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心?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修身养性在于端正心思,是说当我们有所愤怒的时候,心就不是正受,有所恐惧时心也不是正受,有所偏爱时心也不是正受,有所忧心、牵挂时心也不是正受。心思没在那儿,虽看到却不会注意,虽听见却不明白,吃到嘴里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就是为什么说修身养性应该要先端正心思。
忿懥,愤怒的意思。“身”有所忿懥,朱熹采纳程颐的说法,认为当作“心”。我不同意。因为这段提到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可称之为“四偏”,都是“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尽管这些心理状态也是由于心性的作用而产生的,但不能直接等同于本心。儒家所谓“发明本心”,就是明明德,可见心性本自清净,若能觉悟,烦恼亦是菩提。但是,菩提却不是烦恼!这话不能反过来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好比是浪花、浮沫,本心好比是海水,其性无二,但作用特征不同。所以“身”作“自身”解释。而“正心”之“正”,其实是“返复”本心的意思。身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心的“正受”就被破坏了(不得其正),就如同水波未平,不能现月影。“正心”是知妄即离,明觉其本真状态。所以用“身”之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以示“心”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朱子语类》卷第十六《大学三》,朱熹解“正心”章说:
人心如一个镜,先未有一个影象,有事物来,方始照见妍丑。若先有一个影象在里,如何照得!人心本是湛然虚明,事物之来,随感而应,自然见得高下轻重。事过便当依前恁(nèn)地虚,方得。若事未来,先有一个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之心在这里,及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之事到来,又以这心相与滚合,便失其正。事了,又只苦留在这里,如何得正?
这段话问题十分严重,必须严肃地指出来。人心如镜,见物方照,不是说人心真的像镜子一般有个实物,而是在对境起心时,才知道心性的“观照”作用。所以说见一切相,即知一切性。人之所以“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便是心随境缘而起,就已经是镜子照物那般了。朱熹说“若先有一个影象在里,如何照得”、“若事未来,先有一个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之心在这里”,无疑是将“心”与“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分作了两个,好象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外别有一心可正。所以朱熹理解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完全是错的,“心”与“忿懥”等的关系并不是镜子和影子的关系,而是水和波的关系,本来是一不是二。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是心之用,“常无恰恰用”,缘来则应。所以此四者并没有高低、褒贬之义,只是子思指出这几种状态都不是心性的本来面目——不得其正。所以“正心”就是“复性”,要懂得“常用恰恰无”,缘去不留,不可因“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四偏”状态迷失清净本心,而宜保有一份平常之心。“平常心是道”,一句话已经概括了这段“正心”章!所以“正心”不是离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种状态之外,单独“正”出一种“更高的”境界来,而是就以上四种状态不等,追源复性,常觉不迷。故朱熹讲“人心本是湛然虚明”几字,恐怕一般人会被其误导。实际上,人心缘起性空,哪有“湛然虚明”可得?“湛然虚明”也是心性起用时的一种状态罢了,真正的体性玄之又玄,不可用言语文字形容,这一点大家千万留意。
“心不在焉”,心怎么会不在呢?难道成“空心人”了?当知此“不在”非彼“不在”,而是“迷失”的意思。当“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情况出现时,我们应该及时知道这并不是心性的本来面目,而是随感而应,如戏一场,因事缘境遇不同而呈现出的假象罢了,如果我们迷失其中,忘记了心性本来清净澄明的面目,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限制了心性的无上妙用。这里的用词相当精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们在看电影时,有没有看到前排的座位?有,但我们“不见”。有没有听到隔壁有人轻轻说话?有,但我们“不闻”。相反,如果我们仔细注意周围的观众,那么对电影的内容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所以子思对心性“寂体全照”的作用了解得非常透彻,这才是心之正受,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执着于一隅,如镜花水月,执持为真就会导致“心不在焉”。
对照前后文来看,诚意就是慎独、不自欺,指能够真正守死在善道上。正心则是在日常待人、接物中,对内心所起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一切情境觉而不迷,知道这只是随境缘而变的暂时假象,我们的“本心”从来都在清净常照当中,本来无染无偏,这就能帮助我们回复一颗平常心。而修身养性不正是以这样的平常心为前提吗!所以说“正心”就是调心,保持平常心。怎么调?就在心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时调。“不怕念起,就怕觉迟”,随时在心性失去常态时,觉知其如梦如幻,虚而不实,不执迷其中,而不是在此四种状态之外,还别有一心可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