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申论时用得到的古诗词,帮忙想想!谢谢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4 | 2009-10-1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渊明《饮酒其一·衰荣无定在》赏析 作者:乐川 提交日期:2007-1-20 9:43:00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注释】①兼:并且。比:近来。 ②诠次:排比先后。故人:旧交、老朋友。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比”,近来。“比夜”一作“秋夜”。“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组诗虽然只有九篇直接写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酒醉后的感想,故总题为《饮酒》。饮酒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闷,酒后作诗是在书慨。梁昭明太子萧纲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集序》)清人方东树也说它“亦是杂诗,……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阮籍)《咏怀》,杜公(杜甫)《秦川杂诗》,退之(韩愈)《秋怀》,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昭昧詹言》),所论极确。
“衰荣无定在”为原诗第一首,写衰荣无定,世事不常,应当达观处之,饮酒自娱。这是整个组诗的总纲。
开头两句就提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衰荣”犹言盛衰。“荣”本意为草木的花,引申为繁盛之意。“彼此”即指上句的衰、荣。宇宙万物,社会人事,莫不有衰有荣,衰荣二者,紧密相连:有荣必有衰,有衰必有荣;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衰,也没有永远的、一成不变的荣。诗中衰荣并提,重点则在由荣变衰。下文紧接着即引人事申论之。
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秦东陵侯召(邵)平,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在西汉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东种瓜,瓜美,时人称为“东陵瓜”。诗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为一姓)。当邵平在瓜田辛勤种瓜时,同他在秦代为侯的朱门甲第,高车驷马,钟鸣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贵荣华、声势显赫比较起来,何止天壤之别!“宁”,岂、难道。用反诘表示否定,可以使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加强感叹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长久富贵,犹草木之不能长荣不枯。邵生如此,类似邵生的公侯将相,不知有多少;进而言之,王朝的兴衰,不知搬演了几多回。作者写此诗时,东晋王朝经过司马道子乱政、孙恩之乱、桓玄篡逆,已经摇摇欲坠,此诗写作后不久,刘裕即代晋自立。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的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样的官,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已经衰落。所以这两句虽然写的是史事,实际蕴含着对时势和自身身世的感叹。不过,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晋室的衰败,更不是在眷恋先世的富贵,因为前此不久他便主动辞去了彭泽令,当义熙末年朝廷征召他为著作佐郎,也被他辞掉。如果说有愤懑的话,那就是愤懑在当时政治极端黑暗、门阀制度极度森严的情况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希望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的美好社会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社会人事的盛衰变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通达事理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能不为这种变化而惊恐,也不为自己的得失穷达而系心,日夕欢饮,怡然自适。这同作者《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意思差不多。“寒暑”两句既是总结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本身,又是一个寓有哲理的比喻。这个比喻同开头“衰荣”两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样(都讲社会人事变迁),但前者为直述,后者为比喻,表达方式并不相同,它们分别放在邵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例证前后,通过这样反复咏叹,加重加深表达了主题,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解其会”的“会”本义为会集,即指上文所讲的道理。“逝”通“誓”,是表示决心之词。“忽”与序中的“忽然”义近,含有随意的意思,是说随意地携着一壶酒,想喝就随便喝几杯。“欢相持”写饮酒时的欢愉,但从上文的感慨和此题其他各首多感事伤时的内容看来,实际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飘飘然。
用精当的比喻,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历史人物论证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量,还避免了内容的平板枯燥。所以虽然此诗几乎全是议论,读来却耐人咀嚼寻味。 (王思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0-1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中政申论很高兴为您解答。1、莲发藕生,必定有根。2、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3、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些表述更多的是我们在平时的积累,当然这样的问问题的形式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积累方法。但是在应用这些具体的句子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避免张冠李戴。更多的可以来一品公务员网:http://bbs.gwy1.com/forum.php 上更有海量公考资料下载,考友交流,也推荐给您,希望能够对您的复习有帮助。而中政申论网:http://www.zzshenlun.com/ 中有历年申论考试真题、预测题、模拟题、各种专项练习题,一对一的专家批改、咨询,相信能为您针对性解决存在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0-1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民之归心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上次考试公务员考试用了这个 申论7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0-1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过家国吟 年代:【宋】 作者:【邵雍】邪正异心,家国同体。邪能败亡,正能兴起。但知忧国计,那肯问家为。 《乌使君》林宗放愿公速蹈功名机,匈奴不灭何家为。《送伯舅汪运干》楼钥匈奴犹未灭,安用以家为。《赋是霍将军辞第》徐铉平日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陆游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即事》夏完淳家国兴亡梦,英雄胜败心。《读史》汪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0-10 2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呃,推荐几句吧,其实申论最重要的还是角度,考官也不都是文学家,最重要的是理念清晰,逻辑顺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捐起躯以有益于天下,君子所乐为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义,谋之法也,民,事之本也。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都是以前背的,写申论的时候也用过。不过还是那句话,文字雕琢不是最重要的,楼主记得一定要选好角度写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