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忠带来愤怒,绝望走向自杀!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屈原的生平,史料记载不详,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后期,正是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关头。从社会情势看,一是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空前激烈,国家重新统一的局面即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正在各国家相递进行。屈原生活在当时的楚国,正处在这一激烈的时代潮流之中。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顷襄王时期,正是秦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决心灭楚的时候。对楚国构成了致命威胁。在这种情势之下,楚国显然应该刷新内政,富国强兵,并与其它国家建立巩固的同盟,特别是与富庶强大的东邻齐国结盟,以有效地抵抗秦国,但这时的楚国政治却被一些毫无政治远见,只知苟安享乐的腐朽贵族集团所把持。楚怀王为了挽救楚王朝日趋衰败的危机,也曾一度倾向于变法改革,但他内受旧贵族的包围和抵制,外受强秦诡计的诱惑,很快动摇倒退而失败。
屈原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为了楚国的前途,他与那帮误国、昏聩的腐朽贵族斗争了一生。早年,屈原以贵族身份,任三闾大夫之职。主要负责公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由于屈原的品德和才学优异,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不久即被任命为左徒(相当于副宰相)的要职。在他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刷新政治,起草宪令”,为国家的富强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又曾东使于齐,主张合纵抗秦,收复祖国失地,显然这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有利且至关重要的。可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果于执法的精神,却遭到旧贵族势力的记恨和反对。他们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离间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终于使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预重大国事。改革失败后,屈原被疏。反动的旧贵族势力重新左右了楚国,这一失败不但了毁整个楚国,也给愚忠的屈原带来愤怒,最后因绝望而走向自杀!
心系君国,而又无处诉告,烦冤愁苦,无道思作以自解,这正是他此时流浪在外的主要心情。屈原流放江南一带,流放的时间很长,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首先从郢都顺江而下到了安徽青阳,停了一段时期又溯江而上到达了辰阳。后又折入湖南溆浦,沅陵一带,不久入洞庭湖,渡湘水到达汨罗。这个时期,他一直煎熬在极端痛苦的生活中,往返走了许多路程,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就在屈原渡湘水到达汨罗附近时,秦国大将军白起率领大军打进了楚国,并烧了楚先王陵墓。这一重大事变,使诗人屈原感到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不忍心看见自己祖国为秦所灭,不忍心听见自己的家乡父老遭亡国之难,为了殉于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至死不离祖国的决心,次年在湖南汨罗江投江自杀。
屈原在临死前所写的绝命辞《怀沙》,再一次揭露了楚国“变白以为黑兮,倒下以为上;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的黑暗现实,同时又冷静而严肃指出:“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屈原之死,不单纯出于感情上的愤怒,自己的理智也处于对君国的愚忠。在他和那个黑暗的社会既不能调和,面对国破家亡又无路可走之时,他只有以一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用死的办法来殉葬自己的国家。如果他能抛弃一切幻想且能看到国家统一的前景,大诗人的人生就不是殉葬腐朽王国的悲惨结局。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留下的充满美好理想和爱国激情的伟大诗篇,永远为后人所传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