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看他称得上帅哥吗?(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

[复制链接]
查看100 | 回复100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卫·米利班德
     大卫·米利班德(David Wright Miliband,1965年7月15日-),英国现任外交大臣,是三十年来英国最年轻的外交大臣,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外交大臣。
  
  
米利班德是执政工党逐渐升起的明星。今年五月,布莱尔宣布即将辞职后,米利班德被看作惟一有实力与布朗角逐工党党魁的人选。不过,米利班德知难而退,现在他得到了回报,出任外交大臣这一英国内阁中的重要角色。
  
  
一九六五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波兰犹太人移民家庭,父亲是个马克思主义作家,米利班德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替工党散发传单。米利班德的第一个职业梦想是公共汽车售票员。
  
  
作为牛津大学的优等生,米利班德也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一九九四年他被布莱尔招至麾下,是参与制定“新工党”政策的智囊之一。一九九七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米利班德成为智囊团的首脑,在布莱尔的所谓“厨房内阁”中扮演关键角色。
  
  
二~~一年,米利班德进入议会,从幕后走上政治前台。米利班德先后担任过学校部长、内阁办公室部长等职,期间他成功地应对了高考标准争论、禽流感爆发等风暴。二~~五年五月,米利班德进入内阁,出任社团和地方政府部长;二~~六年五月,米利班德在贝克特出任外交大臣后,接任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
  
  
米利班德的一位前同事说:“看他的履历,你会说,这一定是个沉迷于政治的人,与此不同的是他更平和。”米利班德是拥有英超阿森纳球队套票的球迷,他也经常看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他的妻子是该团的小提琴演奏家。
  
  
年轻的米利班德在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网站上开有博客专栏。二十八日的博客题为《继续前进》,表示自己“非常荣幸”接受新职位,不过没有透露前往外交部后,是否继续开博。在前一天的名为《(二氧化碳)排放终结者》博客上,他记述了和到访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会见。
  
  
出任举世瞩目的英国外交大臣一职,米利班德称要给外交部带来“耐心的和坚定的”领导。人们也在猜测,布朗的任命到底有何深意,而米利班德是否会改变英国的外交政策。
  
  
分析人士称,任命米利班德为外相,意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有转变的可能。去年夏天,以色列攻打黎巴嫩真主党时,布莱尔支持以色列,而身为犹太后裔的米利班德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
  
  
伊战政策将是米利班德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任命他为外相的二十八日,又有三名英军在伊拉克阵亡。据称米利班德希望英军“尽可能快地”从伊拉克撤军,而首相布朗此前曾表示,条件允许时会从伊拉克撤军。
  
  
同是从环境大臣转任外交大臣,米利班德预计会延续前任贝克特的政策,推动全球关注气候变化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强力反伊战
  
    米利班德是一颗政治新星,被视为工党未来的领袖,大众不久前还猜他会跟布朗竞逐入主布莱尔离去的唐宁街十号。而布朗起用米利班德任外相,最引人入胜之处是米利班德质疑布莱尔出兵伊拉克的决定,私下认为攻伊是重大失误。去年黎巴嫩真主党跟以色列爆发战争,米利班德也曾在内阁对布莱尔不肯呼吁双方马上停火而表示沮丧。
    米利班德被任命为外交大臣后表示:“我甚感荣耀,在我看来,现代外交理念应该是有目的,有耐心的。”原来的国际发展大臣希拉里·本则接替米利班德出任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
    米利班德的弟弟埃德·米利班德担任内阁办公室副部长,成为1919年以来第一对兄弟档阁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君在外貌上的最大缺陷就是左嘴角是斜的。老是弯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利班德:英国工党的明星面孔
  李鹏
  
  
站在老气横秋的新科首相布朗身边,年轻的外交大臣米利班德的政治明星气质喧宾夺主
    在英国新科首相戈登·布朗的加冕大戏中,有两个人的戏份最为吃重,他们是英国30年来最为年轻的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和英国政府首位女性内政大臣雅克·史密斯。
  
    伦敦和格拉斯哥两地突发恐怖袭击阴谋,史密斯频频亮相抢了风头。不过,长远来看,米利班德无疑会有更多的表演机会。
  
    实际上,米利班德差一点就成为英国政坛新老交接的主角。今年5月,布莱尔宣布即将辞职后,米利班德被看作惟一有实力与布朗角逐工党党魁的人选。
  
    当时任职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的米利班德没有冒险挑战布朗,最终被布朗委以外交大臣的要职。41岁的米利班德似乎有野心,也有耐心。年轻有为,前途大好,那么,他离唐宁街十号究竟还有多远?
  
    你是谁?
  
    说起来,米利班德对唐宁街十号并不陌生。1997年,布莱尔当选首相后第一个任期,才30出头的米利班德作为布莱尔智囊团的首脑,一直在唐宁街十号上班,在布莱尔的所谓“厨房内阁”中扮演关键角色。
  
    2001年,米利班德在南谢尔德竞选国会议员成功,从幕后走上政治前台。作为很普通的后座议员,米利班德很快就被布莱尔提升,担任学校部长等职。
  
    据说,当年在一次工党大会上,三名消防工会的代表和别人激烈争论。一个看上去非常年轻的小伙子加入为政府辩护。一名消防员用挑衅的目光看他,问:“你是谁?”年轻人回答说:“我实际上是来自南谢尔德的议员。”
  
    当辩论越来越激烈,消防员更加挑衅地问:“你是谁?” 年轻人回答:“我实际上是一个政府部长。”不用说,这个年轻人就是米利班德。
  
    人们注意到了米利班德的才华,将他看作是工党的明日之星。有布莱尔的提携,米利班德也步步高升。当布莱尔赢得第三次大选,米利班德成为内阁成员,2005年出任社团和地方政府部长;2006年5月,米利班德在贝克特出任外交大臣后,接任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
  
    大卫·米利班德仕途一帆风顺,而他的弟弟埃德·米利班德也进入了布朗最新的组阁名单,出任内阁办公厅大臣。1929年以来,唐宁街内阁的长条桌边,第一次出现兄弟俩。
  
    对这一切,他们的父母也许并不奇怪。米利班德出生在英国一个波兰犹太人移民家庭,父亲拉尔夫是1960和1970年代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作家之一,母亲玛琳·科扎克也是左翼知识分子。米利班德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替工党散发传单。
  
    中学时代的米利班德就有很好的口碑。他的中学同学回忆说:“大卫认真而诚实,但是他也善于和不同的人相处很好。”
  
    出生在北伦敦,米利班德在学生时代所接触的既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也有住在政府公屋里的工人阶级子女,这使他对人生机会的不平等有很深的感受,也使他多年以后曾直言“英国的教育制度是最不平等的”,建议政府将私立学校占用的资源分给最贫穷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气场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嘴有点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一般,只是年轻身材好,而且也不是老外喜欢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人
  
    成绩优秀的米利班德进入牛津大学,拿到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位,后来又拿到奖学金,在美国麻省理工获得硕士学位。米利班德在牛津积极参加工党活动,不过,当年在大学的工党俱乐部里,他并不是特别突出。
  
    在大学同学眼里,米利班德更像是一个研究人员。后来长期担任工党的智囊,“书呆子”“学究”形象一直伴随着他。熟悉他的人认为,“留有布丁碗式发型”的米利班德与众不同,他“难以置信的诚实和公正”,“知识渊博,有个人魅力,在政治圈里像他那样的人不多,但不确定的是,他是否足够强硬。”
  
    有评论甚至这么写道:“不会阴谋诡计使他成为正人君子,但这可能是(他成为首相的)一大障碍。”
  
    1994年,米利班德编辑了一本书《重塑左翼》。这是一本很少有人阅读的学院式著作,不过,正在寻找执政新思维和理论框架的工党领导层对其相当欣赏。这本书因此成为米利班德加入“新工党”智囊团的敲门砖。书中收录了很多人对左翼理论的思考,其中包括新工党“精神导师”吉登斯和现任英国首相布朗的主张。正是在“新工党”的旗帜下,布莱尔1997年率工党赢得了大选。米利班德还是布莱尔前两次竞选宣言的起草者,为布莱尔披上了学识渊博的外衣。
  
    英国《观察家》报写道:“像很多中产阶级新工党党员一样,他喜欢足球;和许多中产阶级新工党党员不一样的是,他真的喜欢足球。他有阿森纳——他称之为‘笨蛋’(和阿森纳谐音)的套票。”他也经常看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他的妻子路易丝是该团的小提琴演奏家。媒体揶揄说,两人的结合,对于双方都是勇敢的举措,因为米利班德是个乐盲。
  
    作为严肃认真的思想者,米利班德给人有点矛盾的印象。有人认为他“聪明、有魅力,自信,总是能带来新思想”;另有人则认为他“有时表现得很孤僻,有时没有耐心,偶尔以恩人自居。”
  
    魅力与魄力
  
    布莱尔毫不掩饰他对米利班德的欣赏,称米利班德为“奇才”,是内阁中的“鲁尼”——英格兰足球队中那个“神童”前锋。布莱尔在退休前接受采访时,甚至说过米利班德是合适的首相人选。
  
    与此同时,相当多的工党党员认为布朗老气横秋,缺乏魅力,不足以应付年轻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的挑战,因此希望同样年轻有为的米利班德去挑战卡梅伦。米利班德有能力,在担任部长期间,对一些争议问题的处理很成熟;米利班德不守旧,他曾在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网站上开有博客专栏,是首个开设博客的内阁大臣。
  
    不过,米利班德暂时还无法撼动布朗在党内的地位,他还需要借重布朗。而在布莱尔越来越成为“票房毒药”时,米利班德必须与布莱尔保持距离。目前看来,米利班德做得不错,显示了很高的政治技巧。
  
    当布朗6月28日任命米利班德出任外交大臣时,人们认为这意味着布朗的外交政策有调整的可能。
  
    米利班德表示,要给英国外交部带来“耐心的和坚定的”领导。在布莱尔最糟糕的外交遗产——伊战问题上,他没有一点负担。尽管他是布莱尔的嫡系,但他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一直持保留态度。据称,米利班德希望英军“尽可能快地”从伊拉克撤军,而布朗此前曾表示,条件允许时会从伊拉克撤军。
  
    而在巴以问题上,米利班德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去年夏天,以色列攻打黎巴嫩真主党时,布莱尔支持以色列,而米利班德对以色列持谴责态度,对布莱尔迟迟没有呼吁停火表示失望。身为犹太后裔的米利班德更容易批评以色列,而又不至于背上反犹主义的罪名。
  
    没有战争污点,米利班德在欧洲、英美关系、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就显得更为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无论如何,外交大臣这个位置是米利班德进军唐宁街十号的最好平台。能否摆脱有点“书呆子”的形象,充分展现才华与魅力的同时,逐步增加魄力,是他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惟一值得担忧的是,布朗能否带领工党守住执政地位。如果工党不幸成为在野党,即使米利班德能成为工党党魁,唐宁街十号依旧遥不可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未来首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4: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David Miliband: In Britain, a Prime Minister In Waiting
  There is no grander office in Whitehall than the tennis-court-size expanse of gilt, silk, burnished wood and hand-woven tapestries afforded Britain'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 Still, the current occupant, David Miliband,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to keep saying he pinches himself every morning. At 42, and having served as a minister under both Tony Blair and Gordon Brown, the astute politician tucking into his breakfast yogurt and fruit smoothie amid the imperial splendor is less babe in the woods than prime minister in waiting.
  
  With Brown stumbling after six months in office, the on-again, off-again Miliband ascendancy is on again. Once a high-profile devotee of Blair—as his policy chief and then Environment minister—Miliband successfully navigated the crossing to the Brown camp. A rebel band of Blairite "ultras" tried to get him to challenge Brown for the leadership of the Labour Party. He declined—and instead assumed the role of rift-healer in chief.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isn't in such dire need of mending (although Britain is heading for the exit in Iraq). Still, Miliband's pro-American credentials should serve Britain well. He was a Kennedy scholar at MIT. His wife, Louise Shackelton, a violinist with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s British-born but a U.S. citizen; her family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when she was 12. Miliband and Shackelton have adopted two American-born children.
  
  Washington is central to Miliband's view that Britain can be a geopolitical Heathrow, a hub linking all the world's powers. "If you want to be a global hub," he says, "you've got to be connected to the global power, and the global power 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power will st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in five years' time, in 10 years' time."
  
  Asked about his prime ministerial ambitions, Miliband regularly declines to answer directly ("I've got plenty to do right now …"). In fact, his reputation as a whip-smart policy wonk—Blair's communications czar Alastair Campbell called him "Brains"—could probably use some broadening. "I think I've always been pretty square," he says. The job isn't available at the moment anyway. Amid signs that the economy is slowing, Brown will probably not call an election until 2009 or later. Time enough for Miliband to grow into his grand sui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