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杂说”之一百五十五:《急于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好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21-12-18 0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封皮|转移专辑|旋转|删除


孙女、外孙小时候,我带他们在小区内养鱼池旁边玩耍。
《急于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好吗?》
赵忠心
赵教授:您好!
今天是周末,儿子响当当不用上幼儿园,早上起来,就和妈妈一起坐在家中的地上玩起了套塔。响当当边搭妈妈边在一旁指导他:“搭的时候,要先搭大的,再搭小的,这样才能越搭越高。”响当当听着妈妈的话很快就搭好了。
响当当想看书,他拿起了一本数字书,翻开第一页是一只鸭子,旁边还写了一个个数字“1”,响当当数了数,然后的大声地说:“1”。翻开第二页上面有两只鸭子,旁边还有一个数字“2”,响当当刚要数,就听见妈妈说:“不用数了,有两只,你看旁边有个‘2’”。响当当一看,真的是这样,就翻开第三页,指着三说:“妈妈,有三只小鸭子。对吗?”“真聪明!”妈妈高兴的表扬响当当。
响当当看到桌上的苹果,就合上书去拿苹果。苹果有青的有红的,响当当刚要伸手去拿青苹果,又被妈妈制止了,“吃红的,青的可酸了!红的甜。”响当当看看,拿起红的吃了,妈妈觉得又一次成功地帮助了响当当,高兴的笑了。
请问:如此帮助真的对孩子好吗?我们怎样的帮助才是孩子真正要的?
赵忠心回答:
家长具有教育意识是好的,但不能操之过急。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有很强烈的教育意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及时地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和生活常识,培养孩子的能力,这很好。
因为孩子小时候,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新鲜的,渴望了解,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有一种天生的探索精神。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教师,及时地使孩子认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教孩子掌握一些能力,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这种机会,不是总是存在的,不能错过。
但同做任何事情一样,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要看情况,适时地给孩子传授知识。太迟了,错过了机会,那不好;太着急了,机会还没到,同样也是不好的。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过迟和过早都是效果不好的。比如,孩子还没有探索某种事物的欲望,家长强行传授知识,孩子没有兴趣,这就是揠苗助长;孩子有了探索某种事物的欲望,家长不敏锐没有发现,错过了机会,也是一种损失。应该是适时、恰到好处。
响当当的这位妈妈,能在双休日抽出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这还是值得肯定的。但家长的做法,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要等待“最佳教育机会”
比如跟孩子一起“搭套塔”。可以先让孩子自己看着搭套塔的图案搭,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孩子如果能够自己独立搭起来,让他自己继续搭就是了,家长不要干预;如果搭了半截,还没搭多高就垮塌了,在这个时候再告诉孩子“要先搭大的,再搭小的,这样就不会垮塌”,可能会比先告诉搭套塔的方法效果更好。
因为当套塔倒塌的时候,孩子脑子里必定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倒塌了呢?”孩子正在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时,此时告诉孩子,犹如“及时雨”,孩子更容易理解、接受,印象更深,收获更大。
这就是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这是说,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点拨、启发。
孩子有过搭套塔失败的实践,再与成功的搭法一对照,孩子会从中体会得更为深刻一些。这就是要家长学会选择、抓住“教育机会”的教育艺术。
什么是“教育机会”?就是恰倒好处的教育时刻或场合。此时此刻实施相应的教育效果最佳。
什么时候是“最佳”?就是最好,事半功倍。教知识一定是在孩子有“学习欲望”的时候。在孩子还没搭套塔,没有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会以为很容易,认为不需要什么规则,不用学什么知识,这就不是很好的教育机会。没有求知的欲望和要求,就不是教育机会。
而当孩子在搭套塔失败,遇到困难的时候,心里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积极思维,想知道怎么搭才能搭得高,才能不垮塌。此时此刻及时告诉孩子搭套塔的规则,就有如雪中送炭,自然爱听家长说,也会印象很深。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是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他反对”一言堂“、“填鸭式”式“满堂灌”的做法。
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心态不大好,突出的问题就是太着急,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心里有想告诉孩子的知识或生活常识,有点儿憋不住劲,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其实,这样并不好。
您想啊,别人不想求人帮助的时候,你非要去帮助,那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给人添乱吗?人家能不烦吗?不要着急,心态要平和,要耐着性子等待教育时机出现。当然也可以“创造教育时机”,就是人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但最好是没有人为的痕迹,让孩子不觉得是强行灌输,这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
要多给孩子留有“自悟、自学的机会”
响当当的妈妈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也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孩子1、2、3这几个数字都能数得出来,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数,非要急于替孩子说出答案呢?
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是教得越多就越好”。教得多了,不该教的也教了,就有点“越俎代庖”的意思,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悟、自学的机会,阻止了孩子主动的积极的思维。
看来,您这个家长有点急脾气,心里存不住事。北方有句俗语:“猴养孩子不等毛干。”就是遇事太着急,急不可耐,跃跃欲试,沉不住气,不吐不快,非得抢先说出来或着手做不可。这样做,往往说的、做的并不是最佳时机,效果要打折扣的。
要多给孩子留有“自悟、自学的机会”,不要都让家长的操之过急给挤占了,剥夺了。孩子自悟、自学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给占用了,这是损失。您看,凡是家长教的太多的的孩子,一般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发展的后劲。因为家长的不耐心,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无意中给压制了,发展的后劲给消磨掉了。
响当当“吃苹果”的事,也可以有两种指导方式方法。妈妈在孩子还没有拿到苹果的时候,妈妈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哪种酸,哪种甜,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吃到不好吃的苹果。这是一种教育方法。
但再遇到这种情形,我建议也可以试用另外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亲口尝一尝苹果或其他水果的滋味,然后再告诉他选择水果的方法。也许通过亲身体验后再告诉孩子选择水果的方法,孩子的印象会比“事先告诉”更深刻一些。
总之,家长培养教育孩子,教孩子生活常识或知识时,要讲究“教育艺术”。要克服操之过急的毛病,要学会等待机会,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实践,多亲身体验,在实践和体验中提出问题,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再教,效果会更好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