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留守娃摆脱生存困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留守娃在眼巴巴地盼着外出打工的父母快点回家(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弱水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推荐
谁来为留守娃摆脱生存困境
——阅报随话(61)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就在前些天,中国的“留守儿童”出了大事!
据媒体报道,11月12日8时许,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一家无证非法加工爆竹“黑作坊”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当场死亡1人,受伤13人,其中烧伤面积达90%以上的5人,烧伤面积55%至78%的5人,烧伤面积12%至40%的3人。在14名事故受害者中,除1名伤者为61岁的老人外,其余13名均为小学在读学生。据披露,其中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
另据媒体报道,11月16日,广东警方公开悬赏通缉50个命案逃犯,其中约三成的逃犯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甚至包括未成年人,大多数人都来自农村,这一显著特征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表示,农村留守孩子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
这些天,一个“全球媒体儿童日”大型公益直播活动,在世界六大洲展开了24小时的环球“接力”报道。主旨是体现媒体“关注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现在,一群着了火的留守儿童,哭喊着跑上了报纸的版面;一群被通缉的留守孩子逃犯,逃窜着跑进了电视新闻的镜头。这些严峻的现实逼视着我们:再也不能继续漠视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了!
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多万人。这是一个巨大而缺乏充分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群体,怎么管教和保护他们,成了当前农村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务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费用及远程往返路费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衍生出庞大的称之为“留守儿童”的群体。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计和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家庭生活的变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学习表现、内心情感等方面带来的是更深层的影响。
留守儿童都面临着父母监护缺乏的严重问题,现有监护的不力,让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面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等成长风险和隐患。这次贺州杨会村“黑作坊”爆炸事故,就是作坊黑老板雇用本村小学学生,利用上学和放学前后时间无证非法生产爆竹。学生们为挣点零花钱,甚至凌晨3点就起床做工。让人想不到的是,大多数跑到“黑作坊”挣零花钱的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知道孩子去当廉价“童工”。原因是他们的父母都到广东等地打工了,家里的老人又管不了小孩,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杨会村全村有70%的青壮年都在广东等地打工,小孩留在村上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由于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等原因,这些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应有的家庭管理和教育。
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的实地调查,他们认为我国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解决。如,留守女童承担着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易成为留守儿童中的脆弱群体。在留守女童当中,有47.2%要经常干家务,53.9%要经常或者不时地照料同样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对家人进行“逆向监护”。留守女童在社会支持获得方面同样呈现出一定的弱势,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体所忽视。这次杨会村“私炮”作坊爆炸事故中死伤的13名小学在读学生中,女生就占了11名。
再如,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虽有所保证,但其内心情感极易被忽视,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匮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儿童与外出父母间“亲情陌生化”的现象开始显现。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无助,心理压力增加,37%的留守儿童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家庭关爱的不足对留守儿童性格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又如,外出父母在留守儿童成长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子女重物质补偿轻亲情关爱。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的外出务工使得儿童成长中的亲子教育出现缺位和中断。长期、远距离的亲子分离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父母缺席”的现象,在外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内心和成长经历了解较少。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和儿童进行沟通或者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绝大部分外出父母表示自己无力对子女的成长提供帮助,只能通过金钱和物质上的满足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家庭中父母的缺位和亲情教育的缺失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还如,农村社区中赌博、网吧、人情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容易产生偏差和混乱。广东警方通缉的“农村孩子逃犯”,就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家庭监管缺失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孩子既缺乏关注,也缺乏管教,同时社会、学校给他们的关心也不够,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少年、犯罪少年。


下课了,家里没有爸爸妈妈在等着亲热一番


放学了,家里的重活累活在等着孩子们去干
爆竹“黑作坊”童工并发生群体性死伤的事件和广东警方通缉“农村孩子逃犯”事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逐步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空巢”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必将持续存在。从根本上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只有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或者儿童与父母的共同流动两种途径,而这些途径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短期内很难实现。所以,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有关方面当务之急努力做好相关工作。
比如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否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呢?能否加强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指导,向他们的家庭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当前,一些地方在留守儿童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比如,完善寄宿制中小学、创办托管中心、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等等,比较有效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各地能否予以总结推广。学校能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增设一些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能否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不要无意地把“差生”往歪路上推。学校能否想方设法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并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再比如我们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能否想更多的办法管理、教育、照顾、关心“留守儿童”呢?有条件的集体经济是否可以考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构,村委会是否应积极发挥组织倡导职能,对留守家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切实帮助。调查证明绝大多数社区村民有帮助留守儿童的意愿,村委会是否可以有效地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帮助留守儿童的具体活动。
当然我们孩子的家长和亲属,你们更要从保护好、培养好下一代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提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是否更切实地承担起监护好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哪怕多打几个电话、尽可能多回几次家,不要再让你们的孩子成为“不管儿童”了。
还有我们整个社会,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能否都承担起关心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义务呢?社会各个层面都应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政府是否可以在政策保障和组织协调上多作工作,媒体是否可以在宣传报道和社会动员上多作努力,企业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给予农民工教育子女以更多的关注支持,社会大众的志愿者是否可以在生活照料、学习帮扶、情感关怀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如果整个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和谐可亲的大家庭氛围,增进了孩子与社会各界亲密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将会在社会大家庭环境中重拾起关爱的。
国际儿童日,让我们在关注阿富汗儿童、黎巴嫩儿童、非洲儿童的同时,让我们在关注城市儿童“应试教育”、“择校热”等问题的同时,更将最深切的关注,投向中国的留守儿童群体。至少,他们也该是“国际儿童日”的主角。

博文推荐链接
谁来为那些留守娃摆脱生存困境(图) (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
谁来为留守娃摆脱生存困境 (博客日报首页“建言献策”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