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后的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9-11-16 20: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近曾国藩一初识曾国藩,是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知道他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成见,攻击其为“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并且发誓要剿灭之。于是他率领着在团练基础上扩编起来的湘军,南征北战,东进西击,把太平军撵得如无头的苍蝇,东逃西窜,终于在1864年(即同治三年)7月攻陷太平军的老巢天京(即今南京)。就这样,他用太平天国义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两江总督”“四省巡抚”的顶戴。因此,很自然地就把他同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联系起来。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过程中,他深知湘军的大刀长矛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想夺得先机,还得借助洋人的枪炮。于是召来了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请来了法国人德克碑率领的“常捷军”。这两支用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队伍是否“常胜”“常捷”,不得而知。但在对付太平军时的确发挥了威力。眼见洋人的军队势如破竹,目睹太平军的鲜血流淌成河,曾国藩捻着胡须,笑得好开心。因此,很自然地又把他同汪精卫一类的大汉奸、卖国贼联系起来。在这之后,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又干出了一件令洋人快而国人怒的丑事,这就是查办“天津教案”,在一头装着洋人,一头装着国人的天平上,他明显地倾向于洋人。一时舆论大哗,骂声四起。于是,曾国藩是大汉奸、卖国贼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二次识曾国藩,是在一则与曾国藩有关的绯闻中。由于“曾剃头”剿灭太平军功勋赫赫,清廷又让他去对付由长毛余党组织的反清义军——捻子军。这一次曾国藩可没那么幸运了,以致他在写给清朝皇帝老儿的战报上,不得不慨叹“屡战屡败”。要不是他身边的一位师爷精明,让他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他恐怕早就被撤职查办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在战场上不可能有常胜将军。一次打了败仗不要紧,吸取教训从头再来,或许还会东山再起。如果一次打了败仗,就一蹶不振,那是注定成不了大气候、办不成大事业的。作为湘军的统帅,曾国藩是深谙此道的。他的“屡败屡战”如果不是用来对付捻军,而是用来对付入侵的洋人,那就另当别论了。从“屡败屡战”中固然可以看出师爷的精明与藏拙,然而,从“屡战屡败”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曾国藩的诚实与不藏拙。而且恰恰是师爷的精明反衬出了曾国藩的诚实。我们现在有些官员,尽管他们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屡战屡败”,却没有勇气去承认它,于是虚假的数字、虚报的政绩纷纷出笼。他们对照曾国藩,难道不会感到汗颜吗?三再识曾国藩,是在《曾国藩家书》阅后。对这部借书信的形式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的经典之作,长篇小说《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是这样评价的:“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从这部家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曾国藩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也可以看出他作为学者的精明;既可以看出他人生经历的复杂,也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再把它同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中国早期军工企业的举动联系起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与卓识。曾国藩啊曾国藩,你的为人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难以破译的“天书”,一部毁誉参半的“奇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