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黄房子里的艺术大师玩时尚,你敢吗?

[复制链接]
查看21 | 回复21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88年,凡高离开了烦躁不安的巴黎,听从了同为印象派画家洛特雷克的建议,来到了法国的南部城市-阿尔,那里有着优美的如同日本的版画一般的阳光,他一口气画了将近200幅作品,包括各种花和花园,以及一系列阿尔的吊桥,在6月时,他又画了,并自称在这之前的无法与之比拟的,并且来到阿尔后,对于向日葵的创造更加疯狂.还用十二幅向日葵的油画作品吧工作室布置起来,并以“黄房子“迎接高更的到来.
  那是一个他所希望用来建立一个别的画家前来法国南部的聚集点.也是一个“撤退的地方“,位于拉马丁广场上.他希望自己也能在哪儿平静的作画和恢复身体.黄房子建立后,凡高多次写信催高更快点来,到了这一年的十月二十四日,高更终于来到了“黄房子“同凡高会合.
  而这时的高更也是灰心丧气,他依然带着在布列塔尼留下的孤独感以及印象派对他的影响.但他开始指导凡高,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他.于是凡高开始转向抽象.写生越来越少,而更多的依靠想象和记忆.
  但凡高和高更的脾性不同,凡高热情似火,神经过敏,而高更希望更原始的生活.并且极为讨厌凡高的厚涂笔法.黄房子没有成为两个人栖息地,反而成了一个战场.两个人开始冲突.并且在此时经济危机来到.凡高弟弟所供给凡高一个人的生活费用难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凡高于是变的愈发孤独.
  在升档节的夜晚,终于出了一件大事,凡高打算干掉高更.他拿了把剃刀走到高更背后,高更发现了他,回头仅仅是瞪了他一眼.凡高便立刻回到自己的房间.竟然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且把它洗干净后送给了一名妓女.此事惊动了很多人,凡高更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第二年,凡高住进了一家疗养院,在那里,他那些动人心魄的作品中充满了苦恼,绝望和希望.并产生了这样的名作
  百年之后,凡高的这些惊人的举动被认为是成为一代大师的磨练,也正是大师所不同于凡人的思维才有了那些非凡的作品.
  你
  敢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伟人多人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看到:
  
  
  《尘世怪客:文森特·凡·高心路历程》6 割耳自残之谜
  --------------------------------------------------------------------------------
  
   责任编辑 黄维嘉  文 阿伯·J卢宾 2005-1-4 7:25:24
  
1888年圣诞节的前夜,文森特·凡·高在阿尔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一片左耳,当地报纸对这一事件的细节作了如下报道:“上周的星期日晚上11时半,一个名叫文森特·凡·高的荷兰藉画家来到某妓院,他找一个名叫拉结的姑娘,把他的一片耳朵交给她,并说:‘小心地保存这东西’,然后就消失了。第二天早晨警察找到了这个肇事者,发现他躺在床上,神志迷糊。”
  
文森特为什么要自残?为什么要在圣诞节期间选择耳朵来自残?许多人简单地将它归因于精神错乱,然而,值得深究的是,这精神错乱背后的潜意识究竟是什么?一百多年来,精神分析师们对这些谜团作了各种有趣的解译。
  斗牛:胜者还是败者?
  
有人认为阿尔的斗牛对文森特起了至深的影响,激发了他的自残举动。文森特在写于阿尔的信中多次提到观看斗牛。在斗牛场上,得胜的斗牛士被赐予从倒毙的牛身上割下的牛耳,以资奖励。斗牛士接受牛耳后即绕竞技场进行巡礼,向观众们显耀他的战利品,然后将牛耳献给他的夫人,或者献给某一个女性观众。
  
持这种观点的奥里维如是说:“我绝对相信凡·高是受了这一场景的影响……凡·高割下耳朵,那是他自己的耳朵,他似乎既是被斗败的公牛又是获胜的斗牛士,他身兼两种角色。一个人的意识混淆在被击败者和征服者之间,这对我们大家而言是常有的情况,而对凡·高则更为贴切,事发的那晚他和高更争吵得情绪异常激动。”
  
另外一个事件也有可能对文森特的举动产生影响。在这年的8月底到发生割耳事件的12月之间,英国一个名叫杰克的职业杀手在伦敦东区残害了多名妓女,他残忍地割断被害人的喉管,并割下她们身上各种器官,包括她们的耳朵。这样的犯罪行径公诸于世后,竟然还引来了一些仿效他的凶犯。阿尔的周报《公共法庭》报道了这个新闻。文森特也读到这则消息,他在这一时期的信中写道:“有时,在好奇的驱使下我甚至阅读有关凶杀的新闻。”无疑,这个案例在文森特的潜意识里烙下印记,对他的割耳自残产生某种推动作用。
  企怜的孤独者
  
文森特的自残出于他为了获得爱怜和同情的自虐心理,这是又一种解释。文森特很早就有自虐的倾向,文森特在阿姆斯特丹学习时的老师芒德斯谈到他时说:“他将一根棍棒随身放在床上,并且常用它来死劲敲击自己的背部。他总是说自己不应该享有在床上过夜的特权,夜晚他在没人觉察的情况下溜出宿舍,在他回来时门被上了锁,他便跑到一个既没有床又没有被褥的小木屋去,躺在地板上过夜。以此惩罚自己,甚至在冬天他也这样做,我想这是出于他精神上的自虐心态。”另外,文森特一生都在刻意使自己处于饥饿状态,他把自己的饮食限制在一个最低的标准上,这种做法是对肉体进行自我摧残的另一种形式。同样,他故意着衣单薄,让身体去接受自然力量的肆虐,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和关心。
  
文森特对残疾者抱有一种特殊情怀,他关心残疾人并和他们表示亲近。他还喜欢以伤残者作他的模特儿,当他画一个上着绷带的老人时,他坚称:“一些外观上的损伤需要充分加以表现……”身体上的伤残不仅令他产生兴趣,而且在他看来还是美的,他说:“近来我有了一个可人的模特儿……他穿着节日的服装,清洁的绷带缠绕在他的盲眼上。”
  
在讨论英国画家博伊德-霍顿的作品时,他特别欣赏霍顿的《画家的圣诞节招待会》,它描写了沉浸在圣诞节气氛中的一个画室的走廊,画家的模特儿们来了,他们希望过一个快乐的圣诞,很可能他们是来接受赏钱的。模特儿几乎都是残疾的无助者。在1882年的圣诞节期间,文森特本人也画过一幅头上绕绷带的伤残者素描肖像《左眼蒙绷带的男子》。而文森特画这幅画的时间和他自残耳朵的时间都是在圣诞节,这并非是一种巧合。他割下自己的耳朵,然后利用上着绷带的头部画了一幅自画像,他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和残疾模特儿的身份同一。霍顿的模特儿们为了圣诞礼物而来,文森特也希望得到一份圣诞厚礼──那就是关心、同情和爱。而为了获得这份礼物,他觉得他需要去成为伤残者。
  割耳与自宫
  
文森特将割下的耳朵拿去送给一个妓女,他的举动提示人们这幕惨剧含有一些性的意味。荷兰人骂人的粗话中“阳物”(Lul)这个词恰巧和荷兰语的另一个词“耳垂”(Lel)极其相似,故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在文森特潜意识中耳朵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显然,提出这一论点是不奇怪的。割耳事件发生在精神病急性发作的状态下,这时他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减弱,并为原始的思维过程所替代;在这种状态中,象征意念的出现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之中往往习惯将突起之物当作男性和侵略性的象征,而去除耳朵的突起部分,意味着阉割,也许用意是在提醒那个妓女,告诉对方自己不是一个侵略性的、有害的男性,而是一个无助的、能够被接受的遇难者。
  
在自残耳朵之前,他一直担忧自己性方面的功能,在阿尔,他常常混迹于妓院。他用几乎近于呼喊的口吻说:“为什么在那里我们自己尽力倾注出所有富有创造力的元气,但是在使妓女性器官得到满足方面,肥胖的职业皮条客和低劣的白痴却做得更为出色?……”,他又抱怨他在和阿尔妇女的相处中远不及高更那样“富有天才”。因此我们可以把耳朵的礼物视为文森特的另一种诉求,他想通过和一个如母亲般照顾他的人结合,以此来治愈他的孤独,但同时他又想回避性的结合。
  弟弟的婚约
  
为什么自残会发生在圣诞节前夜呢?事发之际,正是文森特得知弟弟泰奥和弟媳若阿娜订婚的消息之后不久,显然,文森特一定会想到这个婚约将把泰奥和另一个人永永远远地系合在一起,而他和弟弟则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了。圣诞节通常是他和泰奥在一起共度的节假日,可现在他明白,泰奥会利用这一假期陪同若阿娜去阿姆斯特丹,探望她的家人。从文森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对泰奥的依赖程度来看,这对他的冲击是巨大的,无疑,此时他的凄寂感和忧郁感大大加重。
  
而用自毁这样的方式可以有助抚平他深重的挫折感并期望以此解决日后他弟弟结婚所引起的内心冲突。他需要他们的关注,他深信生病会给泰奥和若阿娜带来忧烦,并会使他们像父母一样前来照顾他,并且还能使泰奥将圣诞的假期花在他的身上,而不是用于和若阿娜相处。(程应铸 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阿伯·J卢宾真牛,有八卦的潜质,偶今天读了本西方现代美术的书才有感而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跳了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前,奥维的田野,艳阳高照的7月,一声枪响,凡高射伤了自己的腹部。两天后,他伤重不治,魂归西天。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凡高的死因为自杀。一般的艺术史家和艺评家亦多认为,奥维田野所响起的枪声,实为一个痛苦不堪的灵魂与尘世的最后告别。然而,随着“凡高热”吹遍全球,凡高生平及作品的研究日受重视,关于凡高的死因,也有艺评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参考他的作品及与亲友往来的书信,重新检视凡高一生,推演出了“凡高非自杀论”。
  
  与“割耳事件”对比  
  
    1888年,凡高于亚尔的“黄屋”盛情接待高更,期望二人能共同生活、切磋画艺,为‘南方画室”的成立奠下初基。未料,由于彼此的个性与创作理念相距太远而屡生争端,终致激烈冲突后,高更愤然离去。凡高悲愧交集,在激动下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下半部。其后,凡高以报纸包着耳朵,忍痛到一酒店求援,并接受医师的诊治。不过,对“割耳事件”发生的原委,他始终不肯向任何人说明。
  
    1890年于奥维田野枪伤自己腹部的凡高,同样是负伤蹒跚,仍走回客栈向人求援,并顺从地接受医师的治疗,且对为何自戕始终拒绝说明。事情经过与“割耳事件”极为相近,故有可能凡高仅是“象征性的自杀”,并非真正想结束生命。如果真想自杀,他为何不留下遗书?又为何在一向最能反映其心绪起伏的与亲友书信中,亦无任何迹象可寻?再者,如欲自杀,凡高为何不举枪对着头部而要对着腹部?且一枪未能毙命,他为何不再补一枪?又为何还要忍痛求援,且温顺地接受医疗呢?凡此,皆为“凡高自杀论”留下许多疑点。
  
    渴望亲情、爱情、友情  
  
    凡高对人生的祈求,其实卑微且平凡。绘画方面,他只求有朝一日卖出的画价能抵得过作画的颜料;生活方面,则企盼能有一个温馨的家,有妻子儿女相伴过活。这种对家的渴盼也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中,例如《四个鸟巢》,又如《食薯者》。后者画中,贫苦的一家人围在昏黄的灯光下共餐,温馨感人。据仔细观察,左边家中男主人所坐椅子的靠背上赫然有文生·凡高的签名字迹,故此是否可视为画家对家的渴盼之不经意的表白呢?此外,对孩子及母亲的颂歌,亦常发现于其画作中,如《鲁朗夫人及孩子》、《鲁朗夫人》、《夜事》等。
  
    爱情方面,凡高从1873年单恋修拉始,经历了多次的求偶挫败,友情方面亦然。凡高的个性固然善良、质朴,但其强烈的表达方式,与近乎宗教狂的献身精神,以及因此而要求友人亦作同样回报的心理,却往往令友人经受不起。例如他惟一相处较久的好友高更,在“割耳事件”之后离开亚尔,即是一例。
  
    不过,尽管屡遭挫败,凡高对爱情、友情等两人世界的憧憬,仍不曾稍减,且不时反映在其作品中,例如《蒙特马钢星月夜》、《奥维的阶梯》等,画中人物皆成双成对;甚至海滨小舟皆两两相依;再如《凡高的卧室》,室中的家具及摆设,包括坐椅、画图、水瓶、枕头等,也都是成双并列。凡此,皆表露了凡高欲寻找一同性或异性的知心伴侣的渴盼。
  
    凡高对友情的撞憬,同样也可以从他对建立南方画室的热望见出。1886年,凡高来到巴黎,不只开阔了眼界,画风显著受到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内心也在此时开始萌芽了筹组一南方画室的理想。他计划邀集亲近的画家朋友和弟弟西奥一起到南方定居,在阳光灿烂的南方共同创作。所以,1888年,凡高到亚尔后,节衣缩食地为宽敞的“黄屋”计划中的艺术家画室添购了许多家具,目的即是将来能建立理想中的南方画室。
  
    在凡高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世间凡俗之爱的眷恋及渴盼。而如此一位追求人间情爱的性情中人,与弃世自杀者的心态是否迥然相异呢?
  
    与死神作激烈挣扎  
  
    《有玉葱的静物》完成于“割耳事件”之后,书中燃烧的蜡烛及发芽的玉葱,象征生命之复苏;烟草及葡萄酒为凡高书信中曾提过的“自杀预防药”;陶壳内则为治病的草药,画中右侧书籍为“健康年”,代表画家期望尽早康复的心愿,右下角则为西奥寄来的书信。凡此,皆为凡高追求新生的独白。
  
    此外,虽然代表故乡荷兰的传统花卉为郁金香,但凡高对向日葵却情有独钟,画作中经常以向日葵为题材。据凡高书信透露,郁金香只能作观赏用,向日葵则不仅能食用,也可作为马的饲料,对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极为重要;另外,代表爱情、信仰、忠诚等的向日葵,更是太阳及生命不息的象征,所以喜爱向日葵的凡高应该也会热爱生命吧!
  
  
    丝柏与橄榄树在凡高晚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丝柏依西欧传统意义,代表死亡,橄榄树则代表对和平的祈求。例如《星夜》、《有柏的道路》、《橄榄树》等,画中强劲而激烈的线条与风格,与其说是死亡对凡高的召唤,毋宁说是凡高对死神的抗拒与挣扎。
  
    不能忍受寂寞的凡高  
  
    艺术家常是寂寞的,如同时代的塞尚、高更等即是,但凡高却无法忍受寂寞,渴望一种强烈的爱。他热烈地爱人,也希望能得到热烈的爱的回馈。
  
    据艺评家研究,亚尔“割耳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与高更发生争执有关外,凡高获悉其挚爱的弟弟西奥的婚讯也是一大因素。众所周知,西奥是唯一在精神上及物质上长期给予凡高全力资助的亲人,故凡高深怕西奥结婚后会逐渐离他而去。也因此,在此之前,西奥与某位女友论及婚嫁时,凡高即表示强烈地反对。此次,凡高知阻拦无由,心中悲愧忧惧交加,乃举枪自杀,欲唤其弟前来。果真,西奥获知凡高割耳,即火速赶来探视,以抚慰不愿面对孤独寂寞的凡高。其后,据艺评家研析,1889年凡高进圣雷米疗养院,与其获悉西奥妻子怀孕一事心理再度受到打击有关。最后1890年春夏,在奥维疗养时期,凡高几度欲说服西奥携同妻小前来度假,奈何,西奥最后决定回荷兰母亲家。此时,孤独感再次袭击,凡高终于在奥维的田野引枪自杀,而那一声枪声,并非真是自杀,而是想要让远离而去的弟弟听到。
  
  
    
  
  通常我都觉得超级专家是偏执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1: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奥·凡·高 (Theo van Gogh) 1857.5.1-1891.1.25 文森特的弟弟
  
  提奥是文森特·凡·高生活中唯一的支柱。文森特一生中始终和弟弟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文森特从未意识到提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的支持。
    他们关系并非一直很完美,有证据表明他们之间也有过磨擦和不愉快,特别是1886年到1888年初文森特和提奥生活在巴黎的那段日子。尽管如此,提奥并没有动摇支持兄长的信心,如果没有提奥,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文森特·凡·高。
    1890年文森特去世,兄长的失去,使他日日夜夜悲痛不已,提奥染上了传染病,新近的证据表明提奥有可能和他的兄长一样,患上了无法医治的梅毒。在那以后他很快住进了疗养院。卡米尔·毕沙罗在给儿子吕西安的信中写道: "看来提奥·凡·高患了尿毒症,他已经一个星期不能小便了……"。
    1891年初,提奥的身体垮了,他本不坚强的心在遭受了最后的打击后崩溃了。他陷入了昏迷,不几天就死去了,被葬在乌得勒支。
    提奥对其兄长无私的支持得以使文森特的伟大作品永远不会被忘记。此外,兄弟俩之间的大量的通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森特的作品及其内心世界。
  
  说到兄弟情意,我就会想到提奥和文森特。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