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山主席:谁死,也不会感到幸福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几天,网友针对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兆山的作品《江城子》,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口诛笔伐,震天动地;批驳谩骂,雷霆万钧。我曾和王主席有一面之缘,印象不错。其人有临沂汉子的朴实、热情,一片乡土气息,倒没有什么官老爷相或奸贼相,我不同意网友关于王主席“没人味”、“无人道”、“王兆山就是找扇”等的评价。我认为,王主席是个不错的人,但这次他写的这篇作品确实不好,完全有错误。王主席作为沂蒙革命老区人,作为颜真卿和诸葛亮的老乡,作为一个不错的作协领导和专业作家,应该站出来坦率的承认错误。写的不好就是写的不好,错了就是错了,相信王主席有这样的胸襟。
王主席的作品我看了,其作品的主题没什么问题,上阙赞美党、政府、人民,下阙赞美解放军和民警,讴歌奥运,完全无可厚非。但我认为,王主席创作切入的角度和创作思路上有问题,因而招致众怒。
王主席作品的切入角度是“灾区死难者”。以灾区死难者的口吻,侧面写出灾区民众对党、政府的感谢之情。王主席这样为“灾区死难者”代言:地震是天灾,我死了没什么可抱怨的。党和政府这么好,我死了也很幸福。解放军、民警那么好,我如果活着会感到满足。我虽然死了,但我还盼北京奥运成功。——乍看上去,似乎这是一种“创新”,非常新颖独特。但王主席的“创新”,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人性:人都恶死而乐生。正常人谁都不愿意死,谁都不希望死,谁也不会觉得死亡是一种幸福。尤其是作为活着的人,认为在地震中死去的人幸福,更是失去了人性,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而且,“我死了没什么可抱怨的”、“我死了也很幸福”、“我虽然死了,但我还盼北京奥运成功”这样的话,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不符合我们这个民族的审美习惯。尤其是“幸福”这个词的选用,典型的乱用、完全不恰当。
所以我认为,王主席的整个作品是失败的。党和政府应该歌颂,但不能用这种方式歌颂;在灾区群众痛失亲人、心如刀绞之机,用“灾区死难者”的口吻赞颂,显然不合时宜、不合人性、不合常情。其他诸如格律不谨严、选词不考究、语言不流畅等技术层面的错误,也应该值得王主席注意。
不仅王主席的作品完全错误,应该批评,而且发表王主席作品的编辑、总编辑没有严格审稿、思想糊涂,也难逃其咎。把王主席不好的东西发出去,不仅仅给整个救灾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而且给王主席也带来了麻烦。不好的东西,不管是谁的都不应该发。表面上看是尊重王主席,实际上是害了王主席。
从王主席的“江城子事件”,我觉得写东西的人,最起码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训:
一,党和政府需要真实的赞美和歌颂,不需要应景的吹捧和虚伪的奉承。我们党的基本宗旨是:实事求是。
二,文学创作要大胆创新,要提倡别具一格,但创新要符合民族心理习惯。凡背离中华民族艺术欣赏习惯的创新,都是瞎创新、乱创新,都不符合中国国情。
三,文学要贴近人民,不仅仅是贴近外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贴近人民的心理、心灵,即所谓贴近民心;文学要贴近实际,不仅仅是贴近外部的实际,更重要的是贴近人民的心理实际。
四,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贴近民心,更重要的是贴准民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