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银发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对老人正蹒跚行走在街上(图片摘自网络)
感谢弱水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声音]栏目推荐
感谢新华博客首页[时政·国际]栏目推荐
感谢博客日报首页推荐
应对“银发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阅报随话(54)
你听说过“人口红利期”这个词儿吗?你知道“人口红利期”一旦“关闭”的严重性吗?这是我看到《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报道后的引发的好奇和担忧。
查询“百度”,得知所谓的“人口红利期”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化速度,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同一时期内都比较低,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投资增加和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这段时期在人口学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期”。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数据,200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4亿,到本世纪40年代,将达到峰值3.2亿。届时,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专家预测,中国人口红利期将在2033年关闭。之后,社会总抚养比迅速上升,在本世纪后50年,达到80%以上,意即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个人。现在,距离这个窗口期,只有24年。
如此而言,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未富先老”的中国显然准备不够——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而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如何抓紧时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其实,对“银发浪潮”的到来,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政府还是百姓,都是日益迫切感受的。
据北京今年统计,全市目前老年人口数量为254万,占人口总数的15%,年平均增长率为4.9%,呈现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特征。根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50万,2050年将达到650万。据上海今年统计,上海老年人首度突破300万。公布的数据预测,到2010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312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3%。2011年至2030年是老龄化人口迅猛增长期,在这20年间,60岁及其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至2030年将猛增到561.2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78万人,最迅猛的是2017年,当年就增加24.64万人。有专家称:“这一时期,上海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将为世界之罕见,从图形上看,犹如原子弹爆炸时形成的蘑菇形,而这批老人都是20世纪5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对任何一届政府产生一个严峻考验。”就我们每个家庭来看,“421”家庭形成了一对夫妇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的格局。家庭养老负担重,已成为每一个家庭面临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这个发达国家无法避免的问题,在我国也悄无声息的来了。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我认为应对之策首要是确保社保养老基金体系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对于目前本就负担很重的各地政府财政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上海这样的老工业城市,目前是1.5比1的赡养比,也就是说每3个在职的要养2个退休的(全国平均赡养比是3.2个人养1个人)。在2008年上海市本级支出执行数994.5亿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172.2亿,在16个大项支出里,仅次于230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那么,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政府财政稍有不慎,社保养老基金体系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就有可能受到威胁。所以,各地政府要作出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规划,确保未来高峰期间,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居家养老服务员正在老人家中做家务养老院的老人们正在餐厅用餐
与此同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应对“银发浪潮”的重要问题。现在,从政府到群众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全国老龄委一项关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的调查显示,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自我照料。过去,发达国家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养老院,后来发现,集体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和精神需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推行“就地养老”,把老年人在家居住与社会提供服务结合起来。2000年,我国开始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目前,大部分大中城市已不同程度地开展该项工作。但居家养老目前还未被老年人广泛认同,市场需求不足,缺乏规模效应。服务商对老年人需求认识不够,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够细化,供需存在脱节现象。现有的一些具有市场运作雏形的服务项目,布局过于零散,经济上缺乏规模效益,这样一来导致服务价格较高,老年人承受不起,无法扩大市场范围;二来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亏损经营,难以长久发展。同时,缺乏专业化服务队伍也是一个软肋。目前我国对居家养老服务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居家养老服务员多被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较低。不仅难以吸引专业护理人员,大中城市的本地人也不愿从事该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又存在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等问题,服务人员少、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服务质量。
按照行话,养老服务格局有个“9073”的结构。也就是说,90%的老年人要由家庭供养。有7%的老人虽有养老金,但是家里面没有人照顾他,就为他们提供一种在家的社会服务,叫做居家养老服务。另外,还有3%的老年人,特别是生了重病需要长期卧床而家庭无法承担照顾的,则要提供养老院、护理院等。这样一种格局,是要让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能够来为老年人的养老进行服务。另外,随着年龄、健康等状况变化,人们在哪儿养老的选择也会改变的。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比例已达49.7%,其中,1/6老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或因孤单而愿去养老院。然而,目前能接纳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和设施非常有限,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相去甚远。所以,在居家养老为主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养老院、老年护理医院等养老设施的建设。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对策,还在于老人及其家属养老观念的转变。其实,居家养老是家庭、社会、政府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既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也包括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老年人晚年幸福,要早作准备,要有“三老”——老友、老窝(住房)、老底(存款)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当然,我们更希望国家得到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养老事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健康发展。因为大批工薪阶层的老人,只有靠不多的退休工资过活,他们只能靠政府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才能保证安度晚年。
“银发浪潮”来了,我们担心但并不害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只是整个社会包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老人和自己的养老问题早做一点准备和努力就是了。

推荐文章链接
应对“银发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新浪草根名博)
应对“银发浪潮”,准备好了吗?(新华博客)
应对“银发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博客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