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请看看这7张漫画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7 0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的最初时光里,并不知道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
其实,育儿并不难,难的是在点滴小事中、持之以恒地用心实践。
如果做好这7件小事,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
01
你给孩子的陪伴,90%都是假的
近年来,陪伴成为了亲子教育中的热词。
有位校长在讲座中说到:“你看学校里面,孩子的成绩单发出来,从后往前看,成绩最差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伴最少的。”
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不仅是因为自己自觉,而他们的父母也对教育付出更多的心力。
你对孩子陪伴了多少,孩子身上就会体现多少你教育的成果。
不要让你的陪伴,变成心不在焉的陪着,不要让自己的陪伴变成假的。

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园,很多父母都陪孩子来玩。
但实际上呢,孩子们玩自己的,父母们都坐在休息凳上玩手机。
甚至有个小朋友,因呼喊正沉迷手机的妈妈没有得到回应,而嚎啕大哭。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
餐厅里,孩子上蹿下跳和爸妈说话,大人们却忙着交谈,没有人理会孩子,直到孩子大喊大叫吸引注意,才换来一顿呵斥。
游泳池中,带孩子游泳,妈妈忙着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却没意识到孩子进了深水区,若不是有人注意到,差点酿成惨祸。
父母尽量抽时间陪孩子,未必不想成为好父母,但实际上,用10%的心,陪孩子10小时,不如用100%的心,只陪伴1小时。
注视着孩子,给他回应,耐心和他玩耍,比多陪他一小时,却玩手机更重要。
02
教育孩子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白岩松曾经在采访中很直接地说:
“很多家长会把教育孩子的过错,怪罪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其实最需要反省的是家长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永远是冲在第一位的。
孩子就是家庭问题的投射,一旦孩子有什么问题,必定是家庭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教育的路上,永远别指望别人来帮你教孩子。
前阵子国庆,出行坐地铁,看到一位母亲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总是不听管教,上学了让老师好好治一治你。”
我当时心里在想,连父母都管教不了的调皮孩子,老师就一定能管教得了吗?他一定会听老师的话?
很多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老师就有责任把他管教得很好。
殊不知,学校的作用,是对孩子进行再塑造,而家庭却是孩子人生的底色。
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成长中占有的分量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03
你的好情绪,就是孩子的好天气
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成为了众多家长的通病。
如果你常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笨”,那务必要小心了。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真的很笨,什么事都做不好。
一个低价值感,没自信的孩子,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教育孩子,第一要做到好好和他说话,不着急不发火,做到这一点,就成功百分之八十了。如果你做到了,那你的孩子就非常幸运。

英国作家罗伯特·亚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对象,是行为上的角色模范,要是父母经常大发雷霆,做子女的能够好到哪里去?因此,要做好愤怒管理,关键的第一步是:克制住你想要发泄怒气的冲动。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时加以克制而不是立即发泄,你在行为上就有更多的选择。"心理学上有一个ABC理论,意思是说,影响我们产生情绪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
当你想对孩子发火时,不妨想一想,自己愤怒的点到底是什么。
这样不仅有利于克制自己的糟糕情绪,也能通过有效沟通更好地解决问题。
04
不让孩子犯错,才是教育中最大的错误
很多的家长都会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联想,喜欢把孩子行为背后的后果一一列出来,好似孩子犯了不可原谅的原则性问题一样。
比如孩子不小心丢了一个馒头,就说他不珍惜美好生活;
孩子迟到几分钟,就说孩子不珍惜时间浪费生命;
一旦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就要告诉他“你这样对不起爸爸妈妈,对不起老师…”

孩子因为年幼,好奇心强,他们喜欢尝试新奇的事物,犯错很正常。
如果父母只以孩子一时的行为失当就轻易对孩子下定论,将其视为品质上、道德上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孩子正确是非观的形成。
在不伤害别人,不触碰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
让孩子知道,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我们学习到修正错误,完善自我的方法。
05
不用“别人家的孩子”逼迫孩子
知乎上有人问道:“如何看待父母爱提‘别人家孩子’?”
其中点赞最多的一个答案是:因为“和逼自己比起来,逼孩子容易多了”。
为人父母务必记得,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是刺激孩子努力向上的标杆。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老师质问孩子的父母:“如果你那么喜欢比赛,干脆养赛马,何必生孩子?”
一个优秀的孩子,一定不是比出来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做的是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做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以为提“别人家孩子”有多好,就可以刺激孩子改变,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教子无方的表现。
这只能说明我们对孩子为何不能变好一无所知。
本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孩子改变,鼓励孩子改变。
06
满分的父母看过程,不及格的父母只看结果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最大的误区莫过于只看结果,只以成败论英雄。
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曾说过一个教育“怪象”。
很多父母,在心中有一条优秀的线。
如果满格是100分,家长定这条线可能就是90分。
所以每次孩子考试回来,只要拿到90分以下的成绩,家长们就会表示各种不满,即使不骂孩子,脸色也会变,尤其当看到孩子考了六七十分的时候,别说表扬孩子,不打骂孩子就是好的了。

但每个孩子情况不同。
有的孩子,在某科薄弱,从40分考到60分,这是需要表扬的。
所以说,“要让孩子学会接受现状,并且在现状之下进行努力,而不是说给孩子规定一个结果。”
教育专家王人平也说过类似的话:
“生命的美好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孩子的努力,比肯定结果,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你看一朵花,花开了很美,花瓣凋落了很可惜。
但如果你看到它徐徐开放的过程,以及枯萎的过程,你会感叹鲜活的生命力,就在自己眼前。
看不到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身心。
学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是每个父母必修的功课。
07
孩子不是你的希望,你自己才是
很多父母,容易进入一个教育误区。
舍得在孩子的身上投入金钱,让孩子上补习班,学习各种新技能,而不舍得在自己的身上做投资。

其实,投资自己比投资孩子来得更有用。因为孩子是父母人生的复印件,你现在的人生,就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写照。
就好比一个家中凌乱的家庭,无法养出有秩序感的孩子。
一个家中没有一本书,父母不看书的家庭,无法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父母经营自己,努力拼搏的背影,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标杆和榜样。
世间万物,做错的事情可以重来,唯独孩子的教育不能。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无法再挽回。
愿你我都能在这七张漫画中,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慢慢修正。
尽早发现问题所在,尽早改进,与孩子同行,过精彩人生。(搜狐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