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又遇生存威胁?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某报文娱新闻栏目刊登的一则消息,由于此报有不小的影响,以至于不少人向我问及此事,似乎有博客末日来临之兆。
据此报道:
——高晓松和池莉等名人已经高调退出博客圈。
——徐静蕾在遭遇博客出书的滑铁卢之后,欲悄然隐退,另起炉灶。她正策划在春节前后主编一本电子杂志《开啦》,此刊名与她的公司“鲜花盛开”暗合。她本人既是“主编”,又是“记者”。这本综合性双周刊不仅涉及文化娱乐、时尚人物,还将涉及时事政治。
——王朔则奔着商业目的而去也准备开办自己的电子杂志,他踌躇满志地说:“如果一天能有10万人,每人花一毛钱看我一次,一天就能挣一万元。”至于说到原因,报道说有三:
——大部分名人写博客都是“拉家常”,记载生活琐事、个人心情甚至曝光隐私。他们大部分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人气,获得网民或粉丝的关注。但是,在这种无序的互动过程中,难免发生误会造成名人的不满情绪。如果名气没有通过博客提升,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名人就可能把写博客当成一种负担。
——普通网民的博客,也是随意性太强,开始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时间一长,便味如嚼蜡。再说,写者挺辛苦,让人随意读,却没有一分钱的回报,都没兴趣了。
——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各种博客走不下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博客的“读者”和“观众”太分散,以至于投资方找不到明确的目标群体。写者、广告主、网民之间没有必然的定向关系,广告主不可能通过在纷杂的个人博客上投放广告实现其广告价值。而电子杂志收费页面经营者既可以与写作者分享点击阅读的收益,又可以吸引广告商,在定位相对明确的页面推出广告。
报道由此判断:
——如果说2005年是博客元年,那么2007年将成为电子杂志取代博客的元年。不少通过博客增加人气的各界人士正准备“息博”,随后开办自己的电子杂志,乃至互联网业内人士猜测,电子杂志的商业价值将很快超越名人博客。
那么,博客是否真的遇到生存威胁了呢?依我之见:未必。
理由之一,博客“其亡也忽焉”之说未免为时过早。从博客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博客尚属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大众中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潜力。再者,各大网站谁也不会放弃目前诱人的成千上亿点击率产生的巨大商机。当然,博客市场必将依照市场规律进行适当的调整,优胜劣汰,这是不容置疑。但讲博客集体降温,未免为时过早了。
理由之二,电子杂志“其兴也勃焉”之说未免过于乐观。何为电子杂志?报道说:“电子杂志与博客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做成页面在网上翻阅,内容便丰富多了。”电子杂志到底是啥东西,不知谁瞅过没有?把一种大家都还未普遍接受的网络文化形式,作为当年就将替代甚至超越博客的“超博客”,这位记者未免又言之过早了。
这篇报道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依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它想告诉我们“草根博客”两点信息:一是以后看名人博客要掏钱了:二是离博客市场收费制时代不远了。不是吗?以后电子杂志分为收费与免费两种,明星名人的电子杂志受追捧,点击一次便有真金白银入袋,写者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你没看到吗?明星们已经在迫不及待地、笑逐颜开地大把大把地数钱了,网站、媒体、投资者和广告商们已经在眉飞色舞地、额手称庆地满袋满袋地装钱了。
这里,记者犯了两个错误。一,博客不是明星名人之天下,而是大众和名人、“草根”与“精英”共同创造、和谐共处的网络文化园地。极而言之,博客可以无名人,不可无大众;可以无“精英”,不可无“草根”。二,博客市场收费制毫无道理。实际上,每一个做博客的人,直接地、间接地已支付了电脑厂商、电信公司等费用,更主要的是作为一名纳税人,我们是在享受国家对国民的一种公共服务的文化消费而已。做博以来,我总感觉现在不少媒体老是拿博客说事,恐怕蓬勃兴旺的博客抢了纸质媒体的眼球,他们长期依赖计划经济和行政手段推销发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说一句忠告:与时俱进,适者生存。此为万物生存发展之规律,亦是媒体生存发展之规律。
最后,再说一句: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