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毓麟简介!!急!!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1 | 2007-4-29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A、B、C、D代表l、2、3、4,I、J、K、L代表9、l0、20、30等等。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周围跨越欧亚非三洲、直达大不列颠岛的辽阔地域。他们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I、Ⅱ、Ⅲ、Ⅴ、Ⅹ分别表示l、2、3、5、l0,Ⅳ和Ⅵ分别表示4和6,其中的奥妙是:“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若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所以Ⅳ表示Ⅴ(即“5”)减去I(即“l”),Ⅵ则是Ⅴ加上I;同理,Ⅶ和Ⅷ分别表示“Ⅴ加Ⅱ”和“Ⅴ加Ⅲ”,即表示7和8;Ⅸ和Ⅺ则分别表示“X(即‘10’)减I”和“X加I”,即9和11。代表数字的符号,在书写时顺序非常重要。在罗马记数法中,还用L代表“50”,C代表“l00”,D代表“500”,M代表“l000”。所以,1994用罗马数字书写,就是MCMXCIV,其中从左到右依次为:M(即“l000”),CM(“1000”减“100”,即“900”),XC(“100” 减“10”,即“90”),以及Ⅳ(即“4”)。要是把这些数字符号重新排列一下,变成MMCXCVI,那么它就不是表示1994,而是代表2196了。创造出这些记数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它们毕竟还不够方便。比如说,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很多。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l、2、3……9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例如,1994就表示一共有4个“一”、9个“十”、9个“百”、1个“千”。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这种写法有一个缺陷:比如说,它很难将“3500”和“35000”区分开来。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于是,就可以很清楚地用3005来表示3个“千”、没有“百”、没有“十”和5个“一”了。用这种印度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不知要比用罗马数字或用字母符号方便多少。因此,它渐渐地传遍了全世界。阿拉伯人首先将印度数字传到了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这就是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然而,数字在我国却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发展史。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的专门数字。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例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后来,我们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O”,它与“阿拉伯数字”中的0相比,可谓大同小异。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9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一相对,浑然天成。如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封,水面偏能用火攻。”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数字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字时,有的数字写出来就像是一些单词,例如,人们曾用英语字母E代表5,用O代表60,用W代表500,于是,565写出来就是WOE,正好和英语单词“悲哀”的拼法完全一样。因此,人们认为565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创造了一套方法,故意让用字母表示的数字带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占数术”。其实,它和“占星术”一样,纯系无稽之谈。分外可悲的是,“占数术”这种骗人的鬼话,居然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看好走俏。君不见,有人如痴如醉地想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盼着“发发发发,一路发”;君不见,有人视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如今,人们仿佛对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数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千问 | 2007-4-29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A、B、C、D代表l、2、3、4,I、J、K、L代表9、l0、20、30等等。 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周围跨越欧亚非三洲、直达大不列颠岛的辽阔地域。他们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I、Ⅱ、Ⅲ、Ⅴ、Ⅹ分别表示l、2、3、5、l0,Ⅳ和Ⅵ分别表示4和6,其中的奥妙是:“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若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所以Ⅳ表示Ⅴ(即“5”)减去I(即“l”),Ⅵ则是Ⅴ加上I;同理,Ⅶ和Ⅷ分别表示“Ⅴ加Ⅱ”和“Ⅴ加Ⅲ”,即表示7和8;Ⅸ和Ⅺ则分别表示“X(即‘10’)减I”和“X加I”,即9和11。代表数字的符号,在书写时顺序非常重要。 在罗马记数法中,还用L代表“50”,C代表“l00”,D代表“500”,M代表“l000”。所以,1994用罗马数字书写,就是MCMXCIV,其中从左到右依次为:M(即“l000”),CM(“1000”减“100”,即“900”),XC(“100” 减“10”,即“90”),以及Ⅳ(即“4”)。要是把这些数字符号重新排列一下,变成MMCXCVI,那么它就不是表示1994,而是代表2196了。 创造出这些记数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它们毕竟还不够方便。比如说,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很多。 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l、2、3……9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例如,1994就表示一共有4个“一”、9个“十”、9个“百”、1个“千”。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 这种写法有一个缺陷:比如说,它很难将“3500”和“35000”区分开来。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于是,就可以很清楚地用3005来表示3个“千”、没有“百”、没有“十”和5个“一”了。 用这种印度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不知要比用罗马数字或用字母符号方便多少。因此,它渐渐地传遍了全世界。阿拉伯人首先将印度数字传到了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这就是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然而,数字在我国却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发展史。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的专门数字。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例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后来,我们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O”,它与“阿拉伯数字”中的0相比,可谓大同小异。 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9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的上乘之作。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一相对,浑然天成。如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封,水面偏能用火攻。” 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数字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字时,有的数字写出来就像是一些单词,例如,人们曾用英语字母E代表5,用O代表60,用W代表500,于是,565写出来就是WOE,正好和英语单词“悲哀”的拼法完全一样。因此,人们认为565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创造了一套方法,故意让用字母表示的数字带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占数术”。其实,它和“占星术”一样,纯系无稽之谈。 分外可悲的是,“占数术”这种骗人的鬼话,居然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看好走俏。君不见,有人如痴如醉地想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盼着“发发发发,一路发”;君不见,有人视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如今,人们仿佛对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数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 我想楼上说的应该是卞(bian)毓麟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57岁,完全可以过悠闲的日子,但是他没有,却“改行”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出版界,为开辟另一片天地努力拼搏,这就是我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他从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变成编辑。 他少年时代就爱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其中一套叫《幼童文库》的令他至今都记忆犹新,那套小小的“百科全书”什么都有,每本书都很薄,但每张纸倒是厚厚的,彩色的图画很美丽,书中说到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还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等行星。 少年的他就爱上了天文学,凭着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如愿以偿的考上南京大学的天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著译的目录就达30多页。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卞先生历来认为“科学家作为科学传播链中的发球员,奉献于科普实属责无旁贷”。他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社会效果显著。他认为现代人时间紧迫,社会公众需要了解新的科学进展,但又没有时间来啃一本本大部头的书,除了撰文著书外,还常在各种场合作科普演讲。早年他曾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上向边防战士讲解天文知识;1997年赴漠河观测日全食途经哈尔滨时,曾给当地近2000名中学生作关于日食的科普报告;同年中秋节,他又给1700名中学生讲了火星探索的最新进展。他曾是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委聘请的首都青少年校外科技导师,以及北京市三所中学的科技辅导员。 有名望、有成就的他为什么“改行”呢?他说,科学宣传与科学普及做得好不好,对社会进步影响很大;中国的科学普及宣传实在还太少,这真是科学资源的浪费。现在投身到出版社,可以更有效地把更多优秀作品推向社会,传送到读者手中。他还讲了一个小故事: 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登山家攀登珠峰,快到峰顶时,被狂风刮走,从此失踪了。在他开始登山之前,有一位女士问:你为什么非要爬那座山?探险家说:“因为它在那儿”。卞毓麟说科技出版事业就在那儿,就是需要人去干。 曾经有朋友劝过他,“改行”当编辑不值得,但他不认为这样。 他说,有很多选题策划,都来自于编辑,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成为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美的“时装设计师”。他还说,作为一名科普作家,每年写上一两本、甚至三本书,能写好,已很不容易了。现在由他组织、从他手里编辑加工出去的好书,一年可能是5本、10本甚至更多。对整个社会而言,很难说这样做的贡献不如以前,实际上,很可能是贡献更大了。 他的同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副社长张英光说,卞教授来到上海科教社后创建了该社的版权部。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他与版权部的同事们齐心协力,推出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哲人石丛书”,现在已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张社长还说卞毓麟为策划“名家演讲录”丛书分秒必争、殚精竭虑,如今这套别具一格的科普精品已经出了20种。他对培养年轻编辑也很用心,每当版权部来了新人,他都会向新来的同仁送上一本老出版家叶至善先生著的《我是编辑》,并亲笔写上“向至善老学习,与某某人共勉”的话语。他也十分乐意介绍年轻同事认识他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朋友们,还经常同年轻编辑交谈如何约稿的心得。看到年青人的迅速成长,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