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什么社会背景的人投蓝(国民党)投绿(民进党)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21-1-28 06: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一般认为主导台湾政治分歧的因素是族群背景或者“国家”认同,阶级因素不明显。的确,在八零年代,支持在野力量和执政党的主要区别是族群或者省籍:外省群绝大部分支持国民党,本省族群虽然未必都支持民进党,但反过来说,民进党的支持者却几乎以本省籍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威权统治时期,政治权力和文化政策上长期具有省籍分配不平等的特色,福利体制上也是严重偏向军公教(外省人大部分在这个部门)。民进党从八零年代的党外时期就激烈批评分配不平等,以本土化的诉求结合民主化的主张。以阶级分布来说,两党差异并不明显,但民进党获得许多在既有党国体制下被忽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
进入九零年代后的民主化时期,族群认同仍然是台湾主要的政治分歧。但阶级位置也有一定影响力。和现在许多人认知不同的是,农民和工人主要支持国民党。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在乡村地区一向以地方派系进行一种「侍从主义」的资源分配体系,并且深深掌握农村和工会组织。相对的,城市中产阶级与中小企业主则倾向支持反对党;根据台湾社会学者林宗弘的研究,约有45%的选民投给民进党,这个数字超过当时绿营的平均得票率。不过总的来说,国民党基本上在各阶级都获得支持。
这个社会基础的特质决定了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民进党在九零年代主要政治诉求是民主化与本土化;相对于许多其它“国家”的反对党具有左翼色彩,民进党并没有提出一套有系统的偏左翼纲领。虽然,不论是在选民认知上,或者议员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具体投票行为方面,民进党是明显比国民党左的。国民党也常指控民进党是反商。但民进党除了批评国民党的金权政治,或者偶尔提出一些福利政策如老人年金,并不是有强烈的阶级诉求,主要还是采取族群动员。因此,台湾的政治分歧,并不像欧美国家有阶级投票现象。
两千年之后,台湾政党的社会基础出现更清楚的转变。台湾学者林宗弘等人的研究指出,到了2004年,农工阶级与中小企业主有高达65%的机率投给绿营,资方与专业管理阶级却只有33%。当然,民进党的政策并没有明显左倾,反而比以往和财团更近,不论是政策上或是私人关系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台湾常说「南绿北蓝」,亦即南方县市基本上属于泛绿势力,北部县市属于泛蓝,而南方县市比较多农工阶级。
  为什么会有这种社会基础的转移?
  这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这十年来的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遭受冲击,失业率升高,贫富差距恶化。世界各地的全球化或自由贸易都会导致国内分配问题恶化,因而影响政治力量重组;对外贸易的输家,亦即比较难以在对外流动中获利的农民和工人会反对经济开放,而具有高度技术能力或高度流动性资产而能在跨国界市场过程中获利者会支持开放。更重要的是,由于台湾的对外经贸是高度集中于中国,再加上台湾政治一向是围绕着统独或两岸关系,所以这个以阶级为基础的新社会分歧,很可能会冲击既有以认同为主的政治分歧:亦即原来泛蓝支持者如工农阶级可会因为是两岸贸易的输家而变绿,反之也可能有原来支持绿的财团或高技术、高教育者因为在两岸贸易中获利,开始不支持民进党的两岸保守政策。
  台湾林宗弘与胡克威两位学者去年针对民众对ECFA的态度的研究发现,确实,中下阶级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贫富差距恶化,因而反对ECFA,资方与管理阶层则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经济成长,因而支持ECFA。而中下阶级的政治态度确实主要倾向民进党。
  台湾“中研院”今年二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台湾大部分人是赞成与中国经济密切来往。学者吴乃德更发现,即使民进党的支持者中,只有一半对与中国经济交往持负面态度,且有将近一半认为「民进党过于反对和中国大陆来往」(但全部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认为「国民党太过于倾向中国大陆政府的立场」)。另一方面,在全部受访者中,有将近七成认为两岸交往会扩大台湾贫富差距;即使对两岸往来持正面看法者也有六成如此认为。重点是,自认为是两岸经济受害者的,集中于民进党支持者。
  所以,两岸贸易确实改变了蓝绿政党的社会基础,但阶级分歧当然没有取代族群和认同的分歧,而是同样都是关键因素。但这个变化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确实意义深远。国民党主张开放可能对选票有利,但他们只谈光明面不愿承认经济交流的负面后果,则不符合大多数人期待;民进党强调两岸交流会造成贫富不均是正确的,但他们不能只是反对两岸交流来吸引中下阶层,而是提出能更进步的社会政策,来面对开放造成的台湾地区分配不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21-1-28 06: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什么社会背景的人投蓝(国民党)投绿(民进党)
  过去一般认为主导台湾政治分歧的因素是族群背景或者“国家”认同,阶级因素不明显。的确,在八零年代,支持在野力量和执政党的主要区别是族群或者省籍:外省群绝大部分支持国民党,本省族群虽然未必都支持民进党,但反过来说,民进党的支持者却几乎以本省籍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威权统治时期,政治权力和文化政策上长期具有省籍分配不平等的特色,福利体制上也是严重偏向军公教(外省人大部分在这个部门)。民进党从八零年代的党外时期就激烈批评分配不平等,以本土化的诉求结合民主化的主张。以阶级分布来说,两党差异并不明显,但民进党获得许多在既有党国体制下被忽视的中小企业的支持。
    进入九零年代后的民主化时期,族群认同仍然是台湾主要的政治分歧。但阶级位置也有一定影响力。和现在许多人认知不同的是,农民和工人主要支持国民党。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在乡村地区一向以地方派系进行一种「侍从主义」的资源分配体系,并且深深掌握农村和工会组织。相对的,城市中产阶级与中小企业主则倾向支持反对党;根据台湾社会学者林宗弘的研究,约有45%的选民投给民进党,这个数字超过当时绿营的平均得票率。不过总的来说,国民党基本上在各阶级都获得支持。
    这个社会基础的特质决定了民进党的政治主张。民进党在九零年代主要政治诉求是民主化与本土化;相对于许多其它“国家”的反对党具有左翼色彩,民进党并没有提出一套有系统的偏左翼纲领。虽然,不论是在选民认知上,或者议员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具体投票行为方面,民进党是明显比国民党左的。国民党也常指控民进党是反商。但民进党除了批评国民党的金权政治,或者偶尔提出一些福利政策如老人年金,并不是有强烈的阶级诉求,主要还是采取族群动员。因此,台湾的政治分歧,并不像欧美国家有阶级投票现象。
    两千年之后,台湾政党的社会基础出现更清楚的转变。台湾学者林宗弘等人的研究指出,到了2004年,农工阶级与中小企业主有高达65%的机率投给绿营,资方与专业管理阶级却只有33%。当然,民进党的政策并没有明显左倾,反而比以往和财团更近,不论是政策上或是私人关系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台湾常说「南绿北蓝」,亦即南方县市基本上属于泛绿势力,北部县市属于泛蓝,而南方县市比较多农工阶级。
    为什么会有这种社会基础的转移?
    这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这十年来的两岸经贸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遭受冲击,失业率升高,贫富差距恶化。世界各地的全球化或自由贸易都会导致国内分配问题恶化,因而影响政治力量重组;对外贸易的输家,亦即比较难以在对外流动中获利的农民和工人会反对经济开放,而具有高度技术能力或高度流动性资产而能在跨国界市场过程中获利者会支持开放。更重要的是,由于台湾的对外经贸是高度集中于中国,再加上台湾政治一向是围绕着统独或两岸关系,所以这个以阶级为基础的新社会分歧,很可能会冲击既有以认同为主的政治分歧:亦即原来泛蓝支持者如工农阶级可会因为是两岸贸易的输家而变绿,反之也可能有原来支持绿的财团或高技术、高教育者因为在两岸贸易中获利,开始不支持民进党的两岸保守政策。
    台湾林宗弘与胡克威两位学者去年针对民众对ECFA的态度的研究发现,确实,中下阶级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贫富差距恶化,因而反对ECFA,资方与管理阶层则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经济成长,因而支持ECFA。而中下阶级的政治态度确实主要倾向民进党。
    台湾“中研院”今年二月进行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台湾大部分人是赞成与中国经济密切来往。学者吴乃德更发现,即使民进党的支持者中,只有一半对与中国经济交往持负面态度,且有将近一半认为「民进党过于反对和中国大陆来往」(但全部受访者中有超过一半认为「国民党太过于倾向中国大陆政府的立场」)。另一方面,在全部受访者中,有将近七成认为两岸交往会扩大台湾贫富差距;即使对两岸往来持正面看法者也有六成如此认为。重点是,自认为是两岸经济受害者的,集中于民进党支持者。
    所以,两岸贸易确实改变了蓝绿政党的社会基础,但阶级分歧当然没有取代族群和认同的分歧,而是同样都是关键因素。但这个变化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确实意义深远。国民党主张开放可能对选票有利,但他们只谈光明面不愿承认经济交流的负面后果,则不符合大多数人期待;民进党强调两岸交流会造成贫富不均是正确的,但他们不能只是反对两岸交流来吸引中下阶层,而是提出能更进步的社会政策,来面对开放造成的台湾地区分配不正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