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翻译《通典》选举五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9-10-28 1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MB 1000 可能会有人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10-28 1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通典。选举五》古代是用勋爵来奖赏功劳,以才能授予官职,因此职位与官员相匹配,近代则是用职位来赏赐功劳,因此官职与官员不相匹配。古代考量一个人的才能然后推举为士(有才能德行曰士),考量吏(古代官、吏是两种职位,有严格的界限)的才能然后任用,因此士人没有不做官的,官员从来没有缺乏官吏使用;近代则是官职的数量数倍于古代,士人十倍于官员,想要做官的又十倍于士人,所以士人没有官职,官员缺少俸禄,官吏侵扰百姓。古代王畿(朝廷直辖之地)方圆千里,千里之外,建立各个诸侯国,诸侯的官吏,自卿以下,由诸侯国自己选任。等到汉朝,除了太保、太傅、将军、相国以外,其余官职也是由诸侯自己任用的。州县典史和县尉等官职都是由当地官员选用提拔。像公卿等职位是由相国任用。蕃邦的官吏也是当地诸侯(指蕃邦君主)选用。然而当地官员只能从所属官吏中选拔人才,范围十分狭窄;这也导致所选拔官吏不十分恰当。近代虽然有封爵,但有爵位的人却没有封邑(指有爵位但没有封地),天下所有政事全部决定于朝廷;官员的升迁全由吏部管辖。吏部按花名册授职仍然不能做到每个空缺都能及时补上官员,又哪里有时间能够到民间采访贤良之人,考察每个官员的政绩呢?二种方法在当时都被指斥他们不完善,但人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缺点,所以这里详细记下二者的缺失。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又曰:官职有大小,才能有长短,才能长的任命为大官,才能短的任命为小官,这样职位与官员相匹配,而功劳与职事都能兼顾。因此孔子说孟公绰可以很出色地作为赵魏的家臣,却不可以做滕,薛国的大夫(大夫职位高于家臣)。近代任用官员,选拔过程十分简略,但却任命官员做各种职位,一个官员,往往各个官位都做过,这就像委任子游、子夏处理政事,用文采来考责冉有和季康子,多么荒谬啊。因此官员不能发挥他的特长,官职不能发挥他本来的作用。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因此,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每个家庭都有世代从事的职业,每个诸侯国都有世袭贵族,孔子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如果一个医生不是三代从医,就不吃他开的药方。)”史墨(晋国大夫,以熟悉典章著称)曰:“古代的官员,世代从事一个职业,早晚都钻研这个职业,只有临近死亡的时候才放弃自己的职业。”因此我们知道职业如果不是世代从事,则不可能十分精通。这就是周朝得到人才的途径。过去帝尧时代,和、羲四人为四岳掌管天地,刘累负责驯养龙(龙在古代为真实存在的动物,可以驯养,食用,骑乘,但具体为何种动物有争议,不过应该为某种长寿而水路两栖的动物)事宜,籍氏管理户口,庾氏和库氏分别负责管理财政和库房积蓄,制氏负责铸钟(钟代表乐,教化)就是这样的例子(这几个都是一个家族世袭官职的代表)。等到后来,用诸卿和大臣执政,扩大私家(指大臣家)的实力,损害公室(指诸侯财产和公有财产,先秦时期存在大量公有财产,如山林、河川等不适宜耕种的地方),导致齐国最终被田氏家族取代,鲁国公室弱于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以世代为官的卿取代世袭官职(卿的权柄极大,并且不是按不同职业划分,而是总揽政事),却没有世代从事一种职业的制度,医、工、筮(占卜)、数(与数学有关的计量土地事宜),后来他们渐渐消失,以致式微,大概是因为这吧。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所以老子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很善于救人,所以从来不舍弃人;。。。。)”不善于用人的人,就像驱使千里马去捕老鼠,让鹰去守护肉块;千里马捕老鼠,终究没有收获,但马能日行千里的本事却荒废了;鹰守肉,(老鹰把肉吃了)死有余辜,但鹰善于捕猎啄食的本事却没有了。裁剪一块一尺大小的帛,锯方寸大小的木材,不让左右的人做这些工作,一定要找好的工匠来做这些,因为裁帛、刊木这些工作不是左右之人所擅长的。一尺大小的帛,方寸大小的木,很微小的事物,但却非良工不能做这些,何况帝王的辅佐,管理国家的重任呢,怎能不谨慎选择适当人选呢?所以建筑高楼先要选好木头(各种不同的木头),然后选好材。治理国家先要选任辅佐之人,然后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好的木匠建房,肯定选大块木料作为栋梁,小块木料作为榱橑,如果选择恰当,尺寸大小的木料都能使用上而不用舍弃,这是善于计算木料的好工匠。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洋州刺史赵匡在其《举选议》中说道,过去夏商周三代封邦建侯(的时代背景),是与今天(郡县制)不同的。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请允许我从汉朝开始说起。汉朝任用官员,除了诏命任用和地方推举秀才两种外,其余的官员如丞相府、各个寺卿和郡国的下属官员,都听任主管官员自己任命。所以天下的士人,在家中读书悟道,而各级的征召文书一齐来到,也正因为此,士人专心于名节(品德和节操,只有品德高,才有名声,名声好,才有征召),各地的风俗也因此得到遵循。(三国)魏国创立九品中正制度,以中正(官职)管理人才的选用,由此,势力大的家族门第高,出身寒门的人才则受到轻视。本朝(唐)选举人才,沿用隋朝的制度,这个制度延续已经很长时间,方法也越来越纰漏频现。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才能是通过不断培养和练习而成就的,这是很自然和本质的道理。今天高中进士(唐代科举分很多科目,进士科是其中一科)的人受到所有人的重视,而主考官判断的标准,实际上只是诗和赋的水平,十分追求花巧富丽,把这些本事当做贤能的品行,不但对于实际工作没有益处,更妨碍这些进士的正途(儒家经典);不但有碍于这些进士成为纯正平和的人,更增加他们的轻薄骄傲之意。倘若不是见识气度超乎一般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是不可能)单独超越他人,(至于)其余的人,都沉溺于自己所擅长的诗赋,被蒙蔽了自己的本源(指儒家讲的人性)。这时如果才想起启迪更正他们的本性,奖励那些有上进心的落在后面的人,就很难了。所以士人们很少有替国家前途思量忧虑的人,这是第一个弊端。又因为人的心智,本来有高低,而(泛指各种书籍)九流七略,书籍是数不清的。而且主考官询问的问题,范围没有限制,所以士人学习的时候,只求书中大概的意思。等到考试的时候,他们都希望能够偶然抽中自己读过的书,学生们学业之所以没有成就,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代缺乏真正向着成为人师(有品德之人)的学习,这是第二个弊端。学生们疏于解释经典,只是高谈阔论,玄而又玄。明经科(科举的一科)的学生读书,已经十分刻苦,很少究于经典的意思,又要背诵疏文,只能理解一些精华的部分(不能通篇理解),研习一些不且实际的文章,然而当代的法律规章制度,(因为学生)没有不是(因研习书本)见识短浅的,(很难掌握运用),等到他们(做官后)施政,(因为不懂法律制度)只能听任属下官僚摆布决定了。本人原创,如有转载,请声明出处。几天中抽出时间翻译了一下,难免失误,希望指正。另外不知道你是出于什么原因找我翻译这段文章,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