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的赏析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7-4-1 13: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河》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等钢琴家作曲家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钢琴协奏作品。整部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 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乐队首先全奏急速的下行音调,将一幅乌云满天,狂涛拍岩,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乐曲以船夫号子贯穿全曲,采用一领众合的形式,展现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形,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经过钢琴的华彩乐段,出现了一段开阔而舒展的旋律,表现了胜利到达彼岸,轻松愉快、充满希望的心境。 最后,紧张激烈音调重现,象征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还需要继续战斗。 第二乐章《黄河颂》 深邃的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引出钢琴的反复陈述,呈现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山河美景,音乐运用上行的旋律和渐强的力度达到高潮,仿佛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涌现出的民族英雄的赞颂。 钢琴铿锵有力的和弦奏出乐曲雄伟的结束部分;铜管乐奏出义勇军进行曲的音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三乐章《黄河愤》 《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多变化且富于深度。 清脆的竹笛奏出陕北地区质朴宽阔的引子旋律,钢琴轻快地奏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主题(《黄水谣》的曲调),并由乐队做进一步的发展,音调流畅抒情,亲切动人,表现了黄河儿女在这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自得其乐的情景。 钢琴深沉压抑的和弦与铜管乐的阻塞音表现了祖国大好河山被日寇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黄河怨》的部分曲调)。但这悲痛的音调中蕴藏着力量,充满了义愤填膺的情绪。 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高涨,钢琴奏出了象征悲愤、反抗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决心和敌人血战到底。 最后,乐队以辉煌的气势再现《黄水谣》的音调,表现了黄河滚滚的怒涛,中华民族的悲愤和苦难。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引子是由铜管乐奏出的充满号召性、战斗性的音调。 钢琴的华彩乐段之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 随着乐曲的不断发展,音乐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音乐此起彼伏,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乐曲达到高潮,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人民战争伟大胜利的讴歌。(版本一) 尾声中,乐曲巧妙地把《保卫黄河》和《东方红》的主题音调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资料:http://artsky.sdau.edu.cn/news.php 回答者:brokenmachine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19 13:21《革命》是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恶耗传来时,他几乎到来疯狂的地步。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 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 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