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不应该过愚人节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然要过,难道你能跳过那一天吗,自然最好,偶而开个小玩笑也无伤大雅,把握住度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1楼从别的地方摘抄东西.愚人节不就找个乐子么.开心就好.高兴就过.不高兴不过也无所谓拉.看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愚弄别人,但你愚弄不了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不要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赚他两分又怎样?额....同意楼上.楼上的楼上.楼上的楼上的楼上.还有楼上的楼上的楼上的楼上..哈哈..快愚人节了.快乐一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我亲爱的2分。咱们走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3-27 00: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对外来节日不要排斥,对我们传统的节日还应该坚持、发扬和保留。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现在我们国家的节日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现在很多国家在春节这一段也放假和庆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与此同时,很多外国节日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多年轻人盲目的“接受”,与我们传统的节日形成对立,感觉中国的节日没什么意思,过外国的圣诞节才有意思,但他们不懂其中的意思,带有一种不应该有的思维方式;确切的说就是不要拿外国的东西抵制中国的东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和自然筛选出的“精华”,为什么要去抵制它?我们如果能正确引导和宣传好祖国的节日文化,年轻人是能理解和接受的;通过学习要了解自己的祖国、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要发扬自己民族优良的节日传统。这样的话,整个节日的意义形成一个和谐的气氛,精神上的调节,给人起一个宽松的尽趣的作用,这样来理解各种节日,更能传承和延续下来。`出现强化洋节文化,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原因: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 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各级对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去年农历小年英国伦敦数以百计的中国灯笼照亮了苏豪区的闹市、美国纽约州将大年初一定为法定节假日并率先实行鞭炮“禁改限”、法国巴黎为迎春狮子点睛贺春节、澳大利亚悉尼每年举办的中国新年庆典活动、墨尔本制作了世界最长的巨龙在市内游行、巴西学中国人倒贴“福”字以求好运。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落中华传统节日的严峻现实,以及韩国成功地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所敲响的警钟,我们不得不第三次提议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假期。将清明中秋增设为法定假期是基于四个“有利于:首先,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有利于扶持中华民俗文化。三是有利于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最后,这还有利于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设置形成了国人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春节是我国的第一传统大节,是新一年的开始。十五的元宵节实际上是春节的尾声,过了这一天,该上工的上工,该再几个月后有中秋节(时值秋收的结束),然后是一年的结束,盼到了新一年的春节。传统的生活可以说张驰有道,忙闲有间,符合农业经济的特点。西方节日的特点是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千奇百怪,这是由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决定的,不同于我国比较单一的儒家文化。洋节的涌入必将改变国人的生活节奏,春节的大餐还没吃完,就又有情人节的消费,什么平安夜、圣诞节、狂欢夜和元旦休假紧紧相连,这种不合理的节日设置,搞乱了国人的生活节奏。而且使国人的心态变得趋时,似乎过洋节才是现代生活,才是时髦,从而也淡化了传统节日。我们更应珍惜、继承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含蓄、深沉特点的中国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结:端午思贤臣,中秋念家人,重阳尊老者,清明怀故亲……这些载誉千年的美德,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其实,我们在庆祝传统节日之时,也就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如果我们崇“洋”轻“土”,就是盲目媚外;如果我们崇“洋”重“土”,则是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因此在“洋节”与“土节”之间,我们应该把握适宜的尺度。对于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绝不全盘西化,更不墨守成规,要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美好的明天!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里的时候,你可想过,就要到来的“七夕”里,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朋友,当你操着满口的洋话庆祝“洋节”的时候,你可想到,其实你更应该陪伴自己的长辈倾听民族古乐的动人琴声?朋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颜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血液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杯盏,关掉轰鸣的音响,坐在阳台前的月光下静静地思考吧!仅看中国的节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新春佳节,寄意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人间,亲人故友共婵娟;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俗,即是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简言之,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径,又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即使漂泊异乡,身处险境,也能勇于奋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坚守共同的财富,担起肩上的责任:将中国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亲爱的朋友,当你流连于洋节的霓虹灯里时,可别忘了,你更应该重返故里,坚守故里,因为那里有你自己的一缕节日的阳光!西方文化、西方道德与我们东方的不一样,“情人”在我们东方文化有自己特殊的含义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追随西方节日。另外,也要加强对我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等的宣传,过节方式等都需要多样化,吸引孩子多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情人节本是情侣们过的节日,但在商家的大肆宣传促销下,中学生也跟着凑热闹过节,实在有点荒唐。还有愚人节,同学之间互相愚弄,开无聊的玩笑,有的甚至借机愚弄家长,老师。至于圣诞节,大家无非就是问爸妈要钱,三五成群地逛街,炫耀谁的礼物贵。其实那些实在是太无聊。有那份闲功夫,还不如好好看看书,多增加些知识,或者和同学一起打打球,聊聊天来得更有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行为还没有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易变性和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和诱导。现在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文化,麦当劳、肯德基等饮食文化,还有星相命理、星座运程、幸运数字、幸运颜色等“洋迷信”都越来越受到国内不少青少年的青睐,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却越来越淡漠。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社会讲宽容,讲尊重孩子的隐私,但社会大环境太复杂,什么好的坏的都有,实在让人不放心,但孩子又有了自己的个性和观念,根本不与家人沟通,家长们觉得实在无奈。家长建议,学校应该明确规范起来,不允许中小学生过情人节,发现了要作出相应惩处,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近几年来,一些中国人开始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大学生过圣诞节、中学生过情人节等等;又据对中国八大城市发出的2143份问卷调查显示,有60% 的中国人过西方的节日。这当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正常现象。有人据此认为,随着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有谁敢否认在未来的日子里,美国人、英国人不会过中国的春节甚至端午节、元宵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