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话题]美者生存?(转载)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9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时尚版的朋友们,面子问题真的很重要吗?
  
  《“悦目情结”与“美者生存”》
  
  翟华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中国文艺》节目采访了一位今天已经蜚声国际影坛的女演员。访谈中,影星和她的老师、母亲不约而同地回顾起几年前她在中国戏剧学院毕业前排练演出的一件轶事。那次演出是连续6-7天以后的最后一场,也许是因为演出太投入,或者出于终于完成演出任务的兴奋,年轻的她几乎是冲下了舞台。当时只听后台哗啦一声传来玻璃破碎的声音。坏了!大家虽都不知道具体出了什么事儿,但从这个声音判断女演员可能受伤了。谈及这段往事,女星现在还心有余悸:“我当时第一个反映就是我的脸。”当时也在观看演出的母亲回忆说:“我当时吓了一跳,就怕孩子扎着,手倒是没事儿,就怕万一碰着脸。”急急赶到现场的老师看到女演员原来是手划破了,心放下了一半,舒了口气评论道:“手划破了毕竟比脸划破了要好。”
  
  
  
  这段小故事里的三个人,性别不同,身份迥异,年龄相差也很大,但是在“出事”的那一刹那,脑海里却都竟然都是“脸”字一闪念。这脸面就这么重要吗?也许您会理解地说:脸蛋对于一个女演员来说当然至关重要。如果她不再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容貌,她就失去了观众缘,也就谈不上去塑造感人至深的银幕形象了。这话我同意。不过,如果长相只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做一个成功的演员也就罢了。问题是,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与生俱来的长相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英文里有一个词叫lookism,意思是“容貌歧视”,与racism(种族歧视)、sexism(性别歧视)、ageism(年龄歧视)并列为社会陋习之一。但是在我看来,“lookism”可能比其他的几大“-ism”影响的范围更广,因为它的表现形式往往不单是负面的歧视,而往往是以赏心悦目的名义冠冕堂皇的出现——我想可以称之为人类的一种“悦目情结”。这“悦目情结”不仅体现在五光十色的文艺圈,也不只适于风华正茂的女演员,从古至今,不论中外,三教九流,谁人不喜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正所谓“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翻开报纸的招工广告栏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报考者“五官端正”,更多的公司要求求职者在提供简历的同时,还要附一张“免冠近照”。那么,人的长相究竟对人才招聘有多大影响呢?为了回答这个许多观众都想知道的问题,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特意雇了两位同样年龄的年轻女性去正在招工的一家公司应聘。编导为她们设计了相当的学历和类似的工作经验,还特意请了公关专家为她们讲解如何应对面试。这两个女孩的唯一差别是,一位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另一位则是相貌平平,看上去让人留不下什么印象。面试的过程被电视台偷录了下来。表面上看,人事经理两次面试的过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细心的观众还是注意到这位经理先生在解释公司员工午饭时间时的细微差别。对那位漂亮的女孩,经理不经意地说公司对于职员吃午饭的时间比较灵活,而对另一位女孩他却明确地说公司职员吃午饭限定在45分钟以内。不出所料,最后得到录用通知的当然是那位漂亮的女孩。
  
  
  
  那么,是不是招聘过程中的“悦目情结”只对女性求职者适用呢?ABC又如法炮制雇佣了两位“经历相同”的青年男子去另一家公司应聘,只是其中一位堪称风流惆怅,另一位则貌不惊人。面试的人事经理虽然也是位男子,但是他和两位求职者的谈话态度依然有着明显差别。在面试结束的时候,人事经理诚恳地要求那位小帅哥先来上一天班试一试,而对另外一位应聘者他则公事公办地说有消息他会打电话另行通知。
  
  
  
  尽管这两男两女求职的经历只是一种巧合,也不排除电视制作单位制造噱头的可能。美国作家斯蒂文.杰菲斯(Steven Jeffes)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写出的《外貌至上》(Appearance is Everything)一书,以更翔实的资料印证了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悦目情结”,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好看的人”在招聘中被录用的机会高于“普通人”的2至5倍;
  
  ——“好看的人”的平均工资高出“普通人”12%到16%;
  
  ——“丑人”被解雇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2至6倍。
  
  
  
  斯蒂文.杰菲斯还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他随机抽取了75张世界“500强”企业老总的照片,请公众“看相”。结果99%的老总的长相都被认为在“平均水平”之上。另一位美国作家南西.埃特科夫(Nancy Etkoff)在《美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一书中则告诉我们另外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学校的老师喜欢给长相可爱的学生打高分;警察对违反交通规则的漂亮小姐网开一面;连犯罪分子都有可能因为长得慈眉面善而得到较宽大的刑罚。当年尼克松与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进行了一场全国瞩目的电视辩论。辩论结束后进行的调查显示,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选民认为说话有条有理的尼克松赢得了这场辩论,而通过电视观看这场辩论的选民则被肯尼迪的翩翩风度所倾倒,认为肯尼迪是辩论的胜方。1996年试图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得克萨斯州参议员非利.格拉姆虽然对自己的政见深具信心,但是却自叹无法克服选民们的“悦目情结”:“真正的问题是,一个长得像我这么丑的人是否有机会当选”(The real question is whether someone as ugly as I am can be elected)。在戴安娜公主不幸殒命之后,在举世哀悼声中,也有媒体扪心自问:如果戴安娜公主不是如此美貌,我们是否会同样的悲伤?
  
  
  
  谁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那么为什么社会上“悦目情结”依然大行其道呢?一项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研究给了我们一个生理解释。研究人员利用脑部扫描技术发现,在男人注视美女的脸孔的时候,脑内一个特定部位会产生亮点,与饥饿的人看见食品和赌徒赢钱时候的反映无异。类似地,从生理的角度讲,女性也会盲目地偏爱高个子的男人。一位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圣迭戈市一家婚姻介绍所的数据库准备了五位男士的资料,对前来征婚的一组女性作了一个小试验。五位男士中,有一位是医生,一位是畅销书作家,一位是滑雪冠军,一位是不到25岁就成为百万富翁的商人,只可惜身高均不足5英尺(1.52米)。第五位男士生得身材魁梧,但是家境状况却语焉不详。结果所有来征婚的女士毫无例外均选择高个子的男士。当研究人员问这些女士们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矮个子男士,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回答:“除非那高个子是个有前科的罪犯……”。
  
  
  
  在我看来,“悦目情结”应该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我们常听有人慨叹老板对“好看”的人偏爱,对“丑人”不公,但是如果接着问一句:是谁造成了这种状况?答案是:我们人人有份。我自己就时常在售货小姐美貌的光环下不知不觉地掏出了口袋里的钱,还被太太讥为“身心正常”。试想,如果顾客人人如我一般,那么长的漂亮的售货小姐的效益必然大大超过长相平常的同事。既然这样,如果美女的工资高于其他人12%到16%,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此乃美的经济价值而已。
  
  
  
  美的价值可能更多地来源于它与“善”字若即若离的联系。中国人动辄说“相由心生”,其实美国人也笃信“吉人自有天相”。这逻辑其实很勉强,为什么善就一定会美呢?但久而久之,在主流媒体有意无意的诱导下,原本勉强的逻辑更逐步发展到“天相者就是吉人”的误区,美又成了善。据心理学家分析,ABC电视节目中那个偏向美女的人事经理其实并非有意为之,只是下意识地以为长相标致的人就是聪明、能干、热诚和成功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悦目情结”还有治么?
  
  
  
  我曾经和一位法国朋友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法国人所喜欢的中国女孩,似乎都不是很漂亮呢?我以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审美观不同,比如中国人是黄种人却喜欢白皙的皮肤,以一白遮百丑,而法国人是白种人却青睐古铜色的肤色,有机会就到阳光沙滩上晒。不料这位法国朋友摇摇头说:这不是主要的。他认为,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女性在性格特征、文化素养,包括居家过日子的本领与法国女性是如此的不同,连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法国男性产生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开了眼界的法国男人自然不再会把女性表面上的美丽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似乎法国人娶走的中国女孩并不一定是中国人眼里最漂亮的女孩。
  
  
  
  法国朋友的话让我这个中国人茅塞顿开,也终于看到了摆脱“悦目情结”和“容貌歧视”的某种希望。
  
  
  
  
  
  
  
  
  
  翟华
  
  2003-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heiheihe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看过一篇研究文章,大致内容是:一般来讲容貌好看的男人比相貌平平的男人有多的机会晋升,好看的男人从政也会有很大优势。而女性则相反,因为许多人对漂亮的女人潜意识里都存有偏见认为漂亮的女人虚荣,不踏实,做事不努力,工作易被其他的私事干扰。所以在许多职业面试时,主考会给漂亮的女人更长的面试时间,但最后选择的往往却是长相平庸的女人。从政的漂亮女人尤其吃亏,人们会认为她并非靠自己能力,而是靠别人提携才爬上来的。当然一些传统的女性职业,如售货员,航空服务员等,还是倾向于招聘漂亮的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个话题现在来说比较尖锐,因为这个话题代表了两种人的心态。
  天生丽质的和后天爱美的,虽然大家总希望两者融合,却。。。。
  
  毕竟两种人心态并不一样,因为社会给两种人的压力也不同,因此有些人就会因为天生的丽质骄傲自做,有些人没有丽质只好特例独行显示自己个性。
  
  其实不管男人女人,丽质也好丑陋也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虚荣人皆有之,善良人皆有之,接受现实就好!毕竟社会永远都会这样延续下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漂亮也是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然来到时尚,见到小小纷争,有感于板块的争议,看了双方的意见:)
  本人偏爱开心乐园,曾在那边转载过王小波先生大作,现今转过来与所有这边爱抛头露面的好事者、爱回帖砸人的闹事者、爱喜新厌旧的厌世者共赏。
  此贴将一并说了众人,包括鄙人在内!既然都是同事!又为什么叫嚷?闭上你们的嘴吧!
  
  《谦卑学习班》
  
  王小波
  
  
  --------------------------------------------------------------------------------
  
  朋友们知道我在海外留学多年,总要羡慕地说,你可算是把该看的书都看过了。众所周知,我们这里可以引进好莱坞的文化垃圾,却不肯给文人方便,设家卖国外新书的文化书店。如果看翻译的书,能把你看得连中国话都忘了。要是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你就是老死在里面也借不到几本书。总而言之,大家都有想看而看不到的书。说来也惭愧,我在国外时,根本没读几本正经书,专拣不正经的书看。当时我想,正经书回来也能看到,我先把回来看不到的看了吧。我可没想到回来以后什么都看不到——要是知道,就在图书馆里多泡几年再回来。根据我的经验,人从不正经的书里也能得到教益。
  
  我就从一本不正经的书里得到了一些教益。这本书的题目叫做《我是的编辑》,里面尽是荒唐的故事,但有一则我以为相当正经。这本书标明是纪实类的书,但我对它的真实性有一点怀疑。这故事是这么开始的:有一天,洛杉矾一家大报登出一则学习班的广告:教授谦卑。学费两千元。住宿在内,膳食自理。本书的作者接到主编的指示:去看看出了什么怪事。他就驱车出发,一路上还在想着:我也太狂傲了,这回报社给报销学费,让我也学点谦卑。等到到了学习班的报名处,看到了一大批过了气的名人:有文体明星、政治家、文化名人、道德讲演家,甚至还有个把在电视上讲道的牧师。美国这地方有点古怪:既捧人,也毁人。以电影明星为例,先把你捧到不知东西南北,口出狂言道: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女)演员。然后就开始毁。先是老百姓看他(她)的狂相不顺眼,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到报社、电视台贬他,然后,那些捧人的传媒也跟着转向,把他骂个一文不值——这道理很简单:报纸需要订户,电视台也需要收视率,美国老百姓可是些得罪不起的人哪。在我们这里就不是这样,所以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班——这样一来,一个名人就被毁掉了。作者在这个学习班上见到的全是大名人,这些家伙都因为太狂,碰了钉子,所以想要学点谦卑。此时,他想到:和他们相比,我得算个老实人——狂傲这两个字用在我身上是不恰当的。当然,他还没见到我们中国的明星,要是见到了,一定会以为自己就是道德上的完人了。
  
  且说这个学习班,设在一个山中废弃的中学里,要门没门,要窗没窗,只有满地的鹿粪和狐狸屎。破教室的地上放了一些床垫子,从破烂和肮脏程度来看,肯定是大街上拣来的垃圾。那些狂傲的名人好不容易才弄清是要他们睡在这些垫子上,知道以后,就纷纷向工作人员嚷道:两千块钱的住宿就是这样的吗?人家只回答一句话:别忘了你是来学什么的!有些人就说:说得对,我是来学谦卑的,住得差点,有助于纠正我道德上的缺陷;有些人还是不理解,还是吵吵闹闹。但吵归吵,人家只是不理。等到中午吃饭时,那破学校的食堂里供应汉堡包,十块钱一份,面包倒是很大,生菜叶子也不少——毛驴会喜欢的——就是没有肉。有些狂傲的名人就吼了起来:十块钱一个的汉堡包就该是这样的吗?牛肉在哪儿?(顺便说一句,“Where is the beef!”是句成语,意思是“别蒙事呀!”)得到的回答是:别忘了你是来学什么的!就这样,吃着净素,睡着破床垫,每天早上在全校唯一能流出冷水的破管子前面排着长队盥洗。此书的作者是个老油子,看了这个破烂的地点和这些不三不四的工作人员,心里早就像明镜似的,但他也不来说破。除了吃不好睡不好,这个学习班还实行着封闭式管理,不到结业谁也不准回家——当然,除非你不想结业,也不要求退还学费,就可以回家。这些盛气凌人的家伙被圈在里面,很快就变得与一伙叫化子相仿。除了这种种不便,这个班还总不上课,让学员在这破烂中学里溜达,美其名曰反省自己。学习班的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抱怨的人,大家都找负责人吵架,但这位负责人也有一手,总是笑容可掬地说道:要是我是你,就不这样气急败坏——要知道,在上帝面前,我们可都是罪人哪。至于课,我们会上的。听了以后保证你们会满意。长话短说,这个鬼学习班把大家耗了两个礼拜,这帮名人居然都坚持了下来,只是天天闹着要听课。
  
  最后,上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校方宣布,主讲者是个伟大的人,很不容易请到。所以这课只讲一堂,讲完了就结业。于是,全体学员都来到了破礼堂里,见到了这位演讲人。原书花了整整三页来形容他,但我没有篇幅,只能长话短说:此人有点像歌星,有点像影星,有点像信口雌黄的政治家,又有几分像在讲台上满嘴撒村的野狐禅牧师——为了使中国读者理解,还要加上一句,他又像个有特异功能的大气功师。总而言之,他就是那个我们花钱买票听他嚷嚷的人。这么个家伙往台上一站,大家都倍感亲切,因而鸦雀无声。此人说道:我的课只讲一句话,讲完了整个学习班就结束……虽然只是一句话,大家记住了,就会终生受用不尽,以后永不会狂傲——听好了:You are an asshole!同时,他还把这话写在了黑板上,然后一摔粉笔,扬长而去。这话只能用北京俗话来翻译:你是个傻×!
  
  礼堂里先是鸦雀无声,然后就是卷堂大乱。有人感到大受启发,说道:有道理,有道理!原来我是个傻×呀。还有人愤愤不平,说道:就算我真是个傻×,也犯不着花两千块钱请人来告诉我!至于该书作者,没有介人争论,径直开车下山去找东西吃——连吃两个礼拜的净素可不是闹着玩的。如前所述,我对这故事的真实性有点怀疑,但我以为,真不真的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有教育意义——中国常有人不惜代价,冒了被踩死的危险。挤进体育馆一类的地方,去见见大名人,在里面涕泪直流,出来后又觉得上当。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很多钱,受很多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不过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继续下去,时尚就是灌水专区了!可叹可叹,请问各位时尚二字做何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12: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满重要的,不过有时候气质好要更胜一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