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桂四塘横山村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4 0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进横山村的时候,就看见右边有一类似礼堂之类的红色建筑,它位于陈氏宗祠的左前方,是一个能容纳500多人的礼堂,是榕门中学旧址的一部分.



据临桂县志记载,1943年,由广西知名人士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李济深、粟豁蒙等军政及各界人士119人发起,在横山村旁创办了一所纪念陈宏谋的“榕门中学”.当时因校舍不够,征得陈家后人同意,祠堂暂作女生宿舍.沦陷期间,校舍门窗及桌椅、架床、图书毁坏殆尽.抗战胜利后修复校舍开班,至解放前夕共招5个班.1950年学校迁往两江镇,1951年春学校停办,1959年改名临桂中学得以重办.上世纪80年代初,临桂中学迁往县城,1996年在陈宏谋30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重新复名“榕门中学”.

远远就可以这礼堂后有几棵大树,走了过去.

一品峰山下,这些百年古樟树的枝爪肆意张扬着.枝繁叶茂,非常健壮,成为横山村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给我过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在其他村里也看见有大树的,但是感觉这村对这些树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

听说在40年前,横山村古樟共有7棵,最大的直径3米,最小的也有1米多,它们分布的位置非常独特,恰似“北斗七星”造型。可惜有两棵分别在1977年和1994年遭雷击起火烧毁了.





其中一棵据说是陈宏谋出生时家人为其所种,距今300多年,最为健美,树形圆似绿伞,树干需5人才能合抱.气态沉稳不凡.凡到横山村参观陈宏谋故居的游客,都会到古樟树群下感受古樟的气韵,亲手触摸这些古樟,沾点“状元运”.

树边见前面一屋写着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巡抚马丕瑶奏建的,缘于陈宏谋平生勤政务实,政绩显赫,著述甚多,口碑载道,故立之.宗祠坐北朝南,大门朝东开,后面是历经风雨的横山.陈宏谋是清代有名的封疆大吏,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位最高(宰相),官时间最长(48年),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

然而,即使是那么大的一个官,陈氏宗祠却是那么的低调,朴素,和务实.真应了陈宏谋一辈子的为官为人之道.我想真应该请现在的官员来这里学习学习.

氏宗祠大门前有个高约1.5米、直径5米左右用青石砌成的“八角香台”,这个香台倒是特别了.据传说,从前陈家人外出做官回来,从村头走石板路至此都要下马烧香磕头.



宗祠前见立有2碑


地上碎碑残碑数块

积厚流光 :积累的功业越深厚,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看着这些残碑,估计也只有是在文革时期被砸烂的了.



边饰龙纹图案 ,龙恩浩荡





陈兰森 诰封碑,高2.6米,宽94厘米,楷书,刻于嘉庆九年(1804)。



横山村人才辈出,陈氏族人中有科甲状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名,贡生9名.4名进士包括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其孙陈兰森和“三元及第”的玄孙陈继昌.横山石刻文革中受到不少损毁,但在群众保护下,一些重要石刻得以保存下来,现在大多摆放于宗祠内.

细雨中,老人家从田里劳作回来,碑边走过.
临桂县志记载:横山村在清中期是全盛时期,当时全村有200多户,共2,3千人,陈氏家族中屡有科考高中者.后来屡遭丧乱,乡下地方经济衰落,陈氏后裔主要以务农为主,以读书跳龙门的人并不多.当年,横山村有那么浓厚的文化氛围,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到了今天,村里人多务农或者闲留在家,外出打工多,村里孩子读书的意向不重,村民更倾向于眼前的利益.在和村民的聊天中,更有甚者认为这老祖宗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带给他们什么好处,这让我们无言以对.
可能一提到横山村,大家了解得更多的反而是这里的豆腐乳了.好在现在文化热兴起,各县各地都在打一些文化的牌子,这也让不少人知道了横山村有个陈宏谋,当然,也让我更多的去了解了这里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