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东岸在新浪草根名博[杂文观点]推荐
感谢新华网博客首页推荐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让我们走出户外去看月亮,请市长熄灭公共场合的所有灯光……”
郑州市民曹天在自己博客上写了一首诗,倡议中秋节关闭景观照明灯,引发了网上热烈的讨论。
曹天的倡议是富有诗意的。“想象一下,在这个万家团圆、思古怀今的日子,我们关掉炫目的灯光,让喧嚣的城市沉静下来,在同一轮月亮下,我们怀念远方的亲人,悼念死难的同胞,梳理走过的征程,思考人生的方向,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确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而最能代表中秋节的符号就是月亮。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是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的,负载着深刻而又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也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哦的对象,并且长久不衰。唐诗宋词中以描写月亮为主题的诗词竟然占到四分之一,可见人们对月亮的关注程度之高。
是啊,在皎洁的月光下,中国人那根极其轻妙、极其高雅而又极其敏感的心弦,会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地拨动。一切烦恼和郁闷,一切欢欣和愉快,一切人世间的忧患,一切生离死别,仿佛都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借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到。
不过,今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还有这种赏月的情趣吗?!没有了!是高速畸形发展的高楼阻碍了人们望月的视野。
八年前,我搬家住在市中心苏州河沿岸附近的一幢高楼里。几间房间窗口朝南,视野开阔。初来时,远望可见人民广场电信大楼等一片高层建筑。尤其是夜晚极目远眺淮海路一片高楼灯光璀璨,心旷神怡。但不久,马路对面像雨后春笋一般耸立起了一排排高楼,真如上海话所说“像排门板”一样挡在面前。现在,原先清晰可见的美丽景色全然消失,只能天天和对面大楼面对面、干瞪眼。
那么,这种情形是否仅我所有呢?非也。同事朋友闲聊起来,大家差不多都有这种苦恼。尤其是还居住在高楼底下老房子的人更是叫苦不迭,万般无奈。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40幢;建于八十年代的有650幢;而九十年代十年间就兴建了2000多幢,其中仅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就有100多幢。自1993年以来,平均每天就有一幢高楼在上海崛起。根据上海市规划局的统计,从1996至2003年6月,上海全市8层以上的高层,包括经审批的已建、在建、未建的合计有6783幢,其中,18层以上为2655幢、30层以上的为587幢,如此规模的高层建筑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相比肩。如今,陆家嘴、人民广场、虹桥开发区、延安路沿线、苏州河沿岸都已成为上海高层建筑集聚的地区。



高楼包围下的老房子




举头望高楼低头看旧屋对面的月亮看过来
上海过去十年的高层建筑建设热潮对于缓解住房紧张以及空间容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数千幢高楼在推动上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那么过多高层建筑和过高容积率对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的威胁已经成为上海的近忧。高层建筑密集,直接造成城市密度大,进而导致道路压力大、供水供气紧张、管线铺设难度大等市政难题。数字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现状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纽约、伦敦和巴黎,略高于东京。就上海中心城区内环线以内的核心区而言,人口密度是东京的3倍,巴黎的1.74倍。而中心城区目前的功能、规模所产生的交通量,已经超出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和综合交通设施所能承载的容量,特别是内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已经超负荷运转。
上海的高层建筑主要还带来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的问题:
——造成城市原有通风廊道被分割阻断,城市局部热场变化。2800多幢高层建筑墙体的挡热和热反射效应使城市中心区蓄积了大量热量。从卫星遥感图像分析,上海中心地区热场中心(热岛)从10年前的3个增加到了现在的8个,而且有呈带状绵延分布的趋势,市内地面平均温度扣除气象因素,夏天升高约2度;
——大量高层建筑的无序发展,使上海市固有的代表性天际轮廓遭到破坏,许多比肩矗立的高层建筑彼此缺乏联系,完全忽视街道品质应当有的丰富感和人性尺度;高层建筑不再是城市风景线,而是让人讨厌的视觉屏障。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被笼罩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中。由于受到高层建筑的包围,苏州河变成了“苏州沟”,城市绿地如今成为“盆地”。
——高层建筑的高强度开发还影响了周边日照环境,引起居民纠纷。据统计,目前上海市因日照引发的信访量已占全市信访总量的第三位。



我没有看过上海现在有多少人家能在家里看到月亮的统计,但从以上官方介绍的情况可以判断,如今能诗意地看到月亮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如我这般居住在高楼之上的人家,在窗口只能看见一个始终残缺的天空,已望不见寥廓天空上一轮明月的不知有多少?我想,更多的居住在高楼群底下老房子的人家,尚且连每天能晒到几小时阳光都是“苛求”,对望见中秋的月亮更是奢求了。
曹天倡议“让我们走出户外去看月亮”,不知是否也出于考虑到了我讲的以上原因,但我想现在居住在上海的大多数人家而言,确实只能离开家门到户外看月亮了。然而,中秋的灵魂是全家团圆,看月亮应该是在自己家里的啊!我国的风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亮升上时,是合家聚坐高处,边食月饼瓜果,边赏玩月色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书中没有记载平民人家过中秋的方式,但从《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是晚老幼皆往高处,争先望月”来看,老百姓合家团坐,把酒赏月,是其乐融融的最好方式了。今天的中秋赏月,对大多数人家来讲,也是如此的。“结饰台榭”、“争占酒楼”玩月的毕竟是极少数,去户外如上海外滩、公园和大型绿地(这都是好地方,又可赏月又不花钱)也毕竟是少数。
据说,曹天的倡议已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且也已有先例。2007年9月24日晚8点(农历八月十四),上海外滩及浦东建筑群,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哈尔滨中央大道、西安钟鼓楼广场、重庆朝天门码头、南京夫子庙、武汉汉江滨江风光带和深圳世界之窗这8个城市地标,同时褪去了所有的美丽霓裳,隐入夜色之中。同时,当晚申城100栋建筑也实施半小时的集体熄灯。这正是富有诗意的夜晚,每个人将为此感动。但愿有兴趣的人们今年也能如愿。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只能在家看月亮了。能看见中秋月的人家,能否关掉电视一个小时,陪着老人和孩子过一个充满月光的诗意般的中秋节。如果在家看不见月亮的人们,只能心中有月了,“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因为月色还是有的。


2008年度新浪文化博客、锐博客及其他网站博客首页推荐文章当四大名著穿行过岁月——阅报随话(5)(新浪锐博客[第一阅读])改编四大名著需怀敬畏之心——阅报随话(6) (新浪锐博客[锐博客群])“考碗族”之幸与不幸(新浪锐博客[锐博客群])(新华博客[原创]、文学博客网)传统戏曲中元宵灯节的风俗残照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文学博客网)《咬文嚼字》挑错是种关心——阅报随话(10)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大难临头时的婚姻抉择(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新华博客[情感])别把校园当作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新浪锐博客[杂文观点]、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走近你还未去过的文化圣地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爱因斯坦如何应对“粉丝”狂热崇拜(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学术归宿”论折射国人对国宝回归的复杂心态(新浪锐博客[杂文观点])贾植芳先生的学术贡献和人格榜样——阅报随话(12)(新浪锐博客[杂文观点])民生顺口溜的问政意义(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新华网博客首页)灾难中,我们感受奥运的力量(新华博客首页)公开灾情真相为何能更加凝聚民心(新浪锐博客[杂文观点]、[情感·心理])古今荒政十二策的巧合与必然(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宽容,是要有底线的(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八十年代初这些“小事”惊动了朝野 (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这套书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新浪锐博客[文学·连载]、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山鬼也温柔(诗)——屈原《九歌·山鬼》今译(新浪锐博客[文学·连载])
《伤痕》一代文学的呐喊至今余音不绝(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朦胧诗曾引燃了中国诗坛“大爆炸”(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中国报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荣开端(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神话的传说寻踪(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新浪草根名博[文学·连载])
欢乐盛会里的战争阴影和伤痛(新浪文化博客[深度阅读])
“史上最倒霉的贪官”为何不值得同情(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杂文观点])(文学博客网)
为什么城市的窗口不再望见明月 (新浪草根名博[杂文观点]) (新华网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