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为何频频造假?专家:成本太低好处太多

[复制链接]
查看11 | 回复0 | 2008-2-27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藏羚羊”、“广场鸽”之后,又曝出“金镜头”获奖作品涉嫌造假 . H& ~5 |# N+ a{9 D1 \" u( { “照相机”为啥要说谎? 7 ]5 ]% s. {0 \9 @8 @" p& ?- T

+ {. l- u: J' j: E% u, j& |9 {2 A  第十六届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获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第七号照片,天上的云彩是后期合成的。 & y0 y& y* ?/ }T新闻照片造假似乎已经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社会舆论的“关键词”。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上,又出现了造假行为:非突发新闻类金奖作品、组照《为什么不回家》,因作者声明其中错传了一张经过PS(通过电脑软件修改)的图片,主动申请“红牌”,被取消了获奖资格。同时,参赛图片《喜马拉雅的枪声》的文字表述存在失实情况,也被评委会取消了获奖资格。 , j4 m4 E1 s) A! K! b- h- \消息传出,再次引发公众对新闻照片造假的讨论。人们不禁疑惑:新闻照片造假现象为何层出不穷?假照片又是如何逃过众多专家评审的法眼,堂而皇之地登上领奖台?在电脑合成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树对新闻照片真实性的信心? 5 U( E: B8 V5 J作者自曝造假,取消获奖资格 - q1 V# `! W# w+ h% f新闻假照片事件频发 - r" M& EN9 F% l2 m& t7 e第十六届(2007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评选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2月23日,评委会公布初选结果;2月25日,“金镜头”奖评委会接到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作品《为什么不回家》作者王一的来电,他表示这组作品第七号照片的天空是经过加工拼接的,主动申请取消获奖资格,并表示歉意。评委会在第一时间决定取消《为什么不回家》的获奖资格,并对作者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予以肯定。 h% ]& w7 z}' x7 f' Q4 v3 Q“这种行为值得肯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认为,网友发起“抵制假照”的呼吁已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被揭穿不承认到被揭穿就马上承认,再到自己主动承认,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说明人们正越来越重视新闻照片的真实性,也表明新闻摄影打假取得了一定成果。 4 ?+ E& ]f0 E+ i: T9 j近期,涉嫌造假的新闻照片风波接踵而至。此前,华南虎照真假一事久拖未决,旋即曝出获奖藏羚羊照片涉假丑闻。而正当人们为处理此事的雷厉风行拍掌叫好时,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又被质疑存在造假痕迹。2月23日,《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图片作者、哈尔滨日报摄影记者张亮声称图片“绝未作假”,但是因为“电脑硬盘储存量小”,删除了原始图片。随后,首届华赛评委、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蒋铎表示,“作为首届华赛评委之一,我没有看出来‘广场鸽’照片上有两只完全一样的鸽子,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公众致歉。顿时,众人哗然,声讨新闻假照片的热浪上升到空前热度。 ! {4 ?0 x% Z" jn有网友表示:“用合成修改后的作品可以参赛并获大奖,谁还肯劳神费力去捕捉真实瞬间?”还有网友表示:“新闻工作者应正人先正己,否则难以服众。”一个叫梅广的网友认为,“公众才是真正的火眼金睛,所以应该让公众参与评选和监督。” . y% w" P) q6 H) m" u  “造假成本太低,得到的好处太多” # v% f6 Z8 E6 X! ?2 L4 T$ |) a动机不外乎名与利 # J8 p* b$ I* T3 Q: L. g7 BA8 {“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照片造假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他认为,“滥用数字技术,追求影像完美,用于骗取名利”是假新闻照片的共性,而造成新闻照片造假泛滥的主因是“造假者急功近利、评奖标准有误区”。 ; ^5 N% e1 M+ ~* X他解释说,由于电脑技术发展很快,使得新闻照片造假越来越简单,另外,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是一种残缺美,以突出信息为主,而在评选过程中,部分评委过于追求画面的完美,相对忽视了新闻照片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这种评价中的误区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行为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e0 J0 ^, |3 T9 P( B. l. t) f现代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为吸引读者,部分媒体主动对新闻照片进行造假,以求得更为“真实”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加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利益的驱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有了利益驱动,媒体将利用一切手段迎合‘读图时代’的要求,使得虚假新闻照片屡禁不止”,许林举例说,“比如,照片获奖后,工资、职称、地位都随之提高。造假成本太低,而得到的好处太多。所以经常出现‘造假者死不认账,主管方无所作为,结果多不了了之’的局面。”他认为,这次藏羚羊假照事件的处理是一个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 \1 R' F% @+ w4 ]/ q- B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也表示,媒体不自律,追惩不严厉,是造成目前假新闻照片泛滥的根本原因。 ) j$ E/ O* i( `9 B( t, G9 c  “通过制度建设修正功利之心” d8 }/ Y: u+ D8 t' ]; V建立公开严肃的处理机制 " B. V" z/ |! J) ^“新闻摄影打假是个系统工程,”盛希贵认为,“新闻摄影圈里的功利之心,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加以修正;新闻摄影队伍混杂和参差不齐,只有加强新闻摄影教育和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d5 A9 d7 ^4 I: a5 Y3 C# y许林也认为,要杜绝新闻照片造假,进行制度建设迫在眉睫。他表示,要建立“问责制”、“不良记录制”等,提高造假成本,降低打假成本。 ; ~% p9 X" y- F6 z1 x) U他进一步解释说,一旦编辑记者犯了这方面的职业道德错误,所属媒体的总编辑、社长应负相应责任,“在藏羚羊假照事件的处理上,当事人刘为强被解职,其工作单位《大庆晚报》的总编辞职,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另外,对于获奖作品,建议在第一时间进行真实性检查,一旦有问题,就立刻取消其入围资格甚至获奖资格。还要将造假者纳入不良记录名单之中,进行惩戒。 , y0 l. w+ v8 ^4 k8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贺延光也表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马上公开严肃处理。这种机制应该尽快建立起来,对今后的评选很有好处。 2 W9 |, qC# _1 I/ f6 kV对于新闻摄影教育,盛希贵表示了一定的担心。他认为,目前国内的新闻摄影教育不断萎缩,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并不高,他们过于强调画面的美感,而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与信息量。他强调,“教育界要重视起来,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懂新闻的新闻摄影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新闻照片的造假现象。”(记者 杨暄)
/ p( [0 B& x5 n% z
) H4 O0 ]. g8 X4 T/ ?9 d2 G转载自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0

回帖

488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824836
热门排行