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是什么意思?(古代文学)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6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科举是为了选拔官员. 考生须有才能, 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重要的是背景. 背景不清, 来路不明的人, 没人敢用. 也不便管理. 于是出现了"官管官"的保举制度. 一但某官造反, 保举人也受牵连, 有体察不严之罪.应考的目的是当官, 当官必须有保举人, 而被保举的人通常是可靠的老部下. 好知己. 而最可靠的人是自己的门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各级官员广招门生, 而主考官通常由权力最大的国家重臣担任. 保举权也最大.因此, 投其门下是众考生的首选. 这对结党,营私,舞弊提供了便利. 但这是封建制度最有效的管理办法. 恩师与弟子并非师生关系, 而是愿管和愿被管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恩惠与效忠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政府采九品官人制度,行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寒门人士根本不可能与世族竞争。
唐代继隋而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现象大为改变。 在科举制度下,无论世族或寒门,只要参加考试,得以及第之后,做官的机会均等。做官以后,上焉者可以得行其治国治民的大志,下焉者方可改善生活,补偿其十年寒窗之苦。是以科举及第成为一般读书人努力争取的目标。但是能不能考上,考上能不能被重用,主考官起很大的作用。1.主考官能决定考试名次。考生为要达到及第目的,考试之前,要送作品(包括诗文等)于王公贵人以祈美誉。为了获得主考官的重视,唐代的举子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当时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这在当时称为“行卷”。唐朝的行卷之风非常盛行。
据记载,王维20岁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考中状元,他拿着自己的行卷投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的门下。哪知另一个文人张九皋先他之前已投在太平公主的门下,太平公主比岐王的权势大,她已经答应了张九皋的请求,把状元的名位给他。于是岐王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在一次公主举行的宴会上,岐王叫王维装扮成伶人,在太平公主席前弹奏琵琶,公主听了,赞叹不已。又见王维年轻英俊、风流倜傥、风姿潇洒,心中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公主问王维:“子有所为文乎?”王维即献上怀中的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急忙命王维换衣,待以上宾之礼。岐王便说王维希望此次科举考试能中状元,请公主多加关照。公主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果然中了第一名进士。唐代的取士,除了看考试的成绩之外,还往往需要当权显贵和知名人士的推荐,形成了一种唐朝特有的“行卷”的社会风气。行卷,就是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写在卷轴上,在考试之前呈送给显贵名流,通过他们向主考官知贡举推荐,杜牡就是因《阿房宫赋》而得到赏识而录取的,这种活动在当时是完全合法的。这种手段在唐朝盛行和当时考卷不糊名的制度也是分不开的,因为不糊名,考生的一切都是公开的,考官能在考卷之外参考他平日的作品来决定去取,能使文人暂露头脚。唐朝文学的兴盛和官场上文人众多也是有关系的。2.及第之后,又要拜谢主考官的大恩,尊为恩师而自称门生。主考官为将来得到协助,亦必尽力提携其录取的门生。所以,所谓的恩师,不仅是其才能上的欣赏者,而且更是仕途上的提携者。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科举考试的两大变化是糊名与天子门生。糊名是针对唐的行卷之风形成的。所谓糊名,就是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内容反转折叠密封,目的是为了防止考官作弊。但考官通过考生的笔迹或考生留的暗记还是可以作弊,因此就有了进一步的誊录,宋朝专门设立了一个誊录院掌管誊录事务,考生交卷后,监考官即进行糊名,糊名后的考卷送誊录院,书吏将考卷抄成副本交考官批阅。与糊名和誊录相关联的还有个锁院的制度。为防止干扰,考官一经任命,就进入贡院办公,与外界完全隔离,评卷结束才解禁。天子门生是说皇帝亲做主考官,即实行殿试,考生算是皇帝的学生。唐代同科新进士称主考官为恩师、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同僚加上师生关系,很容易结党营私,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不利的,赵匡胤有鉴于此,就自任主考官,把这个让考生感恩戴德的机会留给了自己,于是所有新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这对巩固皇权是十分有利的。宋代是文人执政,军队也由文人来管,虽然仗打得不怎么样,对恩师皇帝确是忠诚的,加之疆土狭小,控制的都是富庶地区,官员待遇丰厚,政权内部应该说是历代中最为稳定的。宋代文学典雅,不如唐代文学丰富浪漫,和宋代文人悠裕的生活不无关系。宋代科举取士,录取比例远远高于唐代,宋仁宗时,又“进士殿试,皆不黜落”,殿试只是排排名次。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始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前三名),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北宋时,一甲的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三人都可称状元,南宋时,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这称呼一直延续到清末。明清的科举考试更趋完善,考生的名称也特别繁多,赞同8| 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清代主考官取录的生员、举人、进士,对考官终身执弟子礼,自称门生,呼考官为恩师是很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科举都有门第这一说,当考生被提名,也就成为这名考官的门下,也就结成了一党子,于是提名者往往以恩师相称!历代科举考中之后,考生都要拜谢主考官的大恩,尊为恩师,自己则称门生。主考官为将来得到协助,亦必尽力提携其录取的门生。所以,所谓的恩师,不仅是其才能上的欣赏者,而且更是仕途上的提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师就是弟子对老师的一种尊称,意指老师对自己的教化之深、弟子对老师的尊崇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黄浩恩 大师赛的撒发生打扫打扫打扫范德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9-6-13 2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古代的一种习惯用于建立党派的也是为了今后当官以后可以相互照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