石窟——有着天女撒花的美丽传说。从远古到现在,从史前到现代,从神话到现实,从幻象到现状,那些曾经美丽的耀眼的流星一般的闪光早已没有了痕迹,诗人立足现在,把自己前世今生地折腾的死去活来,也没有遇见那散花的仙人。其实,这里“散花”也只是个意象,并不一定特指麦积山的散花窟,而只是千载文化遗迹的一个符号吧。诗人颠倒三生所要寻找的,也是文化的本原,可是岁月流逝,将这一切都带入“青山绿水”和“寂寞红尘”,归于沉寂了。
颈联与颔联相承,是诗人站在现在的立足点上,向未来看去,从实质上说,这联写的是“后不见来者”的寂寞。所谓现在的立足点,就是“睡佛”沉睡的大漠西凉,一片空旷的沙海,一片文化的遗迹,站在这里看向“东海”——也就是遥远的未来的一个符号,我们——或者说你们——这些人,一概会象远古的陈迹一样,终将消失于大漠的尽头东海的浪边,也就是“青山绿水”之间,“寂寞红尘”之上,一切源于泥土终归泥土,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和归宿。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沧桑咏叹,也就在大气沉郁的气氛中走向了高潮。
尾联终于落到“归”处,说到“归魂”老去,应该落在“龙头”之上,作为龙的子孙,归宿在龙头也是情理之中,此“龙头”在诗人眼中有个去处,是望中所寄,还是梦中所念,我们也不必细究,总之,诗人眼中的归处,是“燕山第一峰”,而且,还要“横刀立马”纵横一番。
诗从大处起笔,落在一个点上——第一峰的意象,突兀而峭拔,把它作为全诗的结点,也是全部组诗的终点,更是诗人想象中自己的归魂的去处,而且,这个结点上还有人的动作,人的行为,人的精神,人的梦想,……全凝聚在“立马”二字的雄浑气魄间,真是让人遐想连篇,给全诗的余味,留下了无边无际的空间,。
其二、s1175【鹧鸪天·寄丹枫】龙
雪零霏
别后人情已不同,落花遂尽水流东。
因痴笔落三春梦,何倦书陈一叶枫。
词渐忍,赋难工,朝来冷雨立梧桐。
问卿槛外曾怀我?寄向桥边岁月中。
题做寄丹枫,不知背景,不解丹枫是人是物,仅就词论词,发挥想象而已。
起句平实,惋叹之深,却非一语之功。“别后人情”道尽世间滋味,一夜,十年?一天,一世?到底是多久的问题,就像永远有多远的追索,一句“别后”足矣,这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轨迹,人生之一别,便是缘分之百转,两颗放飞的心,各自在宇宙中升腾,靠着离心的力量旋转挣扎,找到新的运行轨迹。一别之后,前世今生,所以“已不同”说的平静,却字字千钧,有不信神的人,也难以挣脱这“已不同”的天网,平实更见绝然,平实更见简单。
“落花”句也是诗中常见意象,并无更特殊的深义,只是搭上前句的“已不同”,进一步渲染两世为人的情绪气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花。今年花落成泥,明年花开又盛,到底此花是泥,还是此泥是花,谁又能分得清楚?这也是“人情已不同”的复杂之处吧,说花中无我,我是根泥,说花中有我,哪片是前生的眼泪,哪片是今生的心愿?花落了水走了,周而复始的人世轮回,不是在一生一死之间运作的,而是在几生几死之间完成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笔墨来描绘这些经历。
下面的对句就是这几生几死之间的笔墨风情。“因痴笔落三春梦”,在轻灵跳跃的节奏间,流动着无比深婉沉郁的情绪,有点呕心沥血的感受,一个“落”字最见精神,除了字本身的含义,“落”读起来还有种情绪感染于其中,试着换一个近义词,比如“尽”“绘”等等,就会体会到“落”在此处的与众不同别样风情。对句情绪升起,将前句的深沉压抑略微释放一下,从内容到节奏,都产生不止一个的大的起伏,“陈”也是一个颇有感情色彩的字,对“一叶枫”的真挚倾情,一个“陈”字尽得风流,落在这里恰到好处满屏生辉。
下片起句“忍”字十分突出,说到词赋难工不难理解,而“词渐忍”就有几分蹊跷难解了。不过,难解就不解,在此提出,引发想象了,“忍”字背后蕴含的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朝来冷雨立梧桐”的根基全在“朝”字,梧桐冷雨本自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个时一般是指夜时,半夜时分,聆听冷雨敲梧桐,十分凄凉冷落,这里的“朝”从夜而来,带了一个时间过程,把“立”渲染的更加凄美。
结句空灵,不落俗套。“槛”字两义,这里当是门槛的意思吧(不应该是关野兽的栅栏),这样“槛外”的“外”就有了充分的联想空间,一槛之隔,到底有多高多深,全在感受中了。此问是不需要回答的,此问甚至也不知道向何处问,这“槛外”的距离也许就是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起句“已不同”的沧海桑田之感,所以怀不怀我,早已无从说起了,就把这份妄想,寄到——“桥边岁月中”,“桥边”是世人南来北往的流动驿站,也是“水流东”不复还的沧桑见证,所有流走的岁月,似乎都从这桥边经过,所以寄予桥边岁月,就是寄回过往,寄向未来,随便寄到什么地方。而这桥,还可以向外伸展,奈何桥也是桥,更是这岁月的尽处,无痕的光阴不好把握,但奈何桥边的岁月,就是固定不转的点。
小词写的深情婉致,又洒脱通达,没有欲说还休的矫情,也没有欲罢不能的牵累,随缘随风,随光阴流转,随山河变迁,无所谓认真也无所谓虚幻,平平静静平平实实,却别有一番滋味,别有一片天地。
其三、花木兰
西风钱塘
儿女易裳奔朔方,国无人矣累兰房。
千秋不作功名读,百代偏从淑德张。
胡马驰来须执戟,阴山踏破好还乡。
几多正溯河梁外,漫漫黄沙掩月凉。
这首诗写花木兰,不是歌咏花木兰的事迹,而是从人们对花木兰的态度里,感叹千百年来对花木兰事迹的不公不平的评价吧,也像是感叹那种男女不平等的深刻影响及判断的错位现象。
首联说花木兰的从军,所谓“儿女易裳”指的是女扮男装一事,先把这个怪异现象提出来,说在那个时代,女人要扮作男装,才能从军,“奔朔方”是抗击北寇来袭,奔赴战场,既要女扮男装,也说明当时从军打仗不是女人的分内之事,而要男人首当其冲。但是这里却有个女子,要赴国难,对句就此生发议论,“国无人矣”是对当时所有男丁的一个羞辱的脸色,国难当头,让女人出面,牵累“兰房”,“兰房”特指闺房,是古代女子居住生活的地方,本也是让男人十分没有面子的事情,说到此处,尚不能明察诗人的用意,只是用一声感叹,将当时的男人钉上耻辱柱O(∩_∩)O~。
颔联有点牢骚语,说既然女人替男人打仗去了,那也就别摆什么差别心,干脆一概以功名论,也算的公平合理,鼓舞人心。但是千秋以来,对于花木兰的从军,很少有用功名心和功名业来解读诠释,倒是多从“淑德”的角度来考量木兰的行为。这无疑对木兰是不公也不利的。一个敢于女扮男装替男人上战场的女人,从淑德考量,能有几分美誉?“淑”本义清和静,以清和静为标准,木兰定是先失一分,有违妇德的,即算孝为先,少了一个忠字,也亏欠了木兰几分。所以诗人感叹这种考量标准的不公正吧!换句话说,女人赢得功名,与男人平分秋色,木兰还在武则天之前,就此一举,也足以树碑立传让她一枝独秀地流芳百代无人能及,可是若偏从淑德来看,似乎还让天下美女对木兰有了些许表达心理优势的机会,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就是木兰难免有些缺乏女人味云云。
颈联转折,深入花木兰的内心世界,探讨木兰行为的心理依托,与男人无二,也围绕一个忠字展开。“胡马驰来须执戟”写得好生感慨,那种责任感和平常心令人伤感,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保家卫国都是分内之事,如果真像诗人首联说的那样,“国无人矣”,木兰当然也不能坐视胡人兵马践踏国土,稍有常识也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使命,本也不分男女。“阴山踏破”是借前人诗典,指的是平定胡马之乱,驱逐敌人。“好还乡”是不管征夫还是“征女”的共同愿望,不分彼此。这句似写男人和象花木兰那样的有识有胆的女人,是有着一样的使命感和温柔软弱的人之常情的,要在同一个标准下衡量共同的行为和感受,让志士有平常心。
尾联似说目前,或者说从木兰始直到今天,千百年的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戍边者,不管男女,这里“几多”到底是专指女人,还是泛指戍边者,不好妄论,“河梁”一般是指送别之地,所以这里不是强调功名,更不是渲染使命,这里说的是离别,河梁一把征人泪,几处青灯望月明,此处的“漫漫黄沙掩月凉”心同此理,却从画面上营造一种延伸感,体现“漫漫”的无助和凄凉,“月凉”也正是这种凄凉的气氛的直观感受,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引人遐思余味无穷。
这首诗从实入虚,渐渐从主观议论转入感慨咏叹,从木兰的行为,唤起人们对于戍边者的牺牲的理解和感佩之情,何必分什么男女,都是同样的使命同样的牺牲而已。
其四、七律
我醉何如
漫道孔方身外物,惹人背井到天涯。
直通世路青云上,淡看寒梅肃气杀。
峨冠清名因所累,长风远志赖其达。
黄金逐手凭来去,此意翩翩是哪家?
此诗当是新韵吧。
传统诗中可没有金的位置,士大夫可能追名逐利,谁又会把金钱写进诗里?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经在元稹的《三遣悲怀》里“而今俸钱过十万”后面惊叹唐人俸禄之高,已算是十分大胆且另类的招摇了,引来后人的会心一笑,还难免在一笑之后,批评一句,沈德潜都在想什么啊?有今人我醉何如者,大胆就钱的主题直抒感慨,令人耳目一新,故拈来与众友共赏。
首联即开门见山,告诫大家不要说这臭气熏熏的“孔方”兄是身外之物,虽然千百年来,大家一定要如是说法,但说的人多了,此话也并未成为真理,就算在商业受到歧视的封建时代,孔方兄的地位也从没下降到穷人之下,而且风流皇帝赏赐风骚才子,也都是赐予重金以示重视吧,想当年李白二入长安直接干谒玄宗皇帝,虽没捞着一官半职,但也“赐金放还”捞了不少金子,可见风雅如李隆基李白君臣者,也是以金子来代表人的价值的吧。毕竟玄宗赐金放还李白,肯定不是为了羞辱他。所以,儒者强调孔方兄是身外物,恐怕依据不多,倒落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下场。我们今天也就更没必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了。我醉先生就说这孔方兄魅力非比寻常,让人背井离乡天涯海角上下求索也不厌倦。
颔联承上,继续渲染金钱的地位和功用。“直通世路青云上”或可理解,卖官鬻爵历来不乏其人,请客送礼贪污受贿也代有继者,金钱之成为青云直上的桥津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但对句的“淡看寒梅肃气杀”却有些费解,不知我醉所指,不好妄言,且存疑于此。讽刺之意已出,歆羡之情全无,说明诗人对现今的金钱至上还是有些不齿,对于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说法或许深信不疑,但是对于取之有道有所不为或更多心得。
颈联主观倾向更趋强烈,峨冠博带是士大夫名士的装束,“清名”本意清白名誉,特指节操的纯净无瑕,出句说名士的清白被玷污,多是金钱所累,这是钱对于士大夫来说的负面影响,对句意义稍转,说的是金钱的正面作用,至少在现今社会,“长风远志”也还要依赖金钱达成。这两句把世人被金钱所累又无时不被金钱操纵的命运说得很透彻,孔方兄不是身外物的意义也更加明确而具体化了。
尾联结的轻灵,开放式的疑问增色不少,语气间还有些调侃和讥讽的意味,“黄金逐手凭来去”把人与金钱玩弄与被玩弄,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说的很形象,玩弄金钱的是人,被金钱玩弄的更是人,“凭来去”也说金钱和操纵金钱的人之无情无常不可捉摸,尾句的“此意翩翩是哪家”更是明确点出无常的本色,对于拥有它的人如此,对于没有它的人,更是难于意料。
诗写金钱,心境平和,没有更多的主观投射,只略微于无奈和调侃中,感叹金钱的变化多端和无形无色的不可操控,又有着上天一般超人类的力量,控制着人类的生活甚至思想行为,诗人也是带着几分畏惧,几分无奈,象谈论天神一般,谈论着这个一点也不令人敬慕却令人胆寒的操纵者。
其五、鹧鸪天·次韵紫风铃儿咏雪莲
泉名
属意天山择所安,烟岚一任卷狂澜。
冰间萼破风皆醉,雪底香生月半环。
荷易谢,菊应残,问谁忍得这般寒?
千秋雪暗如相遇,试与梅花两并妍。
好像在天山发现了真正的雪莲吧,好多诗友都在写这雪莲,非常喜欢泉名这首,写出了雪莲的风骨,甚至写出了天山的气氛(我没去过天山,当然是我想象中的雪莲的环境了),录来与朋友共赏。
起句凌空而出,没来由地说雪莲“属意”“天山”这片净土,把雪莲人格化不说,还十分地个性化了,就算是人,也不定有这种魄力要择地而“安”,多半也就是随遇而安罢了。所以这一开篇,雪莲差不多就压了不少人一头,让人须仰视才见。起句很有力度。
次句写雪莲所择安身之所,其实并非平安去处,据说雪莲的居所,在天山高处海拔4000米左右的悬崖陡壁之上冰渍岩缝之间,那里气候奇寒、终年积雪不化,别的植物根本无法生长,而“烟岚一任卷狂澜”也说这高原天气变化无端,时而狂风时而飞雪,空气稀薄土质贫瘠。而雪莲就在这高寒之地顽强生存,“一任”正体现了对这“烟岚”和“狂澜”的轻视。
下面的对句,从自然中它物的角度观察雪莲,写它物对雪莲的态度和感受。出句说雪莲在冰雪间开花破萼之时,那壮美的生命诞生,成为雪地高原的一道最美的风景,连风也为之沉醉。对句写雪莲开过,香气从冰雪尘封的沙地上缭绕不去,仿佛月光撒落冰原投下的一层雾氛,“半环”用的十分精致典雅,清冷高傲的月色,从环中散出的景致,让人既敬且畏,心生仰慕。这句渲染气氛,继续张扬雪莲之美之媚之香之傲,对雪莲的正面赞颂达至高潮。
下片起势略转,从节奏上产生一个低抑的过程,以寻常之物如菊如荷等同类名花的易谢易残来衬托雪莲的顽强生命力,设问的过程直白而有极强的穿透力,直达本质。“问谁忍得这般寒”,像是一个挑战,把其他植物同雪莲分开来,把雪莲的独特在众花之间分出高下。从节奏上重又扬起,使得上下片之间的过渡,有了一个圆满润泽的弧线,悠扬自然而又跌宕生姿,体现出【鹧鸪天】的独特魅力。
结句在高昂的旋律中加了一个舒缓的脉动,一个“如”字,体现出“退一步”的优雅韵致,把梅花与雪莲并列,说雪莲的傲霜斗雪之顽强本色,也只有梅花或可与之一较短长。这一退之间,倒把雪莲的谦静之美展现的如此完美,不留痕迹地张扬出雪莲的强而不骄的谦逊个性,亲切而温和,不似彼岸花那般的冷峻凄美,令人生畏。
这个转折十分精巧,把高原雪莲降落人间,让她的美,保持着与人的恰当距离,无形中不露痕迹地产生了某种不即不离的魅力。

(以上各首未检格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