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宾四)是如何教学生治学做人的?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郊外的桂花开了,香溢乡野。宾四率研究所的学生们,徒步旅行几十里,兴致勃勃的去赏桂。在路途中,宾四谈兴甚浓,他喜欢在交谈与散步中,随时随地在各方面引导学生。他常强调治学要向大处远处看,切忌近视,或规模太小。据严耕望《日记》所载,宾四此日说:
“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现在一般青年都无计划的混日子,你们有意读书,已是高人一等,但是气魄不够。”
他用手指了指在近旁的钱树棠与严耕望,接着说:
“例如你们两人现在都研究汉代,一个致力于制度,一个致力于地理,以后向下发展,以你们读书毅力与已有的根底,将有成就,自无问题;但结果仍只能做一个二等学者。纵然在近代算是第一流的成就,但在历史上仍然要退居第二流。我希望你们还要扩大范围,增加勇往迈进的气魄!”
严耕望听了宾四一番话,确也信服,是啊,做学问基础要打得宽广,但又觉得大本大源的通贯之学,实非常人可做到,一个人天资有限,求一隅的成就,已感不易,若再奢望走第一流路线,恐怕画虎不成反类狗!宾四说:
“这只关自己的气魄及精神意志,与天资无大关系。大抵在学术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资,因为聪明人总无毅力与傻气。你的天资虽不高,但也不很低,正可求长进!”
这时钱树棠插问:“梁任公与王静安两位宾四如何?”宾四说:
“任公讲学途径极正确,是第一流路线,虽然未做成功,著作无永久价值,但他对于社会、国家的影响已不可磨灭!王宾四讲历史考证的着眼点很大,不走零碎琐屑一途,所以他的成绩不可磨灭。考证如此,也可跻于第一流了。”
宾四的很多话看起来随意所发,漫无所指,实际上却是有心训喻。他对学生们说,治学志当存高远,不必拘泥于小的枝节或眼前得失。他曾手录南宋胡宏语所书之条幅:“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小用者谋利计功。”
他说:“一个人无论读书或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一个人的意志可以左右一切,倘若走来就是小规模的,等到达成这个目标后,便无勇气。一步已成,再走第二步,便吃亏很大!”
宾四认为,在学术上要敢干同高手比,同有成就的前人比,立意要高,功夫要深。他说:
“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要著!……要存心与古人相比,不可与今人相较。今人只是一时的人,古人功业学说传至今日,已非一时之人。以古人为标准,自能高瞻远瞩,力求精进不懈!”
宾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些学者,颇有批评,认为他们治学不踏实,好虚名,一旦成大名,更无时间与精力做学问了。一次晚餐后散步,严耕望向他汇报,愿以毕生心力完成《中国政治制度史》这一部书,宾四听了极为赞许,连连首肯,并说:
“近人求学多想走捷径,成大名。结果名是成了,学问却谈不上。比如‘五四’运动时代的学生,现在都已成名,但问学术,有谁成熟了?第二批清华研究院的学生,当有名师指导,成绩很好,但三十几岁都当了教授,生活一舒适,就完了,怎样能谈得上大成就!你如能以一生精力做一部书,这才切实,可以不朽!”
宾四似乎很忌学者成名。当时他在学术界、在社会上、名气日盛,邀请讲学、讲演的人很多,同他三十年代前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一次晚饭,宾四在花园前庭散步,碰到几个学生也在那里,就闲谈起来,谈到中国学人读书不易时,宾四颇有感触的说:“中国读书人在未成名之前,要找一碗饭吃,都不太容易;一但成名了,又是东也拉、西也拉,让你不能坐下来好好安心读书!”(严耕望:《求师问学六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