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10-25 1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4∶50.2 ∶33.4变化为2005年13:51:36,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明显呈现出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从就业结 构上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继续减少,从“九五”末期的50.0%下降到2005年 的44%,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九五”末期的27.5%上升到2005年的33%,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的减少,显示了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这种流动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二、三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十五”时期各产业内部也同样表现出了继续优化的趋势。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 特点,高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产出份额不断提高,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同期则有较 大的下降。 “十五”期间,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稳步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而牧业和渔业的比重 稳步上升,反映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带动需求结构变动,进而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情形。同 期,服务业中的邮电通讯业、科技教育事业、旅游业等得到了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通过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 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改革的同时,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 小企业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国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 济运行环境也得以改善。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统一市场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的地方保护程度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下 降,阻碍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地方性法规得以清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迅速加强。 (三)、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 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格局。2004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 5亿吨标准煤,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输运体系初步建立,原油、成品油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区域性 管网,天然气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西电东送效果显著,区域电网得到加强。 ――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9. 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 2%降到2004年的67. 7%。优质清 洁能源的比重逐步上升。核电装机容量达到694万千瓦,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得到重视,燃料 乙醇商业化应用已在9个省展开,煤制油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始实施。 ――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地质复杂区 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矿 井,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从1990的65%提高到2004年的79%。电力工业,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 级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水电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能源节约和环保取得进展。按不变价格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16. 6吨 标准煤,下降为2004年的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以上。节能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能源领域环境保 护得到加强。 ――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市场逐步发育,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合理竞争、政府宏观调控 的能源体制正在形成。能源立法工作明显加强。 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通车里程约190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约50万公里。铁轨在历史 上第一次铺进了西藏。 “十五”期间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 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2001年6月开工,2005年10月铺轨完成;世 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气东输 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 镇;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2月全线正式商业运行;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 管道工程。 西电东送 开发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 浙江和京、津、唐地区;2000年11月首批工程开工,2004年9月南部电网通道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骨 干工程,变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为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西北、华北各地;2002 年12月东线工程率先启动,2005年9月中线水源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加高,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 段;通过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 中国大水网。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 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 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2000年我国人 均GDP 为856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 到1269美元; 2005年约1380美元。 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 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稀 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