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的认识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10-24 12: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三国一直是中国久论不衰的话题,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武将论和被三国演义神化到极至的诸葛武侯。但最惹人争论不休的话题人物便不得不讲上曹操此人。曹操----这个魏蜀吴三国中最强的曹魏的建立者,实际的开国皇帝。曹操是个什么人物,很多人议论起他的时候多说其为奸贼、奸雄,可就很少说他好的。曹操的出身,语出三国志---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一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二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三嵩生太祖。依照曹操起兵反董时,夏侯氏对其的支持,应当可以看出其和夏侯家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按照他的出身,乃是个宦官之家。这个宦官在东汉末年可是最不受那些太学士谈清流的士族大夫们喜欢,一句话,高门阀第的大族对于其是颇为看不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日后掌权后,门阀士族的孔融对于曹操鸟都不大鸟的缘故之一。曹操年少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极有才学。不是一般的纨绔子弟可比。其出自曹瞒传和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年少得意的曹操后被太尉桥玄推荐与相人高手--许子将结交,许子将便说出了名出千古的一行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二十岁时,被郡上推举孝廉为郎,然后历练地方,很是做了些实在事。比若设立棒杀犯禁的五色棒,其中棒杀了小黄门蹇硕叔父,当真算是出生牛犊不怕虎。虽然他心中极有抱负,但是他却出生在东汉末年,这个注定祸乱不平的世道。因为宦官集团把持住了朝政,时称这些没有胡须的阴人们为-----十常侍。在整个东汉的年岁中,除了英武的再建大汉中兴的光武皇帝刘秀外,基本上朝政便不断的在外戚和宦官之间把持着,混乱不堪。以至发生过外戚权力独大到毒死皇帝的事情。而到了灵帝时,权势再次从外戚的手上换到了宦官的手中。光合年间,声势浩大、传便三十六方的黄巾众不过数月便被东汉还未彻底瘫痪的机器给扑灭掉了。这也是宦官和太学党们妥协的胜利。由此看出,想着从外部击溃这个腐朽的王朝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汉天子的威信尚在。然而世事不平,奸邪当道。曹操还是选择了归隐,他拒绝了朝廷的征为东郡太守的命令,称疾归隐乡里。在这期间,发生过一起惊天的密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这基本算得上是大逆的想法,但是却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也由此可以看出东汉的政权已不再是坚固的柱石,而是松散溃烂的基架。让曹操再次踏上历史舞台的乃是边章韩遂的西北叛变以及帝都权力旋涡中的再次动乱。被征为西门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曹操与后来的豪杰们一起辅佐着一个靠妹妹姿色当上大将军之位的杀猪将军何进。这个无论心智或是谋略都远远不如的杀猪将军在袁绍这个四世三公的门阀子弟的建议下,密招董卓入京平定十常侍之祸。大汉四百余年的基业便葬送在了这个杀猪将军的手上。而后,杀猪将军被宦官们骗入宫墙诛杀。愤怒的将军们一拥而上杀入深宫,整个洛阳陷入混乱的杀戮之中。而此时,董卓到来了。史载---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后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四是岁中平六年也。曹操逃回陈留,并未再次隐遁,而是散尽家财,起义兵。以图匡扶社稷。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忠君体国的英雄--曹操。但当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近的酸枣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后。讨伐董卓的联军却开始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意先动手呢?在此插入题外话,整个联军中,唯有曹操和孙坚乃是真心伐董的,而温酒斩华雄的也不是关羽,而是孙坚。曹操虽然十分恼怒联军诸侯,但是却也没有办法,只得带着自己募召的五千人马,向成皋进兵。唯有张邈资助些许兵马与曹操。而结果也显而意见,曹操败北,差点在荥阳汴水被董卓的部将徐荣给袭杀。若是曹操死于此,那么在东汉末年的史书上将会是寥寥数笔的曹操将以个忠君的形象结束。但,他还依旧活着。在看到十数万联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时,对世事本就失望的曹操彻底对辅佐这个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失去了信心。走上另一条道路。将权力掌握在更有力的手上,难道是错误吗?董卓之乱后,汉天子回到洛阳,映入眼帘的尽是烧毁的宫室,街道上早已荒芜,百官都要穿过荆棘而前进,也只能倚靠在土墙旁边休息。各州各郡的臣属,都各自拥兵自重,没有人来勤王效忠,众人已经饥饿然而粮食却缺乏供给,臣属官职在尚书郎以下,都要出去砍柴以备炊煮,熬不过灾难的人,就得饿死在墙角间。而当年号称“去除国贼,匡扶汉室”的联军诸侯们,不是欲图称帝称王,就是互相攻杀。远离中央的刘焉、刘表之流更是早已不听天子号令,不再接受中央的管制。黄巾贼与黑山贼再次兴起,而凉州的羌祸也连发不断。整个东汉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此时,只有曹操高举义旗,迎接了天下共主----那个落魄的皇帝。而后,曹操开始了自己的计划,架空皇帝的权力,又派亲兵守卫,将这个天子幽禁在深宫之内。让自己来代替这个无能的天子管理这混乱的天下。周亡后,无人再提复周。而秦亡后,亦无人复秦。东汉自桓灵以来,民不聊生,少帝、献帝根本就无力改变国力,人民根本不需要带来痛苦的汉朝。民变四起、盗贼横行,高门阀贵们已经将汉天子遗忘,对于他们来说,汉朝已经是过去势的存在。换句话说,复兴汉室根本无法引起人民的共鸣。有必要复兴汉室吗?恢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及盗贼四起的汉朝?曹操曾说过:“若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为王。”这话一点都不假,他不但自己绝不称帝,而且,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而正统的“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封禅”--这可是皇帝才可以做的事,他倒是直言不讳了。君不君,而后才是臣不臣。汉室昏庸无能,自取其祸。(2)曹操聪明、智慧超出常人,懂得治国方法,又会广罗人才,量才任用,最终统一北方,独揽朝政。不得不佩服盖世豪情的他。但他不扶汉室,视皇帝如小儿,把持朝政,生性残暴(誓杀徐州百姓为爹复仇、长坂坡杀逃难的百姓……)令人对他望而生畏,失去民心!!而且曹操性格忌刻,凡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 ①荀域:一生为操立下很多功,因劝曹操匡扶朝廷,安定国家社稷,怀着忠贞的诚意求退让加九锡,而令操不满,操派人送毒酒给域,域忧郁成疾而死②许攸(为破袁绍立下大功)、娄圭(为破马超立下大功)、崔琰、孔融都因依仗自己的老资格被操诛杀。 ③刘馥:久事操,多立功绩,因对操的‘月明星稀’等诗句进行评论,被操骂曰:“汝敢败吾兴!受起一挲,刺死刘馥。]都没有好下场,对待臣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敌国。操不愧心狠手辣,一代枭雄!!! (3)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这就值得认真研究才能作答了。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一、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卓越,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当然由于曹操必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遂步向其转化。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原社会基础。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无代以前景就有人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
二、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
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境,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得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变为艺术典型,由于艺术典型塑造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倾向,因而造成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不统一。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 哪 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他们镣人何止千万,而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 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 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 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
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无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而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特别是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历史形象有相吻合的地方,也有不相吻合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
三、曹操对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杰出贡献
在建安时代,虽然三国鼎立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却集中于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诗坛打破了四百多年汉代诗歌的沉寂和辞赋独盛的局面,不仅在五言诗方面,而且在四言诗方面亦有重大突破。
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乐府歌辞,风格苍劲雄厚,以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心》、《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所以鲁迅先生曾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亦有“清峻”“通脱”的特色。所以他在对中国文化方面是革新文体的介导者,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说曹操在中国文化的发殿只上是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其中《短歌行》、《龟虽寿》等由于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影响力,而被历代有志之士用于座右铭或是引用,可见曹操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深存度是罕见的。
四、时运不济的军事家
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但是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兵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介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 ”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的。
曹操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结果。你可以分别摘选一点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