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去旅行# 没有高铁,没有快捷酒店,没有旅游手册,古人照样玩转旅行。人在旅途,究竟如何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1: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恶劣天气、劫道匪患、衣食住行、这些出门难题,古人该如何解决?根据历代史料、游记、诗文汇总,《中华遗产》8月刊特别策划虚拟了一位明朝人物杨二郎。我们的虚拟主人公杨二郎,生活在“旅游热”席卷全国的明代。他即将从北京出发前往南京,展开一段妙趣横生但又状况百出的旅程。不如,就让我们跟随杨二郎,去看看古人怎么旅行。择吉日二郎出行整行装有备无患三月的癸酉日,初三。这是明代北京城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但对于居住在这座城市东南一隅的杨二郎来说,却非同寻常——一次期盼已久的“南京端午龙舟游”启程在即。明代时,南京秦淮河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久负盛名,杨二郎此行就是为了一睹百舸争流的风采。对未知旅程向往不已的二郎,天刚蒙蒙亮,就爬起来梳洗准备,却还是不时被母亲催促道:“早些上路,莫误了吉时。”母亲所说的“吉时”,指的是当天的寅卯时(03:00-07:00点)。按照当时热门的出行占卜书籍《六十甲子逐日吉凶》的说法,三月的癸酉日“出行人家,有酒有禄”,又以寅卯时最佳。杨二郎一家和时人一样,认为择吉日出行,是保证诸事顺利的第一步。
这种卜行择吉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殷人用甲骨问卜征伐畋游。直到晋代,行神祭拜还是人们出行前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就连倡导实学科考的徐霞客也不免从俗。在他决定入滇道路时久久不能决断,最终求助于占卜,遵从卜辞选择了从广西、经贵州进入云南的路线。不过明代时,人们已经不必每逢出门都兴师动众地求神问卜,一批专门为出行准备的问卜书籍开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阅查询即可。除了杨二郎参考的《六十甲子逐日吉凶》,《逐月出行吉日》也颇受欢迎。
“把行李担出来。”杨二郎向随行的的一名小厮唤道。古人旅行甚少独行,一般都会携带家奴,又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个照应。著名的旅行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的。仆人队伍更为壮观的也大有人在。明代喜好游历的官员邹迪光,在游苏州诸山时,从者四五人。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来啦,公子。”只见小厮挑了沉甸甸一担行李走到了外院。为了解决一路上的衣食住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杨二郎的行李里都备了些什么?
小厮肩头扁担的一端是一个衣箧,里面装了衣、泥鞋、雨衣、斗笠、被、枕、手巾、足巾、洗漱用具、剪刀、梳子、蜡烛。另一端的行箱里摆放着一些饼饵、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比如: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术的说法,这些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另外空了大半个箱子,以便装载沿路购买的特产、书籍等。
要说杨二郎的行李可真是不少,但也确实必要。莫说唐代以前与旅游相关的资源,比如旅店、餐饮等比较贫乏,即使在商品经济发达,旅行成风的明代,除了城市和江南部分地区外,服务要素仍然是比较稀缺的,出门在外难免遭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尴尬。即使有旅店投宿,水平也良莠不齐。有些设施、服务都十分简陋,仅能提供栖身之处,不仅洗漱用具都需自备,饭食也要自己动手。比如明人于慎思游鉴山,山中既无人家也无旅店,只得宿歇在池边茅草藤树下。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事前准备不周,恐怕就要窘态百出了。明代文学大家袁中道在《桃园游记》中,就记录自己有一次出游桃园,最后却因“薪米渐不知”,而草草结束了旅行。
可见整理行装对古人旅行而言,是多么至关重要——行李收拾周全与否,甚至决定了旅行的长度。杨二郎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特地参考了“资深驴友”沈括的《忘怀录》。在这本书中,沈括不仅详细记述了自己出门所带物品,还教授了怎样挑选马车才舒适,怎样布置才利于沿途观赏风景,无异于一本“旅行教科书”。
节选自《中华遗产》8月刊《古人如何去旅行》,更多精彩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